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鹏昊 《文化学刊》2023,(3):109-112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属于后现代哲学,其文学观属于后现代批评性文学观。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提出非中心思想,崇尚异质性,结构思想的两个核心是“他者”和“延异”。解构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文化思想的颠覆,促使西方旧文化系统瓦解崩溃,把西方文学带入全新的后现代主义时代。解构主义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积极探讨解构主义文学观,深入挖掘其根源,掌握其思想观念和策略,为新一代文学批评家批评理论和方式的改变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西方科技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关系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西方科技对中国近代文学代表人物影响、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对中国文学影响、文学进化观、近代科技期刊、科学术语与文学关系等相关研究总结得出:(1)关于西方科技东渐研究和中国文学近代变革研究都较为扎实,但是,二者结合的研究却较为零散,不成体系;(2)多位专家和研究者都意识到了西方科技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关联以及相互影响,但尚少有人将科技哲学、科学技术史、文学研究等相关理论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学术论文现存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可读性不强等三大弊病。论文的修辞文采表达,受学科、论题、作者性情等因素的制约。注重文采是古今一脉相承的学术传统。一般的社会科学人文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应讲求修辞,追求文采,以增强可读性。写作理念应更新,文风宜端正,写法应调整,学术论文写作大有文采的用武之地。学者应开拓胸襟,扩大视野;见贤思齐,效法前贤;虚心揣摩,在实践中锻炼表达能力,提升写作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的生态文学作家与英国19世纪“湖畔派”的作家们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通过依托自然世界来建构他们的文学世界。由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个人阅历的不同,两国作家自然观、生态观及对人生的态度、作品风格都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基于上述问题,该文就自然观,对华兹华斯和普里什文的作品来进行文本细读,从自然生态这一视角来比较和诠释英国作家华兹华斯和俄国普里什文等为代表的俄罗斯生态作家的相通、相互影响之处,以及他们各自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文章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巧妙地运用各种常用的效果明显的修辞格式,如比喻、排比、引用、拟人、仿拟等.  相似文献   

6.
集部为中国固有学术经史子集中之一,它历经滥觞与衍变的过程,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与外延,是古人关于文学的原初视野与独特判断,它与今天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学观念与理论是如何之关系,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考察了四部分类的形成过程,以及集部分类与文学观念的关系,提出传统的四部分类是从中国人文学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而集部则是其中既依存于其他分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它彰显出中国固有的文学观念特质,与现代流行的文学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富有人文蕴涵,今天我们的文学观念,应当本着会通古今中西的思致,摒弃全盘西化的偏见,来建构我们今天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相似文献   

7.
"超越"一词在中国和西方思想交流史上、特别是儒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中是一个一直有着广泛争议的概念,但是,如果在最一般意义上理解"超越"一词,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观念、"成圣"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践行贤明而超越自身局限,并最终达到一种至上和永生的境界.本文在辨析对"超越"概念的不同理解后,论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超越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宋志明 《文化学刊》2008,(1):186-187
现代新儒家所利用的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资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另一种是黑格尔以后的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狭义新儒家比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政治化书写的角度探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西藏形象产生的背景、具体的文学表现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学中的西藏形象被烙上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选择性视角的支配下,西方人摒弃了过去对西藏的"蒙昧化"叙述,着力于强化围绕西藏形成的"香格里拉"神话。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西方常见的叙事模式,"中国人"总是作为邪恶的象征出现在美好的"香格里拉"化的西藏的对立面。西方文学所建构的这种对立分裂的西藏和中国形象与西方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与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减灾委的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少数灾难多发的国家之一。灾难的主题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在举全国之力抗击"5·12"地震灾害的今天,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崇尚科学的同时,文学中反映出来的灾难与救世观念同样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我国先锋文学与思想启蒙运动后期的德国狂飙文学运动,在某些表现特质上有诸多的相似性。