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唤起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汉字也愈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汉字在由繁趋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繁体字和简化字使用的利弊,试图在汉字的繁简之间寻找出最佳的途径,一方面让汉字的发展顺应以简化为主的趋势;另一方面能够尽可能地保护汉字中蕴含的汉文化因子,使其不因汉字简化,以及当今社会忽视汉字书写而逐渐被人们遗忘。  相似文献   

2.
晚清以来,与扰攘一时的激进"汉字革命"思潮相对,始终有一种坚定守护汉字价值的文化力量。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者对废除汉字论的反击,破解了包裹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字进化论,揭示了文字唯工具论的偏狭,高扬了汉字沟通历史与现实、传承民族文明、维护文化一统的历史功能。抗战之际高涨的民族主义使得捍卫汉字的声音趋于高亢响亮,推演为一种醒目的文化现象。来自语言文学者的学术论断,在修正文化民族主义者言论偏颇和学理不足之余,更从语言与文字相合的视角较为准确地阐明了汉字的本质及其现代性改造方向,使得对汉字的认可以及经由汉字构建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努力获致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近代以来围绕汉字存废的持久论争,集中地展现了文化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巨大冲突及其调适,对这一过程的历史考察,或许可以为今人思考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前人对通假的研究,大部分以不可释性为前提来训诂分析通假现象,或只分析通假本身,以陈述历史事实的方式探讨该现象出现、发展、消失的原因。很少有学者以文字史为切入点分析通假现象,也少有学者将汉字的发展与通假的矛盾关系作为立足点进行全面分析。而全面研究上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分析汉字发展历史、研究通假,进而促进文字简化工作,并向着适应汉字发展规律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字是文明的基础,而文明又是文化的实体,在人类文明史上,诞生过无数的文字,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古至今追随中华文明,传承中国文化。因此,该文以红颜色字为例,依据《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的注解,从红颜色字的字形字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中窥视汉字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从而得出:文字的产生和选择是以语言的本性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字的产生和选择是遵循适应性原则的;文字的产生和选择是依托强烈的文化意志的。  相似文献   

5.
谭振江 《文化学刊》2012,(4):169-172
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曾将汉字视为要废除的陈腐对象。如今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笔者认为宜由“破”而“立”,从语言文字入手。从文字语言入手是确立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础;从语言文字入手才能把握中华文化的形态特征;从语言文字入手是深入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根本路径;从语言文字入手才能找寻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精神源头。因此,当今时代要保护好传承好汉语言文字,这是重振中华文化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国家以及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承。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应该更加重视文化传承。革命文化主要指在抗战时期产生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发展的过程当中,没有经历抗战时期的惨烈与不易,因此很难对于这类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从这个角度来看,需要在新时代发展的过程当中重点关注革命文化的传承,同时不断探索革命文化当中存在的时代价值。新时代要切实增强红色文化自信与认同,创新拓展红色文化依托载体,使革命文化时代价值得以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7.
汉字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精神。汉字不仅发挥着传承思想及文化的作用,自身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就是汉字的实体表现,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我国汉字经历最初的图画、符号,经过历史的沉淀,最终定形为我们现在通用的简笔字,它的每一步发展都是文化精神的体现。同时,它还具有较高的美学特征,也是我国哲学精神的一种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汉字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活化石",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载体,故从文字的发展演变可以一窥先祖的生产生活。自汉字发明到现在,历朝历代有关文字的著作很多,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又当为其中之佼佼者。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艸部字入手,立足《说文解字》,借鉴其他古籍文献,简要了解汉代的饮食文化,以期能对丰富现代饮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多元文化氛围中,文化语境与审美趣味正快速发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空间随之逐步坍缩。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提升非遗价值、实现文化创新、促进非遗保护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方向进行创新和传承过程中,存在价值特征畸变、产权边界模糊、数字鸿沟加深等问题。该文将基于上述问题,以山西广灵剪纸为例,从文化内涵挖掘和转换、造型设计提取和创新、数字技术应用与联合、多领域跨界融合,以及品牌塑造和IP设计出发,综合探讨利用新媒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换的路径,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和现代化传承。  相似文献   

