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钢的琴》展现了特定时期背景下,下岗的工人阶级如何在自我锻造中成为一代"新人"。以主人公陈桂林为代表的"新人",其精神内涵包含着以个体和社会理想为目标的理想精神、以创造和改变为追求的实践精神、以共情和奉献为方式的集体精神。这些精神是共和国工业精神的延续和超越,也是当代工业文明与文化延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人的共识符号,也是人类结成稳定共同体的依据和内在动力。其中,精神文化的传承或再生产,是这种共同体的内聚和认同的源泉。电影艺术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艺术,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1948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前驱”的费穆拍摄了他的巅峰之作《小城之春》,电影中浓烈的诗意韵味,透露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幽香。2002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拍摄了同名电影《小城之春》,以跨越时空更加理性客观的感受致敬经典故事。两版《小城之春》,两代中国电影导演,在横跨54年的同题诠释中,向我们传递了如何通过电影艺术来识别民族身份的重要话题。该文拟从不同时期电影人将电影语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不懈追求,谈对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期许。  相似文献   

3.
电影《黛绿年华》是根据郑慧原著小说改编,但它实质上有着明显的张爱玲小说痕迹,影片在不少地方参考借鉴小说《第一炉香》,如二者所描述的基本场景、情节、人物等颇为相似,这也是电影《黛绿年华》与小说《第一炉香》》得以比较的重要基础。但电影导演对小说《第一炉香》的人物命运等进行了适当地改编整理,两个作品在故事基调、人物塑造与结局主题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对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以期更好地展现不同艺术表现手段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于习惯以小说为底本改编电影的影视圈来说,先有电影后有小说看似有悖于读者的接受习惯,实际上打破了影圈改编原著“曲高和寡”的窘境。同样是长津湖的故事,《冬与狮》在《长津湖》的影响下既完成了对电影叙事范式的转变,同时二者“联姻”丰富了电影本事的内涵。故该文试从叙事学的角度,探寻《冬与狮》如何利用叙事模式、叙事视角、叙事主题3个方面完成对《长津湖》的叙事重构。  相似文献   

5.
郑孟晴 《文化学刊》2023,(9):239-242
文人与琴一直是一个中国画中永恒的主题,明代画家杜堇的《文君听琴图》中描绘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遇的场景,男女主人公通过屏风相隔又通过琴声相连,其“琴挑”的主题,与明代民间盛行的《西厢记》中的莺莺听琴的场景有着相似之处,以此探寻明代以前“听琴”图像这一母题内在含义的变化与明代文人爱情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迪士尼童话电影,指迪士尼公司旗下以童话为题材的电影作品。迪士尼童话电影数量很多,其中有一种可以归为反转经典模式,即保留原著的人物与情节,但颠覆电影的主题,传达与原童话相异的价值观。《沉睡魔咒》是该种模式的经典之作。《沉睡魔咒》通过对童话《睡美人》主题的颠覆和人物的创新性设定,表现出对当下时代精神的响应,并且通过解构主义,呈现给当代人不一样的童话世界观。反转经典模式通过颠覆主题响应时代的"叛逆"精神,为观众带来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电影《活着》由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笔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电影《活着》中不同人物的言语应用,借助社会学知识考察电影中不同人物言语应用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阶级地位等因素,以及电影中不同人物在不同政治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下的言语适应。这种多方位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社会各因素与人们言语应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网络综艺《乐队的夏天》将摇滚乐再度引入大众视野,通过转换摇滚乐呈现的空间,实现乐队的荧屏景观化转型;与此同时,节目邀请圈外名人作为嘉宾,提升节目知名度和传播力,并在微博、抖音、豆瓣等平台设置了大量与节目相关的讨论话题,为乐手吸引更多受众;《乐队的夏天》邀请的参赛乐队风格迥异,但节目将其无差别地呈现在舞台上,接受大众审美的评判,弱化了摇滚乐原本的对抗性政治话语,剥除了作为亚文化的摇滚乐中的攻击性元素,而将其打磨为现代观众乐于接受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9.
《诗经》行世至屈骚诞生,时间相隔二百余年。出于外交等政治场合的需要,《诗经》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播传扬。楚国乃南土大国,与中原文化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他曾担任楚怀王左徒,在内与楚王图谋国事,在外接应八方诸侯与宾客,他亦曾出使过齐国等地,自然深受《诗经》精神之影响。表现在屈骚中的"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及语言等艺术、比兴表现手法等,皆与《诗经》一脉相承。屈原是第一个受益于《诗经》精神的正式署名的中国诗人。由于屈原的努力,屈骚精神与《风》诗精神共同构成了"风骚"精神而光耀万代。唐代诗人崇尚《风》《骚》,化其精神为诗歌之养料,使诗歌呈现出风骨健朗、新鲜活泼的时代风貌,主要体现在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0.
自传电影《现实之舞》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展现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在智利小镇托科皮亚度过的童年时光。除了影片被以往研究所忽略的寻根主题,《现实之舞》在其叙事构成上亦贯彻着导演向精神领域探索的实验性表达。通过与影片同名回忆录的互文性研究,可以发现佐杜洛夫斯基关注到回忆的次加工问题,其电影叙事构成是包裹在内意识时间视域下对个人、国家与民族历史的诗性追忆与补完。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种历史的诗性叙事表达。  相似文献   

