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是对日本古典文学影响最深远的诗人,日本和汉文学都从白居易诗文中汲取营养,和歌理论也不例外。文章以纪淑望译纪贯之所作《古今和歌集序》和慈円《文集百首》为例探讨和歌理论对白居易诗论的受容。《古今和歌集序》完全模拟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论部分的结构和语言,并化用其诗歌理论概念,虽未能完全融会贯通,却也是次有益的尝试;平安末镰仓初的慈円在《文集百首》跋文中也吸收了白居易晚年以世俗文字结后世佛法缘的文学思想,在选录白居易诗歌时多关注其表达人生虚幻、生死无常以及通过佛教来拯救人生苦痛的诗歌,昭示着镰仓文学对白居易受容的新风向。  相似文献   

2.
王逸帆 《文化学刊》2023,(1):227-231
石楠作为我国传统景观植物,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存在感低。唐代作为诗歌盛世,诗歌吟咏的范围扩大。在这种趋势之下,“石楠”在诗歌呈现中其文人化价值生成。安史之乱以来,石楠与李杨爱情的关联建构起来,“石楠”被以“端正树”的名称转述与创作,从而被深刻的意象化。因此在后世的文学发展历程中,“石楠”意象大致沿着两条线索来发展,一方面“石楠”作为文人气质格调的文化价值生成,另一方面关于李杨爱情故事的历史记忆,通过反复创作以表达作者对盛唐记忆的回味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江州,江州成为其人生和诗歌创作的重要节点。白居易在江州生活了四年,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描绘了江州的自然山水,记录了江州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些诗歌中,江州山水由最初的潮湿阴冷、难以接受转而为明媚可爱,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很大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山水、人际关系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对元稹、白居易的诗歌体裁理论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 ,并指出其在诗体理论的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介绍元稹、白居易的诗歌体裁分类理论并作比较 ,并对白居易何以称古体为“格诗”这个问题作了探讨。二是依据元白的自述 ,研究其尊古轻律思想的实践历史。并以他们典型个案透视唐诗体裁系统中古近两大类体裁的关系。三是研究元稹的近体诗理论 ,并探讨元白近体艺术风格与此种理论的对应性 ,对唐宋两代诗人在近体方面的不同艺术标准这一问题也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5.
《人生剧场》中,尾崎士郎通过对“辰巳屋”“车站”“大学宿舍”“上野公园”“东京的咖啡馆”“木制酒店”等空间意象的描写,塑造了“近代”“非近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空间,反映出了他对于日本社会中贫富分化、道德失序状况的不满。同时他将主人公瓢吉、仁吉、瓢太郎的道义形象完美化,以此来讽刺日本政党政治的不完美,表达了国民对于党派私情的反思、不满及对于更理想的现代政治的渴求。但是尾崎并未在文中深挖社会矛盾的本质,也因此受到了评论家的批判,但作为承载了庶民情感的大众文学来说,《人生剧场》无疑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空间意象图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不同国家诗歌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展现。诗歌翻译过程中,空间意象连接中外文化,传播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激发英语国家对自然空间中原型意象的感受,唤醒他们对自然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该文从生态空间的视角,对《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解读,试图找到诗歌英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美,天人之际的探寻。 ——题记 一 人生的终极关怀 人生,忙忙碌碌,熙熙攘攘,闹闹腾腾,纷纷扰扰,寻寻觅觅……人们不禁要问:人生希望的、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人生的终极关怀,终极目标,终极理想? 翻开历史上卷帙浩繁的论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不管是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不论他们从什么角度,用什么语言,来研究宇宙,来探讨人生,最终都会集中到一个字上来:美。他们在追求着、寻觅着、探索着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怎样才能使人生充实而美好? 孔子曰:“里仁为美。”他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把“仁”视作鉴别一切美恶的标准与尺度。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均不能离开仁,诗歌当然也不能例外。 孟子云:“充实之谓美。”他以为人的“善”、“信”是美的前提,美的基础,而后方能进入“大”、“圣”、“神”的人生境界。 庄子则以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承继了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恬淡为上”的观点,追求的是那种“无物累,无人非”的澹泊虚静的生涯。 虽说这儒道两家对美的认识不同,评判标准相逆,价值取向迥异,或趋向入世,或趋向出世,或重在参与,或重在超脱,但他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理想描摹着美的人生图画。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蕴含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李商隐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月意象,包含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暗示性意象四种类型。李商隐善于用典,加上运用了白描、比喻、象征、暗示等多种手法,使得意象系统具有多义性和歧义性,充满了或直白或曲婉或朦胧或沉郁或深奥或瑰丽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诗论的实质是研究富于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其核心内容是诗境,即情趣和意象的交融而创造的超时空的理想世界。"见"的创造性着重于意象,"诵"的创造性体现在情趣。朱光潜诗歌阅读理论给予传统诗论命题"意在言外"的内涵与特点以新颖的语言学的解释,用"无言之美"为读者的无限的想象活动奠定人生论、宇宙论的根基;又对诗歌理解活动中的难懂(隐)易懂(显)及情趣上的个别差异作了心理学的分析。超越朱光潜诗论,推进中国传统诗歌的理论研究,应当对建立诗学科学的形上学(宇宙论)、认识论(主—客关系)、语言论的基础及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进行详实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诗歌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思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本文以《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为例,在概括英汉诗歌中"杜鹃"意象总体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杜鹃"意象体现在英汉诗歌中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期更好地了解意象、感知英汉诗歌差异。  相似文献   

