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俊平 《职业圈》2014,(10):2-2
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被大多中国人所熟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属性,看待一个事物要辩证地看它的正反两面,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大成,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反复揭示了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德经》中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很少,其中的"音声相和"可认为是老子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的音乐观。史学界和音乐学界对"‘音声相和’即强调音乐是和谐与审美的高度统一"这一观点是基本认同的,但对"音""声"的概念及"和"的方式各有说辞、见仁见智。要想了解老子的音乐观,首先要摆脱惯常的逻辑和推理,对《道德经》进行系统研读,如此方能解读其真义。从"音声相和"一词逆推出预设结论,再以儒家孔子音乐观之相互比较,得出老子音乐观所具有的高度哲学内涵及对当下音乐发展的意向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也叫《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却包括了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养生论,政治论、军事论等深广的内容。是两千多年来注家最多、解说不一,争论最多的古典名著。也是世界上各种文字翻译最多的中国书籍。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注家之多,首推《老子》。元朝大德乙已年(公元1305年),天师张与才在杜道坚《道德经原旨》序中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家”。这个数字今天已难确考。明代焦竑《老子翼、附录》中记载了唐代杜光庭笺注《老子》六十余家的书名。宋代董(卜回辶)作《广川藏书志》,发现十四种注本不著录于新旧唐书艺文志。他指出:“志所著录犹有未尽,惜乎名存而书亡者,十盖八,九也!”历史上见于著录的注本在宋代已十有八、九散失。而未曾著录却早已亡佚的又不知有多少。保守一些估计,古代注解《老子》的至少一千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远超从前,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从前的但求温饱的年代早已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和对养生的高度重视。养,即保养、调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之意。中医养生的方式有许多,其中不乏坚持运动、食疗养生、针灸理疗、中药调理,等等。但究其根源,万病皆由心生,因此养生必先养心。老子《道德经》中蕴藏了丰富的养生思想,指出要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尊重规律,要学会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等。本文将对《道德经》中涉及养生观的部分作简要分析,以求从圣人老子的典籍中收获一二。  相似文献   

5.
老子思想中的“一二三”理论贯穿整部《道德经》,其各个成分是抽象难懂的。电影《大闹天宫》提供了语用意义平台,在故事叙述、视觉刺激、言语分析和感情共鸣方面展开对老子的一二三理论的体验认知,从而肯定《大闹天宫》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研究老子《道德经》,透过老子思想博大精深的神秘外衣,系统分析《道德经》中关于"非语言"功能的精辟论述,集中探析了老子对"非语言"表达方式的重视与推崇,并结合实际阐明老子"非语言"理念对于"非语言社交"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屈原《离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道德经》)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道德经》视野下分析哈代短篇小说《西波利村探险记》中蕴含的老子教育思想,探讨哈代与老子共同的有关世人修身养德的教育思想。研究发现,哈代在小说中塑造了主人公斯蒂夫在探险过程中成长为"唯道是从"的英雄人物,并将"与道同德"的圣人形象具体化为人物"失败者",以体现圣人对世人的引导作用。哈代在这部儿童小说中所表达的道德教育寓意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9.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梦”与“觉”之层层推阐的精采辩说,而后紧接着便指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所谓“吊诡”者,异常之思辩,其竟暖昧玄奥,非具特殊智慧者不能索解,而如此之智慧,《庄子》显然承自《老子》,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实可谓“吊诡”之本源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向来被视为玄妙无穷的哲学思维,在未经后人再阐的《老子》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换言之,当人们习惯于用来自兵家的诡道诡术来分析《老子》之特殊的辩证思维时,或者,当人们习惯于用道家无为之旨去界定《老子》之特殊的观念体系时,能否真正把握其固有的哲学真谛呢?我看,未必。于是,就有一个重新认识《老子》哲学的课题。尽管对《老子》的研究已在世人的思想认识中形成了厚厚的积淀层,但重新开始的工作依然十分必要,甚至不妨这样说,正因为积淀层太厚,所以更需要穿透学术史而直探《老子》之本体。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老子》虽极富哲学思辩之“吊诡”,却又极重其“道”之能有所用,道德经五千言,强半在说治天下的方略大计。可知,道家学派在初兴之际,是和儒家学派一样积极入世的。当然,入世者亦将有如何入世的区别,而在学界不少人的心目中,《老子》所表述的政治思想,只是冰冷理性的体现,绝无温情仁爱的道德情感可言。于是,一种颇觉简单的结论便自然出现:道家初祖的治世术,是以客观的法则规律为依据的,不像儒家之创始者那样执着于亲情仁义的社会规范。这种结论宜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老子》之中确乎有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类的论说,而且又明确说过“治国如用兵”的话,用兵打仗,你死我活,当时似乎还没有不许虐待俘虏的约法,既然如此,政治不就和战争一样是残酷无情的吗?初看去,这一切都来得振振有词,不容置疑。不过,倘若本着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三十七章的“镇”字在较早的文献中,多训为“安”或“安定”,并非强制性的。“镇压”之类的意思只见于战国以下较晚文献,将此章的“镇”字理解为《老子》要对不合道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的“镇压”措施,并不符合《老子》原义。因此,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无不为”理解为强制性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有问题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典型的“以退为进”思维方式,《老子》中有很多与之类似的表述,主流意见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标,并无不妥。《老子》思想世界中“绝对性”表述与“相对性”表述是并存的:“绝对性”代表其最高理想的同时,“相对性”同样也是为《老子》所接受的,不能由其“绝对性”否定其“相对性”。  相似文献   