11.
今春,根据世界文豪维克多·雨果原著改拍的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登陆中国内地院线。电影院里座无虚席,人人都是《悲惨世界》的拥趸。今年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这部由导演汤姆·霍伯执导,休·杰克曼、罗素·克劳、安妮·海瑟薇等大牌明星主演的音乐剧电影,荣获最佳女配角、最佳音响及最佳化妆三项大奖。电影手法与音乐剧水乳交融、史诗气势与优美细腻完美结合,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它成为一种符合新时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新的艺术范式。  相似文献   

12.
刘震云的小说关注平民的精神世界,解说平民的孤独困境。这种展现平民孤独的主题在以其小说为原本改编成的电影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显现,成为唤起观众内心共鸣的触发点。本文通过解析影片《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发掘化"绕"为简的影视改编艺术与商业化运营对影片成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古怨》是现存最早的歌词与曲谱兼备的琴歌作品。从文学方面看,整首琴歌几乎每句句末都以仄声字收束,句中情感迫促处采用入声字;句式长短参差,单字句和双字句间杂出现。从音乐方面看,在复原的"侧商调"基础上,姜夔运用古琴复杂的指法表现出多变的音色,以配合情感的表达。姜夔通过将文学与音乐精心结合,充分表现了他忧国伤时和借景怀人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14.
顾育豹 《文化交流》2009,(10):49-52
2009年6月26日,美国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突然去世。 当天下午,现代出版社总编辑臧永清和编辑们确定迈克尔·杰克逊传记的图书选题;30日,责任编辑拿到了《杰克逊传一天堂里的太空步》样书;从7月1日起,这本新书就在网上预售;7月3日,该书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上架。  相似文献   

15.
《阿拉伯的劳伦斯》改编自英国军人作家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的回忆录《智慧七柱》,是大卫·里恩"史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2004年,《阿拉伯的劳伦斯》被英国电影杂志《TOTAL FILM》评为50部最伟大的史诗电影中的第一。一部人物传记片能如此具有史诗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影像建构与观众情绪的完美对接。  相似文献   

16.
邢军 《文化学刊》2013,(2):49-53
1937年,联华公司的集锦片《艺海风光》公映。其中贺孟斧执导的《话剧团》突破了当时电影创作中的情节剧框架,大胆地将人物的心理幻觉作为电影的表现对象,以人物的内在心理处境映照其所处现实环境。这种压缩外部叙事空间而着力开拓人物心理空间的表现手法在当时整个中国电影创作的大环境下显示出一种特立独行的探索勇气,预示着中国电影发展的某种多元化可能。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铸剑》和莫言的《月光斩》都是令人百看不厌的绝妙之作,它们堪称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雌雄双剑。鲁迅所发现的陶渊明的精神境界与智慧,特别是对世事的清醒和不屈的战斗精神,通过鲁迅的阐释和他的《铸剑》等作品传承了下来,又富有创造性和时代性地转换、传递在莫言的《月光斩》等作品中。《铸剑》里王的脑袋被割下,最终在沸鼎中与眉间尺、黑衣人的头骨相混。这暗示出王与普通人之间没有什么天生的贵贱之别;《月光斩》最后是对整个故事的真实性的颠覆、置疑,暗示的是对现实中揭露与惩治腐败之可能性的忧虑。《月光斩》的战斗精神更显出现实的苍凉。  相似文献   

18.
3月9日,《大众电影》杂志社和《天狗》摄制组联合召开电影《天狗》座谈会,邀请电影理论界和文艺评论界有关学者和专家,观摩座谈国产新片《天狗》。《天狗》有三好:剧本好、导演好、摄影好吴贻弓(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好久没有看过这样的电影了。无论从创作或者接受的角度来说,也  相似文献   

19.
限定时空是电影广泛使用的一种手法,多见于悬疑类型电影。限定时空式电影以封闭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为主要形式,人物有限且具有群像化特点,事件高度单一化,采用多声部复调对白推动叙事。在限定时空模式下,探究由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改编而成的日本影片《12个温柔的日本人》,有助于全面认识限定时空模式创作的基本规律,对今后限定时空式电影亚类型发展和探索有启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飞 《文化学刊》2015,(1):59-62
电影《转山》改编自谢旺霖的同名畅销小说,由大陆导演杜家毅执导完成。影片围绕滇藏线这条骑行者心目中的神圣之路,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行走中寻找信仰的故事。基于此,分析电影《转山》的主题思想与影像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