11.
视觉效果是诗歌的重要审美要素。它通过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或所激发的想象,以及语言文字本身所产生的画面感来实现。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所在;中国诗歌崇尚写意,重视诗歌带给读者的感官体验,很多古典诗歌仿佛水墨丹青的写意画;西方诗歌重理性、逻辑,强调写实,很多西方诗歌就像质感丰富的油画。中国诗歌传到西方之后给西方带来了"意象派"的革命,开创了西方诗歌创作的新思路,后现代的视觉诗更打破了传统语言形式,突出视觉效果。通过对比汉英诗歌在语意视象和语形视象上的差异,揭示了汉语诗歌在视觉效果表现方面的独特优势及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一位朋友问我:"白居易在生前就知道自己在日本很火吗?"仔细想想,这个问题要分好多层次来解答——白居易生前,他的诗歌就被传抄到日本了吗?白居易知道他的诗被传抄到日本了吗?白居易生前已经在日本火起来了吗?白居易知道他在日本很火吗?中国导演陈凯歌曾将日本著名作家梦枕貘的作品《妖猫传》搬上银幕。在梦枕貘梦想中的大唐盛世,有两位主角穿梭其中,串起了一个关于神怪的故事。其中一位是日本著名的"弘法大师"空海,而另一位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豪白居易。  相似文献   

13.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见长,结构和艺术手法考究且富于变化.在其且行且尝人间百味的一生中,杜甫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而且还积极用诗歌表现国土风光、山川之美及宇宙星辰之浩瀚,其中不乏对空间意象的描写.该文以杜甫诗中的空间意象为切入点,对杜甫诗歌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尝...  相似文献   

14.
胡适与意象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问题史文学研究中比较文学研究侦探式的眼光使胡适文学革命与美国意象派的某些可疑的纠葛被过分地凸显出来。美国学者方志彤在《从意象主义到惠特曼主义的中国新诗:新诗试验的失败》提出,引发了文学革命风暴的胡适的“八不主义”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中三篇有关的宣言与论文的影响:一、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AFewDon’t);二、洛威尔的《意象派宣言》(ImagistCredo);三、洛威尔的《现代诗的新面貌》(NewMannerinModernPoerty)。“总而言之,(胡适的)八项主张是受到了意象主义的启示,这是不容轻易否认的事实。庞德是一…  相似文献   

15.
英国18世纪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主题鲜明,意象丰富,思想内涵深邃。在《伦敦》中,诗人运用多种意象,描写工业革命背景下伦敦黑暗的一面,揭示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家庭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凄惨、悲伤、绝望的画面。本文从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和色彩意象三个层面,赏析《伦敦》的意象特点及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是时空性的存在者:他凭其存在及意向性活动开启或建构时空,同时也“在时空中”生存并受其限制。就后一方面而言,主要表现为他受时间的有终性(死亡)与其活动范围(距离)的限制。作为一种在世的基本情绪,焦虑之所焦虑者就是存在本身,因而必然包含着对在世之时空有限性的焦虑。诗歌主要活动在情感的领域,难免会带出蛰伏其中的焦虑。时间焦虑多见于“年华失志”“生老病死”“伤春悲秋”“忆旧怀古”一类题材中,而空间焦虑则多从“别离相思”以及有关宇宙无穷、人生渺小等喟叹中流露出来。焦虑不可能完全消除。对于焦虑,勇敢面对者少,大多数人则通过“及时行乐”“抓住眼下”等方式来加以回避或转移。  相似文献   

17.
拙作《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发表后,遭到陕西师范大学王向辉先生的质疑,日:“对诗歌元素僵化理解、对风穴寺历史文献有心误读、对王维人生行踪错误推定。”王先生言辞激烈,语言犀利,但文章中存在很多致命问题:一是对诗中元素的理解,大小环境不分,虚实不分,避重就轻,自相矛盾;二是对互相矛盾的历史典籍缺少基本的甄别就妄下结论;三是未加考证就妄断笔者“对历史文献有心误读”、“对王维行踪错误推定”。  相似文献   

18.
李贺是中国诗歌史上公认的颜色使用和意象创作的高手,作品以奇闻名。他的诗歌辞藻瑰丽,语言丰富而新颖,同时长于描写精致的物象与意象,而对神话传说、鬼怪故事的巧妙运用和深埋心中的报国之志、忧民之情又赋予其作品宏大的气势。事实上,李贺的诗歌将精致与大气两种看似矛盾的气质恰到好处地融合于其创作之中,令精巧的意象物象背后蕴含着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留下了短暂却耀眼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该文采用历时语料库的方式考察了中日同形词“人间”和「人間」的词源及历史动向。语料考察发现:“人间”一词诞生于我国战国时期,有“世俗社会”和“人”两种意思,但最终只有前者保留了下来。对于「人間」:「ひとま」的读音始于奈良时代而终于镰仓时代,其释义受到了我国春秋时期“偶遇”词“人∣间”的影响;「じんかん」的读音始于平安时代,受到了白居易诗歌的影响;「にんげん」的读音始于平安时代的《枕草子》,起初和「じんかん」表示同一概念,指“人类社会”,后来自镰仓时代起,其意义稳定在“人类”上。  相似文献   

20.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