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遗手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地域文化内涵和地方物产的代表性,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甘肃非遗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其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促进文旅强省、促进人民增强文化自信。该文在分析非遗手工艺传承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价值意义基础上,研判甘肃两者融合存在时空错位效果不佳、资源开发不足且创业就业困难、科研加持不够、各方聚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优化环境、培养人才、多方联动等可操作的建议对策,力求对甘肃非遗手工艺传承和文旅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进行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在传承区域文化时应起到文化引领作用。该文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大背景下,分析了衢州学院非遗传承的现状,发现地方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效果初显,但仍存在脱离专业、脱离地方建设、模式单调等问题,进而探讨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根据非遗自身地域性、文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结合高校人力、物力、智力等各种资源,在非遗校园传承中构建区域非遗文化一张网,跨专业挖掘非遗的内涵和价值,多方联动构建基于城市文化地标的“非遗大IP”活态传承模式,在地方高校打造一个崭新的、可持续的、完整的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非遗+旅游作为文旅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广泛关注。让非遗为旅游赋能,已成为日本金泽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魅力。金泽市通过建立政策激励机制,使非遗传承者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积极培养接班人的自觉意识;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才,积累了专业培训和抓早抓小的成功案例。同时,对非遗传承者及非遗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使居民对地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作为日本最早制定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城市,金泽市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和实践走在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前列,其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多元协同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特色和经验值得后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了当前太谷秧歌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非遗的活态保护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非遗存在的活态传承、保护等问题,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提出了乡村旅游与非遗活态保护融合发展、非遗产业化、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建立文化经纪人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政府及民间投入等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思路,以期为太谷秧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文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福建和山东的传统手工艺为样例,对比两地当下在非遗传统手工艺的研究、保护、传承、创新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职业教育在其保护传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发现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受区域地理风貌、民风民俗、地方政府关注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用研究及教育参与等因素的影响,指出职业教育在参与非遗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研究实践的同时,更应在技艺解构、传承技术、方法改良、材质优化、产业推广、品牌打造、营销宣传及技艺传承教材研发、传承人才培养、非遗项目教育教学的模式研究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期在优秀文化传承和保护领域发挥独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体育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重要反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文体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从文化生态学和现代社会视角进行研究,发现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存在以下问题:现代化进程消解传统体育非遗的生存空间、传统体育非遗文化资源分散、浅层次融合发展造成传承路径单一等。为了进一步促进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保护进程,以文体旅融合为背景,创新发展思维,整合各地资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实现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的长效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文化乃旅游之灵魂。”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更好地彰显“以文兴旅、以旅彰文”理念,该文以安康地域文化的传承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查阅法、调查研究法,系统梳理了安康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归纳总结了安康地域文化的内涵,认识到文旅融合背景下传承创新安康地域文化乃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并提出从“生态+文旅”“毛绒玩具+文旅”“非遗+文旅”“美食+文旅”等模式多层面提升安康文旅品牌效应,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推动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支柱,能够通过和非遗文化的结合促进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互利共赢。该文以北京w公司为个案,探究其以三产融合商业模式为依托盘活产业资源,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事例;分析了文创公司与非遗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非遗文创公司通过种、产、销完整的三产融合产业链条,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为非遗文化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拓展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渠道和机遇。这是一种符合文化演化规律的保护,帮助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实施3个部分,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基于此,本文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对厦门市思明区非遗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提升非遗旅游保障措施、打造非遗大型演艺项目、打造非遗特色旅游景区、促进非遗融入文化街区四个方面探讨思明区非遗旅游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栲栳是黄河宁夏段贺兰县地区传统乡土社会中主要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非遗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但在日常保护传承实践中,往往因看不清现实价值而态度消极,这也是当下非遗发展面临的时代难题。本文以马克思"资本""价值"理论及社会学资本理论为视角,通过"掘价"方式呈现非遗栲栳的历史文化、社会时代及经济资本价值。希望以"现实"价值激发护遗传遗的内生动力,在促进非遗栲栳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地方性知识及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非遗产业化势在必行的趋势下,作为非遗的重要载体之一,非遗传承人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该文以东莞莞香为例,剖析非遗产业化过程中传承人在新时代发展时期面临的困境,生产效率低、从业收入低、后继无人等是传承人普遍面临的问题。对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该文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为非遗传承人走出困境、创新发展非遗产业提供新思路,助力推动我国非遗产业化进程和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为文化的再生和延续。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机构,发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非遗”教育,对“非遗”传承和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以昆明城市学院(原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通过对学校已经开展的“非遗”传承现状及相关教学实践进行整理,总结在此模式下学校已取得的教学实践成果。同时,结合云南省会泽县“非遗”资源情况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当地的“非遗”资源与学校本科实践教学融合创新的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13.
