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在唐诗中的反映,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从唐诗资料中发现当时传入中国的域外器物产品,通过艺术分析和鉴赏说明这些舶来品如何转化为文学意象在唐诗中得到吟咏。唐代通过海上丝路输入中国的外来文明成果十分丰富,唐诗中所见主要有珠宝、动物、植物、香料、药物、器物等。文化交流为唐诗创作提供了许多新奇意象,唐诗也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相似文献   

2.
文化意象是古诗词的基本文化艺术细胞,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通过对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古诗词深层次内涵,为此提出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解读。论述了文化意象在古诗词中存在的必然性,表述了古诗词文化意象的界定与种类,在此基础上从植物、动物、自然景象、地点、器物、时间6个方向出发对古诗词中文化意象进行解读,分析不同文化意象所表示的寓意和内涵。  相似文献   

3.
唐诗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活泼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灵动的语言无一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花"作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之一,被唐代诗人广为应用,意蕴隽永。本文从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撷取出"花"这一笼统的意象作为鉴赏对象,而不区分其种类,通过归纳"花"意象窥探唐代诗人敏锐的生活触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娴熟的诗歌技巧,从而领略唐诗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4.
老子哲学、美学是一种立象观道的人生态度。相对于可读(解)的名,老子眷注于一种可静观的象。本文立足于象的本体自觉,揭示古典意象理论尚象特征的价值根源。老子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典意象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联而不是理性对应。意象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根源于老子哲学、美学价值祈求的影响。在此种影响下,古典意象终于走出认知理性框架,祗向于对境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5.
樱花是日本栽种最为广泛的观赏植物,其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代表日本的“国花”。在此情境下,以日本典型的文学形式,如和歌、物语、俳句为例,来考察日本文学与文化领域中樱花意象的流变,通过结合日本特殊的生命哲学与美学意识分析樱花意象在日本文学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并追寻日本文学审美表现中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以期为后续相关文本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金顺淼 《文化学刊》2022,(6):219-222
在白居易留存下的近三千首诗歌中,“雪”意象共出现148次,在“雪”意象的运用中,最令人所熟知的便是借“雪”来营造闲适、孤寂、悲凉等意境,但其中也有不少暗含着对人生路途充满着艰难与险阻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白居易诗歌中的“雪”意象,可以通过对当时诗人所处的生活背景的分析,来探究其不同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郭融融 《文化学刊》2022,(9):208-211
影视片名不仅具有较强的导视作用,还是实现观众与异域文化有效交流的关键。在开展影视片名翻译工作时,翻译者除了要关注语言转换以外,还要重视文化意象的传递,旨在通过影视片名的翻译更好地适应目的语文化环境,并取得较好的影视文化传播效果。本文联系影视片名翻译需要遵循的原则,对影视片名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常见方法进行细致阐述,并尝试从文化意象补充、文化意象润饰、文化意象重构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影视片名翻译文化意象处理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焘 《文化学刊》2014,(5):21-25
叶朗的《美在意象》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现当代美学理论资源,将"意象"提炼出来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并与中国哲学的境界思想结合而成一自足的体系。这个体系在美学的基本理论层面突破了重物不重心的"反映论"窠臼,贯彻了叶朗长期以来提倡的"从朱光潜、宗白华接着讲",也为进一步的美学基本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设计素描中意象的表达,是形象的抽象再现,或是视觉形象的意象表达,也是从视觉感觉到知觉反映。它着重反映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设计素描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而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和意象表述。设计素描中的这种意象观有助于指导设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龚柏茂 《职业圈》2007,(6S):70-70,72
在设计素描中意象的表达,是形象的抽象再现,或是视觉形象的意象表达,也是从视觉感觉到知觉反映。它着重反映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设计素描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而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和意象表述。设计素描中的这种意象观有助于指导设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龚柏茂 《职业圈》2007,(11):70-70
在设计素描中意象的表达,是形象的抽象再现,或是视觉形象的意象表达,也是从视觉感觉到知觉反映.它着重反映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设计素描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而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和意象表述.设计素描中的这种意象观有助于指导设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小说作品的优秀代表之一,其诞生于诸多小说文体表现形态在叙事艺术层面互相借鉴和参考的时期,在该部作品创作中,灵活应用预叙、非对称叙述与追叙等方法,把各类空间形态事物进行融合整合,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创作的自由度,在作品的审美功能方面,叙事意象获得充分体现。文章针对《聊斋志异》叙事意象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论述了其叙事意象背后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早期的珠玉崇拜和水崇拜联系在一起。神话中的珠意象往往伴随出现水及水族动物 ,索珠、赠珠神话的神灵角色都是水神。早期的玉神话和水崇拜密不可分 ,玉和水的渊源极深 ,玉神话突出表现水的润物功能。早期珠玉神话沿着优美的方向发展 ,出现众多女性神灵。到了后来 ,珠玉出现阴阳之分 ,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神话中的珠玉意象往往寄托先民的长生之想 ,而珠玉作为美饰意象则是后来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 (一) 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相似文献   

15.
空间意象图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不同国家诗歌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展现。诗歌翻译过程中,空间意象连接中外文化,传播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激发英语国家对自然空间中原型意象的感受,唤醒他们对自然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该文从生态空间的视角,对《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解读,试图找到诗歌英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喀耳刻作为西方神话的经典意象长期在后来的文学艺术领域中反复出现。通过对该意象的嬗变进行梳理,发现其在产生之初实则具有亦正亦邪的双重特质,却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巫化和妖魔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大约20世纪才逐渐改善。这一意象变化的背后实则鲜明地体现了女性话语权由缺失到建构的历史进程,其形象的恶化及该种女性类型的存在实则是男性话语权取得支配地位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当代女性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之际,对该意象的重述也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对男性权威的消解。  相似文献   

17.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后,经济蓬勃发展,各国贸易往来密切,增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世代友好的邻邦,增进中俄两国之间的交往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文化意象是主观情感的反映,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为促进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对汉俄中文化意象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诗歌翻译为例,探讨如何克服文化差异产生的障碍,增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见长,结构和艺术手法考究且富于变化.在其且行且尝人间百味的一生中,杜甫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而且还积极用诗歌表现国土风光、山川之美及宇宙星辰之浩瀚,其中不乏对空间意象的描写.该文以杜甫诗中的空间意象为切入点,对杜甫诗歌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尝...  相似文献   

20.
松尾芭蕉在咏秋悲秋俳句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秋暮、秋风、秋月等,其悲秋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于他不仅把这些意象看作客观的自然现象,而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他将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秋色之中,使秋色超越了纯粹的客观物理性质,从而成为独特的审美意象。芭蕉的悲秋和他的人生经历、艺术追求、宗教信仰相关,主要体现在羁旅之情、无常之感、暮年之叹等情怀之中,而与之相关联的意象也与芭蕉本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本文将对松尾芭蕉俳句的悲秋意象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