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体育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重要反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文体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从文化生态学和现代社会视角进行研究,发现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存在以下问题:现代化进程消解传统体育非遗的生存空间、传统体育非遗文化资源分散、浅层次融合发展造成传承路径单一等。为了进一步促进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保护进程,以文体旅融合为背景,创新发展思维,整合各地资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实现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的长效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在传承区域文化时应起到文化引领作用。该文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大背景下,分析了衢州学院非遗传承的现状,发现地方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效果初显,但仍存在脱离专业、脱离地方建设、模式单调等问题,进而探讨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根据非遗自身地域性、文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结合高校人力、物力、智力等各种资源,在非遗校园传承中构建区域非遗文化一张网,跨专业挖掘非遗的内涵和价值,多方联动构建基于城市文化地标的“非遗大IP”活态传承模式,在地方高校打造一个崭新的、可持续的、完整的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非遗产业化势在必行的趋势下,作为非遗的重要载体之一,非遗传承人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该文以东莞莞香为例,剖析非遗产业化过程中传承人在新时代发展时期面临的困境,生产效率低、从业收入低、后继无人等是传承人普遍面临的问题。对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该文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为非遗传承人走出困境、创新发展非遗产业提供新思路,助力推动我国非遗产业化进程和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支柱,能够通过和非遗文化的结合促进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互利共赢。该文以北京w公司为个案,探究其以三产融合商业模式为依托盘活产业资源,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事例;分析了文创公司与非遗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非遗文创公司通过种、产、销完整的三产融合产业链条,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为非遗文化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拓展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渠道和机遇。这是一种符合文化演化规律的保护,帮助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年轻人搬入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愿意传承非遗的农村年轻人则缺少资助,而许多城市又缺少传承和展示非遗的场所。以国家此轮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城市管理者应把非遗保护纳入城市整体建设中,利用古建筑场所展示非遗,在城区中保留和修建非遗传承场所、城市标识,完善非遗产业园区内的硬件基础设施和社会生活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以非遗为核心,规划设计特色风情小镇,让非遗传承者参与城市建设,弘扬非遗,推动非遗在城市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核心,对其进行整体性和活态性保护的区域。其中,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基于此,传承人就成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关键。对非遗传承人的动态信息,以及与文化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有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该文通过分析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探究传承人与文化生态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数量总体上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但在传承人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别、年龄结构、民族比例等方面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目前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所包含的非遗项目的数量和传承人的人数差异较大;并且单从数量上看,非遗项目的数量和传承人的人数二者并不对等,无法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撑。基于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传承人的认定以及非遗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栲栳是黄河宁夏段贺兰县地区传统乡土社会中主要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非遗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但在日常保护传承实践中,往往因看不清现实价值而态度消极,这也是当下非遗发展面临的时代难题。本文以马克思"资本""价值"理论及社会学资本理论为视角,通过"掘价"方式呈现非遗栲栳的历史文化、社会时代及经济资本价值。希望以"现实"价值激发护遗传遗的内生动力,在促进非遗栲栳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地方性知识及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旨在通过梳理梅州非遗传播和保护概况及主要特征,运用SWOT-PEST分析范式深入剖析非遗“双创”的内外部因素,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首先,通过整理和分析梅州非遗传播和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发现其面临着传承乏力、保护措施不足、社会认知度低等挑战。其次,运用SWOT-PEST分析范式,发现非遗“双创”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加强数据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非遗数字化消费场景等实践路径,以促进梅州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以期该研究对于提升梅州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规划响应路径是提升非遗保护、管理与开发水平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前提。以绵阳市为样本,运用GIS工具探究其非遗空间格局特征,进而立足规划视角提出具体发展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非遗类型结构完善、数量不均衡,整体格局为“四核一带”的“C”形空间分布结构,不同类型非遗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基于此,试图在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将绵阳市非遗资源保护发展框架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机衔接,通过顶层设计与横向传导互促共进的方式完善绵阳市非遗保护发展规划体系。具体可通过构建连线成片空间结构、合理配置设施用地、显化高密度区功能价值,优化其非遗发展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0.