然而,考察先锋文学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特质,反观德国狂飙文学所面临的时代发展特色与文学性表达思想,可知,二者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的文学表达形式,又有着实质性的文学精神表达差异。为此,该文就二者之间表达的现代性所触发的情感基础、历史个性与现代性思想表达进行全面对比研究,以期能够通过这些研究,阐明先锋文学与狂飙文学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文学史进一步的梳理归类,也借由此而弄清中外文学精神潜质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西晋文学对话在文人交游的氛围中展开。文人交游的产生是文人与权贵对话的产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他们对话的工具。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文学大都是为谋求政治利益而作的唱答诗,多以"轻绮"为艺术特征。"浅而绮"文学审美的形成,也与当时玄学的发展关系密切,"游仙"诗与"隐逸"诗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玄学的影响,玄理使文学在与玄学的对话中上升到审美之境。刘勰所谓的"轻绮"、"浅而绮"不仅批评了西晋文学华美雕琢的文风,也批评了西晋文学玄虚平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乔纳森·卡勒的《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作为文学理论的经典著作,研究文学是什么这一重要问题时,在文学的界定特征、文学的功能方面列举了众多学术流派的观点,并通过举例、分析、假设、论证再否定一系列细致的论述,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展现出了他在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上的独特见解,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认识文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全球化、一体化具有现实性与不可能性。现实性在于物质性文化与表层的精神文化全球化、一体化是可能的、现实的 ;不可能性在于各个民族深层文化的原本的多元性特征和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素质所形成的文化价值、精神使然。多元文化中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两者相遇 ,通常是冲突与融会 ,当今则是冲突、融会 ,还有被快速的销蚀与消灭 ,存在不同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其自卫 ,实在难以达到一体化的。世界文学是各个国家、民族优秀文学的汇集 ,很难说是某种独立的文学形态。不同文学之间存在趋同性 ,但并非一体性 ;文学在交往、融合中创新 ,获得新质 ,同时又存在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学受到现代性的制约 ,具有开放的世界性倾向 ,但又受到本土化、民族特性乃至民族主义取向的影响。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 ,而不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也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既是开放的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既是世界的 ,又是民族的开放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1,(5):186-186
赵婉孜、刘风光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语用学为文学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因为它突破了形式主义的观念,将文学语篇看做是动态的,是作者、读者和语境互动的产物。语用学与文学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文学语用学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尚处于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它从一开始就教行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徒人们的语际交往成为可能,译者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文章探讨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蒙受巨大损失,病毒的全球肆虐充分显示各国相互影响、命运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从共情修辞视角分析疫情以来习近平讲话文本发现,习近平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进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话语实践:“我懂你”,即向他国民众表达深情关切;“你也懂我”,即让他国民众明晰中国主张;“我尽所能助你”,即给他国民众提供切实支持;“你我同舟共济”,即呼吁共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元首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新引领方式。元首外交即通过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直接出面以多种方式参与和处理对外事务的外交活动,作为"国际交往的最高形态,有着其他交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战略价值"。①截至2019年6月,作为国家元首的习近平主席自2013年以来8次访问俄罗斯,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晤近30次,开创当代国际关系中元首外交新高度,开启了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全球新冠疫情肆虐,如今已经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因此瘟疫文学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该文以《白雪乌鸦》《瘟疫年纪事》《失明症漫记》《红死魔的面具》四篇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瘟疫文学作品为解读对象。依托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理论,从叙述视角和叙事空间的不同来剖析比较文本背后文化思维的异同,为人类在新时代共同抵抗疫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从“中原出土玄玉玉器的文化编码解读”与“中原玄玉时空分布考证”入手,透视了中原上古先民的墓葬文化中所蕴含的神话学观念,以及巫教神权影响下中原文化基因的驱动力解读。以文学人类学派理论作为基础,将文化视作广义的文本,结合四重证据法,透视史前中国社会的文化“大传统”。该文以跨学科的视角,从地理分布位置与时空溯源考古出土的实例物证,对中原玄玉玉料的运输传播进行了系统化的排列。该文以叶舒宪先生《玄玉时代》一书作为学术典型样本讨论,将广义的神话文本资源进行“再编码”,以“激活”史前玉器的自主叙事能力,用文物图像讲话,最终对新时代中原玄玉玉器的求证思路提供前所未有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