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型的关键阶段,新旧杂糅、中西交汇,史学界名家辈出,巴蜀学人刘咸炘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以中国传统经史之学为依托,探索史学的更新之道,构建出一个以"察势观风"为理论内核的学术体系,并以此理论为指导重新解读乾嘉学人赵翼的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他对赵翼史学的阐释与梁启超等主流派学人迥异,呈现出另一种接受风格。借助刘咸炘对《廿二史札记》的论述,不仅可以加深对赵翼史学的了解,还有助于全面认识他个人的史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社会与传统学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时局,中国历史学人秉持经世致用与变革图强之精神,主动求变,创造性地吸收、转化西方理论方法,最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丰硕成果,确立了现代史学范式,完成了由中国传统史学到中国现代科学史学的伟大转型。该文旨在通过分析民国时期不同阶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探索其对于中国史学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六经皆史"论与晚清民国经史关系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是考察晚清民国经史关系的一面镜子,从清末民初章太炎为代表的"六经皆史学",到五四以后盛行的胡适之"六经皆史料"等对章氏此说的不同诠释,正是晚清到民国经史关系变迁的缩影.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本意是"尊史为经",抬高史学的地位,使之与"六经"共同成为"道"的载体.但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这一发展趋势,使之向着完全相反的方向--"贬经为史"发展.清末民国,章太炎"六经皆史学"、胡适"六经皆史料"等对章氏"六经皆史"论的理解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仔细考察这些学说的变迁轨迹,就会发现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常有学者将"乾嘉三大考史名著"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在乾嘉学者眼中,赵、钱、王三书都是考据书,只是考据的内容和方法不同。他们称赵书不如钱、王二著,是因为赵书的考据最容易;张之洞却反其道而行之,极为推崇赵书。他在任四川学政时,于《8轩语》和《书目答问》中积极肯定《廿二史札记》的价值,后又在《劝学篇》及科举改制实践中继续强调此书的应时之需。两者结论大相径庭,乃是因为前者立足于史学研究,后者立足于史学教育。  相似文献   

5.
艾尔曼作为一名外国学人,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不懈地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其学术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其学术成就与贡献突出表现何在?在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上有何创新之举?这些问题似乎都应认真思考与回答,这从学术史与学术交流的角度说,他作为当今国际知名学者,理应多留下些学术信息档案,以资借鉴交流,即使是从个人友谊视角看,我觉得也有必要留下点永久的文字记忆。因不惴浅陋,拟就我们间的学术交流出发,就其治学之路、学术成就等方面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6.
正史学篇"浙学"肇始于南宋,连绵不绝,直至明、清依然大放光彩。其时间跨度之久、涉及学术种类之广、参与学者之众,在几千年的中国学术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浙东学派"最重要的成就是史学。本文针对"浙学"渐变"浙东史学"这一现象,对"浙东史学"尤其是其开创者黄宗羲的学术传统、治学方法及学术环境等方面进行多视角剖析,追溯其渊源。  相似文献   

7.
天人关系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章太炎运用古今中外学术而成的哲学体系,对传统的天道观、人道观和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勇猛的批判和认真的改造.他对天人关系的近代阐释富有时代特色、极具历史价值,对于推动人的思想解放,对于人的近代化,振聋发聩,意义重大;对于今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是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朱志先  张霞 《文化学刊》2010,(4):157-160
梁玉绳《史记志疑》是清代研究《史记》的一部佳作,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此书的形成大量借鉴了明代学者的汉史的研究成果,凸显了明代学人对《史记志疑》的巨大影响,全面深入的研究,梁玉绳对明人汉史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批判,对于进一步挖掘《史记志疑》的学术价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郭江龙 《文化学刊》2012,(6):181-183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演变至明代,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宋代士人好谈心性,讲究义理之学;清代学者则黜虚崇实,重考据之学。明代处于学术理念全然不同的两个时代中间,在学术发展理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明代史学的研习可探清自唐宋以来学术史的内在发展脉络,可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用。谢国桢云,“有明一代,史学最盛,若焦骇之《献征录》、王世贞之《四部稿》、何乔远之《名山藏》、郑晓之《吾学编》,恢弘典则,蔚为巨观。”而清代以降,学者对明代史学甚为贬低,尤以四库馆臣之流。厚诬明人,多有訾议,但闻明人史著,多有“明人恣纵之习,多涉疏舛”之语,诸如此议不可谓持平之论。  相似文献   