旅游徽标在宣传区域旅游优势、展现区域人文文化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基于大众旅游时代红色旅游发展的需要,以及统一的旅游宣传标识对区域建设、游客需求、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构思设计出宁夏红色旅游徽标,以期能促进宁夏红色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支持非遗产业扶贫就业,助力精准扶贫。灵山竹编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然而,由于传承人数少、产品附加值低等难题,灵山竹编发展陷入困境。跨境电商作为新兴产业,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和机遇。文章通过分析钦州灵山非遗竹编跨境电商直播现状,探讨非遗与跨境电商创新结合的可行性,从技术创新与平台建设、内容策划和推广策略、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四方面提出了非遗与跨境电商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以期帮助传统手工艺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传承和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作为知识传承的发源地,是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承担着非遗文化传承的重任。基于此,该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教育阶段融合与传承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了解宿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问卷调查及实践调研分析非遗小学校园教育的现状,探究非遗教学的不足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小学教育中融合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以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响应新时代“立德树人”“构建文化自信”的号召,彰显具有时代性的国家主流意识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是中国大运河中重要的一段,其沿线衍生出的一些重要的大运河乡土文化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沧州段传统技艺类非遗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分析了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价值,沧州段京杭大运河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从而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苟宗财 《文化学刊》2022,(5):117-1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纪录片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在创作非遗纪录片时,一般热衷于以时间作为叙事的主要线索,而忽视了非遗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形态。在非遗纪录片创作中,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探索非遗纪录片的空间形态,以此结合非遗纪录片叙事结构设计的三个板块建立起空间叙事关系:历史演变—历史时空叙事;生存现状—社会空间叙事;传承发展—空间生产与实践,综合构建了非遗纪录片空间叙事结构,对非遗纪录片创作以及非遗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前非遗”时期,人类学家在田野中就运用影像工具记录当地的文化事项,近年来,以影音媒介为载体的文献资料逐渐受到文化部门和学界的关注,分别开展了针对不同文化事项的数字影音库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项目就是围绕非遗传承人拍摄的非遗影像志集成,同时由于其文献价值的诉求,视觉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非遗影像志的摄制提供了学术框架,所以该文从实践摄制项目经历出发,结合项目要求和学术方法,分析非遗影像志中传承群体的呈现、文化生态的呈现和内容形式的表达,从而为非遗项目的活态化发展和保护探索出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显现,在欠发达地区如何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焕发时代活力,充满生机,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话题。2018年川北大木偶以崭新姿态精彩亮相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重新擦亮了非遗品牌,为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焕发生机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为此笔者深入调查非遗品牌“川北大木偶”从“图存”到“惊艳”的蜕变,探索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机制,揭示了要坚持政府有效支持和市场化探索机制同步推进、实现人才传承与激励机制双向突破、引导品牌塑造与旅游发展联动协同的机制创新规律。  相似文献   

20.
杨茵 《文化学刊》2024,(3):112-115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动画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媒介,将非遗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拓展动画的艺术内涵和商业价值。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与动画IP设计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当前动画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