辽宁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朝鲜族非遗资源丰厚。近年来,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辽宁朝鲜族申遗工作取得了卓越成绩,不仅成功申报了5项国家级非遗,也获批了多项省、市级非遗项目。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重申报、轻保护,宣传手段不丰富,非遗濒临消亡、文创产品与市场脱节,开发深度不够、开发利用不活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保护意识、拓宽非遗宣传渠道、传统与创意融合、让非遗文创与现代接轨、打造非遗小镇是辽宁朝鲜族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是多民族省份,省内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了中华传统的诸多方面。近年来,辽宁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有章有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浅层次。该文从“以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创化为核心,引领社会潮流”“文创产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且贴近生活”“以少数民族非遗文创‘品牌化’为抓手,打造城市发展硬支撑”等三方面,探索辽宁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传承及文创转化路径,以非遗为抓手,助力辽宁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非遗+旅游作为文旅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广泛关注。让非遗为旅游赋能,已成为日本金泽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魅力。金泽市通过建立政策激励机制,使非遗传承者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积极培养接班人的自觉意识;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才,积累了专业培训和抓早抓小的成功案例。同时,对非遗传承者及非遗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使居民对地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作为日本最早制定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城市,金泽市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和实践走在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前列,其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多元协同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特色和经验值得后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保护并向公众提供资源服务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以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艺术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地域性、小范围的庄浪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对当地农民群体的需求进行分析,构建面向农民的非遗数字化应用资源库,并在实际的设计实践运用中予以验证。旨在帮助推动非遗文化在农村用户中的“活态”传承,以期为其他地域性非遗数字资源库的开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维度不断拓宽,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问题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推动四川达州市非遗旅游发展,寻找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现实路径,该文通过对达州市非遗旅游发展的系统研究,分别从社会性参与、非遗内涵性问题、整体性规划布局和数字化应用4个方面进行探讨,指出达州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对此提出具体措施和优化路径,即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保护非遗完整性和内涵性,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性发展非遗旅游;提高整体性规划和布局;加强非遗旅游数字化创新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福建和山东的传统手工艺为样例,对比两地当下在非遗传统手工艺的研究、保护、传承、创新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职业教育在其保护传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发现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受区域地理风貌、民风民俗、地方政府关注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用研究及教育参与等因素的影响,指出职业教育在参与非遗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研究实践的同时,更应在技艺解构、传承技术、方法改良、材质优化、产业推广、品牌打造、营销宣传及技艺传承教材研发、传承人才培养、非遗项目教育教学的模式研究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期在优秀文化传承和保护领域发挥独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浙江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省,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大力推进非遗事业发展。新世纪以来,非遗普查浙江模式、非遗名录浙江现象、非遗保护浙江经验、非遗利用浙江实践,不断成为全国瞩目的热点,美丽非遗在文化浙江建设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走访,分析保定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在媒体设备普及、非遗数据智库、网络移动平台和大众媒体传播方面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育人背景下,校园重视运用非遗文化展开教育活动,如何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实现非遗进校园的目标,成为学校要探究的问题。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该文针对非遗进校园的必要性、现状与实施策略加以探究,探究结果表明:非遗进校园有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五育并举、扩充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学校需健全基本框架,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因地制宜,三级课堂联动,善用网络资源,还要提升本校教师的专业素养,赋予非遗文化教育长效性、特色性、经常性与专业性,继而提升基于非遗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启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龙江饮食类非遗文化被列为保护对象。该文在对现有餐饮空间环境设计的调研中,发现存在功能日益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概念和内因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方面缺失的内容进行相应的优化改造,是当下挖掘和保护龙江饮食文化资源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非遗传承的视角在原有餐饮空间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功能的延伸,其包含立体性概念、延续性概念、综合性概念3个方面。在空间属性上将龙江非遗类文化理念和纹样设计巧妙植入餐饮空间,使龙江饮食类非遗传承与餐饮空间紧密联系,从而丰富龙江饮食类非遗传承的视角。龙江饮食类非遗传承也推动环境空间与时俱进,使设计理念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了当前太谷秧歌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非遗的活态保护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非遗存在的活态传承、保护等问题,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提出了乡村旅游与非遗活态保护融合发展、非遗产业化、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建立文化经纪人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政府及民间投入等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思路,以期为太谷秧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