10.
大书架     
《简化字源》从1956年中国政府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以来已陆续对2235个汉字进行了简化。简化字在文化、教育、科技和日常应用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一些繁难的汉字“删繁就简”,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同时也受到海外华人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欢迎。但是,这2000多个简化字的来龙去脉,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一般读者来说却是个难解之谜。也因此,大陆推行简化字的政策受到一部分人(主要来自海外)的误  相似文献   

11.
教研文化,是教研工作长时间实践探索而固化的思想内核,是教研工作丰富内涵的重要体现,对教研工作有着指导、引领的重要作用。教研文化通常由对教研员工作职能的认知、教研方法、教研的成效作为其外化表现。该文从教研文化形成与发展历程、新时代教研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优化教研文化内涵的有效路径等几个方面诠释新时代教研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向。结合个人的20年的工作实际剖析解答教研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创新工作的思路出发,在实践中寻找优秀教研文化建构的创新策略。详实叙述了在教研文化积淀的过程中,如何优化教师品德修养,以及新课程改革中优质的教研课程与创新的教研工作方式对教研文化的积极影响,让教研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为新时代教研队伍的建设助力。  相似文献   

12.
美术属于艺术教育类,红色文化则属于精神的传承,高职美术教育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课程思政将美术教育教学与红色文化进行融合,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促使人生价值观向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并树立文化自信。在大思政格局下探讨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立足河北具有的深厚红色文化资源,针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提出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职美术专业课堂教学策略,使高职美术课堂更好地发展下去,并有效传承河北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梅花拳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有千年的历史。但是,近现代以来,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军事价值退化、群众参与度低、传承人流失、传承方式单一化等问题,致使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梅花拳武术文化要想实现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把握梅花拳武术文化的内涵,利用好现代传媒,使其发展模式趋于多元化。同时,应注重梅花拳武术文化的回归,加强对梅花拳武术传承人的重视,推动梅花拳武术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梅花拳武术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藏医药作为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及长期实践经验的民族文化,广泛应用于我国藏区,作为香格里拉唯一的一座宁玛派寺院,云登寺同样传承着藏医药文化精髓,行医治病、利乐百姓。但从云登寺藏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来看,该寺藏医药文化传承仍面临不少困难。本文尝试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藏医人才、提升藏医药知名度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推动云登寺藏医药文化发展,让藏医药服务惠及更广大的人民。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的传统文化是在城市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保留了一个城市中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全部成果。在山西省高平市,酒席文化的传承体现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高平市酒席文化的渊源和内涵,发掘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索改革和发展的措施,深入挖掘文化传承过程中人们所赋予文化本身的重要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丝织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社会手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丝织品制造过程中使用的一系列词汇也一直影响着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精神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是中国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该文通过阐述纺织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中国不同时期主要丝织产品的种类及其特征;剖析优质丝织品制作过程所需要的缫丝、纺织、染色技术及各个工艺的技术特点,总结养蚕制丝过程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词汇及其对后来人类生活的影响;简要统计了人们为丝织品命名而产生的常用汉字,通过浅析这些汉字的来源及其被赋予的不同文化象征,阐述我国丝织品与社会生活、汉字文化交互发展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国纺织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丝织品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纺织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丝织品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批判反省和自觉认同,关乎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认知,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基础。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自信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建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实践过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成就奠定了现实基础,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筑牢文化自信建构的心理根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供的多元文化交流语境则为文化自信建构提供了场域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非遗文化的保护实践中,工艺的传承不再是传统主体与文化的互动,而是身体、具身心智、环境的交互作用和耦合的过程。笔者以认知、身体、环境“三位一体”来探究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的强具身性的特点,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传承主体身体的隐喻与缺失。而身体动作和身体能力能够铸就心智特殊的品质,进而提出从身体价值、具身模拟、具身体验和具身交互中通过发挥身体作为认知中的“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不同的功用,来实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身体的复归和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与新形态,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而创新衍生的新理念。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通过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实现传统美德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互联网的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快速增长,学生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内涵,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  相似文献   

20.
龙舞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在当今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形势下,探究龙舞创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极具重要性,为了能够更好传承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更好发展和弘扬龙舞艺术,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为艺术活动与民间文化的有机融合提供更新的思路和舞台,本文从龙舞的起源与发展,龙舞道具的创新与传承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