10.
汉学是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占据清代特别是清前中期学术的主导地位.在对清代汉学的研究中,有关不同流派的划分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始终是学者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汉学家本身已然注意到其学派内部学人之间风格特色的不同,一些总结性的学术著述也反映出地域、师承以及学风的差异.本文沿流溯源,从学术史的视角出发,对学术界有关汉学流派划分的诸家观点及其研究状况作历史的考察和脉络的疏理,并进行初步的评析,以期对清代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乾嘉学者钱大昕之义理观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要联系他的治学宗旨、学术倾向以及他的学术特点进行研究 ,钱大昕主张通训诂而明经、经明而义理即明 ,也就是寓义理于训诂 ,将考据学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西北学术文化,与其所处的地域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汉唐帝国的繁荣,曾使西北学术文化发展到鼎盛,两宋以后逐渐趋于稳定,张载关学的诞生标志着西北学术文化由经验、制度、民俗层次升华为理性哲学层面.宋明理学关中学派的起落,标志着西北学术文化由完善转向衰落之势.明清时期,代表西北学术文化的实学与史地学的学人士子精诚团结,共发"经世济用"之宏愿,使秦陇文化又一次崛起.  相似文献   

13.
邵盈午 《文化学刊》2009,(5):131-138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停办,从表面上看,其主因似乎是由于王国维、梁启超的相继殂谢,不复为继。但从深层原因分析,国学研究院的特殊定位与所面临的时代风潮的冲突、传统学术在近代学科体制转型过程中所遭逢的两难困境,以及传统书院式的通才培养与现代教育对专才的倚重之间无可避免的内在矛盾,恐怕才是其自我终结的深刻原因。腾实飞声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距今已逾80年;它在历史上的存在虽仅4年,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今天,我们重新“回首沧桑路”,虽然此举未必能够对现代的学术运行制度、学术评价体系的弊端提供直接的应对效用,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人文境界的象征,它至少可以为当代学人和现行学术体制提供一种反思,一种参照,一种文化自省,一种价值理念,乃至一种精神范式与人格自律。  相似文献   

14.
该文基于国内现有关于梁启超的目录学的研究论述,从古典目录学体系构建与现代目录学体系建设两大角度出发,以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与《西学书目表》两大著述为重点,对相关研究的内容与方向进行整理分析。由此发现当前关于梁启超目录学思想研究的成果和不足,重申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梁启超目录学思想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章太炎的印度志士论集中体现了他的亚洲秩序思想。章太炎的亚洲秩序构建旨在通过中印文化联合,消解日本在亚洲的领导地位,重建以文化为标准的亚洲地区秩序。章太炎主张在革命主体建设层面,中、印应互为镜鉴,联合革命以共同保卫亚洲。在政治哲学维度上,章太炎的印度志士论指向一种作为亚洲秩序变革动力的革命道德说。章太炎的中印联合思想超越了民族国家层面的革命互相支援,指向文明体系之间的文化上的互相促进。章太炎的印度志士论是一种包蕴以“道德”“文化”替代“种族”“地缘”的地区秩序构建话语。  相似文献   

16.
李春林先生今春写了一篇书评:《〈学术史与心灵史的交响〉———冯济平编〈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自述〉读后》。他认为,这些学者自述就其整体而言,不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学术变迁,而且展现了一代学人的心灵轨迹。仿此,我将这篇李春林个人的学术小传命名为《学术与心灵的交响》:他太重视学人的人格建构与学术研究这两者的互依互动的关  相似文献   

17.
四川大学侯洪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诗学生成比较研究:以中法近现代诗学为视角》出版了。该书以中法近现代诗学的缘起与发展之比较作为研究对象,从极具历史感和问题意识的“比较文学与现代民族国家之关系”这一视角出发,论证了现代诗学与现代民族国家之关系,证明了东西方现代文学思想都存在着“民族国家建构”这一重要维度。侯洪教授这一学术成果研究视野开阔,体现出中国学者的主体性意识与学术创新意识,凸显了中法诗学生成的某种同构性症候和各自诗学的独特品格与特征,敏锐地关注到中法诗学创新发展的边界扩张,具有理论创新和现实层面的中外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对话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永嘉之乱中原流民迁入河陇及北魏太延五年河西士族东迁平城,这两次移民事件,对河陇学术的影响截然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局限在人口的迁出与迁入这一层面上。以移民迁入河陇来说,学者们所热衷于讨论的永嘉移民使中原学术转移保存于河陇说,实际上是对陈寅恪学术观点的误读。陈寅恪先生所论是指文化重心转移而非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之转移。而河西士人东迁平城后,又因他们的境遇很差,对北魏的贡献也大打折扣。相反的,河西士族被竭泽式的迁出,对于河陇,特别是对河西学术的影响却是灾难性的,河陇地域学术五百多年以来所形成的士族模式和地域格局因之发生了转折。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出版和译介了大量西学书籍。史著《泰西新史揽要》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译著,学界对其的研究不乏成果,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概况做简要梳理,以深刻认识学人所理解的西方史学观。  相似文献   

20.
陈泽环 《文化学刊》2010,(1):146-150
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以其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相结合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胸怀,基于国情综合"国学"和"西学"精华的知识结构、"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新之"的治学思想,不仅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史中"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经验和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典范,而且也为我们在21世纪进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