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十分独特的作品.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对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吁与努力都不断增加.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无论从范围、形式来看,还是从影响力来看,<西游记>都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域外传播中独树一帜,且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它是由<西游记>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我们很自然地能够在<西游记>中感受到的宗教、英雄、传奇、丰富的想象等要素,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全部或部分地感知与理解.域外的<西游记>改编者正是挖掘出类似的内涵才取得了成功.其次,传播受众的可通约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传播受众更易于接受与自己知识、文化背景中相同或类似的信息,对<西游记>中不同文化下的共性进行抽取与有效放大,是<西游记>被域外受众广泛接受的关键.再次,大众化、娱乐性的传播方式是<西游记>域外传播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诚然,文化传播中应注意保护文化的精髓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2.
“犯中求避”是古典小说情节创作中的重要技巧之一,也是实现“和”的重要方法。《西游记》的作者在创作中积极实践“犯中求避”的美学观,在诸多相似的情节设计中,避免雷同和重复,产生了事相似而神相异的艺术美感。“犯中求避”的成功运用提高了《西游记》的审美文化价值,《西游记》能够成为经典,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镜花缘》与《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作品,都写到了“女儿国”,但它们对《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女儿国”的承继关系、女权意识及女儿国在两书中的权重和描写手法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镜花缘》较《西游记》中“女儿国”的描写、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抨击更具讽刺和批判性,这与李汝珍所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社会人文思潮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日本作家以《西游记》为创作母题,进行跨文化书写,从而体现出《西游记》对于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悟净叹异》、《悟净出世》来阐明中岛敦对《西游记》的创作性书写。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常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金瓶梅》等古典小说名著称为“奇书”,而《西游记》无疑是这些“奇书”中的“奇书”。究其原因,那是因为它作为神魔小说,本身就笼罩着一层炫目迷心的神彩外衣,其真谛难以为读者所认识,因此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其中,究竟谁是这部千古奇书的“造物主”,本身又构成了一个司芬克斯式的《西游记》第一谜。造成这一疑团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西游记》大约在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6世纪中后期)问世时,书上并未具作者的姓名。因为中国文学向来以诗…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作者,将全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儒、释、道、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凝聚在一部八十万字的巨著中,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惟论者研究所见,只重于文学方面,而忽视了根本的奥义。本文试图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从新的角度来审视《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所谓“西游”,是要完成儒家的“西南得朋”、道家的“抽坎填离”、佛家的“四大皆空”;所谓“取经”,实是修取《心经》;所谓“修心”,西天历程,实是心路历程,九九八十一难,脱去凡心,即见真心。转识成智,立地成佛。以上三点,乃是《西游记》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西游记》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孙悟空、猪八戒和唐僧——进行了分析,可以使人们了解到:《西游记》打破了塑造人物类型化的模式,使人物性格趋于复杂化、人性化。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西游记》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 ,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 ,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 ,“没看过佛经” ,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 ,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是古典小说巨著,也是一部传统文化宝典,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西游记》文化研究热,而后构成了一股浩大、持久的学术潮流。本文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学术背景下,从神话原型批评、童话学批评、审美研究和宗教文化研究等方面作必要的总结与反思,并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夏亚:蓝港在线首款自主研发的写实派御时战斗网游巨作——《西游记》将于2009年登场。据蓝港在线市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游记》是以吴承恩原著为背景,用不同于Q版的写实手法还原了《西游记》中经典的人物及剧情。同时,即时战斗的游戏方式方式,一改以往西游题材类同游回合制的模式,让玩家在重温“九九八十一难,西游之旅”的同时真正享受到“斩妖除魔”的快感,体会到古典浪漫主义名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一直拥有最广泛的读者,赢得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的喜悦,近年编成电视连续剧一再上演,轰动国内外,在许多国家兴起一股《西游记》热.然而《西游记》决非近年才传至国外的.早在元朝时,朝鲜舌官边暹、朴世华等十二人即辛勤致志奉敕编辑朝鲜古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其中收录了《西游记平话》中的片断,同吴承思《西游记》46回车迟国斗法情节相类似.在《朴通事谚解》中,“孙行者”、“西天取经去时节”、“逢多少恶物刁蹶”三处小注下解释《西游记平话》中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同我国多部古典小说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西游记》。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西游记》的最早外文译本就是日文——日本翻译家西田维则于1785年着手翻译该书,经过  相似文献   

13.
读《西游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语言、人物、情节等多个角度欣赏这部巨著,每个角度都能体会出小说的经典。小说中,文学大师吴承恩拉开人物感知、动机和行为的距离,制造冲突,从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从这个角度引领孩子们走进《西游记》,感受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以幻为真”这一神魔思想是《西游记》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特征。《西游记》深受真与幻浑然一体的神话传统的影响。宗教信仰承担过神魔思想传播与发展“因素”的角色是无可辩驳的。人们对进入神魔小说中的历史人物的关注促进了神魔思想的传播。别具一格、神奇夸张的神魔人物与光怪陆离的风物环境、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促进了神魔思想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5.
成就了周星驰后现代主义喜剧大师地位的香港影片《大话西游》,一方面固然使用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方式破除了古典小说《西游记》的权威话语、颠覆了唐僧等人的传统文学形象,而另一方面它却也从更为人性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唐僧师徒取经的深刻意义,弥补了《西游记》小说创作的缺陷.本文将以小说和电影对取经主题的表述分析入手,从电影“孙悟空”形象的的塑造角度进行分析,去论述《大话西游》对小说西行取经主题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6.
郑婧璇 《教学随笔》2014,(6):143+145
《西游记》是一部深蕴儒、佛、道文化精神的古典小说。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作品,《西游记》之所以能够风靡至今,是因为它具有超过一般神魔小说的深刻精神内涵,书中通过对取经过程的描写和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礼赞奋斗抗争和渴望智慧力量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作品在打上其赖以产生的时代特征的同时,透射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某种共同的生活意念和欲望,具有精神文化教科书的艺术特征和永久生命。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游记》文化的话题是以百回本《西游记》为核心生发出来的,因此,应该以《西游记》为坐标原点开展讨论。反映《西游记》问世之前的相关文化背景及其投影者,可称之为"前《西游记》文化";《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则可称之为"后《西游记》文化"。这样可能便于理清脉络,将讨论引向深入;部分地避免因时空错乱而带来讨论中的逻辑混乱或论证偏颇。  相似文献   

18.
“管取”的“取”不是词缀,它来源于致使义的“取”;“当情”仅在《西游记》中出现,而且只出现一次,它由“当即”误写而来;“好的”一词的意义为“一定”,仅见于《西游记》;“十分”在《西游记》中可以作语气副词,义为“实在”,由表程度的“十分”进一步主观化而来。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二000年十月十日至十四日,第三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山西运城高专召开。来自北京、辽宁、河南、湖北、江苏等十五个省市的近六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多年来,在我国四大古典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西游记》的学术研究较为薄弱。九十年代以来,青年学者、山西运城高专中文系李安纲教授相继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与多部专著,提出了“吴承恩不是《西游记》的作者”,道教经典《性命圭旨》是小说的原型,小说的主题是表现全真道教义等新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掀起了一股《…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     
正内容概要:《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基础上创作而成。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