12.
《寓言》是《庄子》书中探讨言、意关系的重要篇章。“罔两问景”和“老聃教阳子居”为是篇最后两章。关于“罔两”之意 ,向秀所言“景之景” ,是正确的 ,在《寓言》篇中它指老子所谓的“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本篇的“阳子居”其人 ,就是遭孟子猛烈抨击的杨朱。《寓言》篇述阳子居得老聃教诲而改变孤傲态度 ,变得从众从俗 ,在思想逻辑上与庄子的言意之辩亦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3.
由于《汉志·诗赋略》从《六艺略》之《诗》家别出,故"诗赋"与"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在《诗赋略》序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春秋赋《诗》制度的衰亡到失志之赋的创作,完成了对《诗》文化价值功能的衔接与转化。荀卿、屈原的赋文创作实现了对诗讽谕之义的传承,而扬雄、刘氏父子及班固的赋观念则表现了对诗之讽谕和古诗之义的坚守。序文中的歌诗观不仅与《诗》家序"哀乐之心感,而歌永之声发""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观念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渊远流长,又兼容并蓄,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并涵的总承。诸子百家中,我认为老子的哲理最宏奥,最玄秘,最包罗万象,也最耐人寻味。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名于世。尽管历尽二千多年,仍然是永垂不朽的知识宝库,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 老子的哲理,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老子的中心思想是“柔弱”。他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里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比如中国的太极与气功,或日本的柔道,表面看似柔而无力,发挥起来却四两拨千斤。他在七十六章里又说:“柔弱者生之徒,  相似文献   

15.
叶建华 《职业圈》2010,(13):54-55
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道德经》道尽了自然、人生、政治、军事、经济的真谛。尤其是他的“无为而治”思想,2000多年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甚至含垢蒙尘。今天的炎黄子孙不仅要给“无为而治”思想正本清源,而且应当弘扬光大,让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升华为“无为效应”,使其造福华夏,福泽寰宇。  相似文献   

16.
悦读     
《职业圈》2010,(34):96-96
老子《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创业之道将如何演绎?创业必须的八大板块,你最欠缺哪块?商机在哪里?怎样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网?怎样获得启动资金?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如何让新生的企业避免失败的厄运?  相似文献   

17.
“香草美人”意象及“求女”等情节的运用,使得《离骚》若隐若现地隐含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性恋意识。为人们所详加讨论的“男女之恋”不过是其中一种,却往往被视为君臣关系的隐喻或象征。而从全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来看,《离骚》中存在三种可能的性恋模式,即异性之恋、自恋和同性之恋,它们从现实层面、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反映屈原的整个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包括其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留给人类巨大的精神遗产——托尔斯泰主义,属于东方文化体系。 东方始终吸引着托尔斯泰。1844年在喀山大学开始读书时,他就选定研究阿拉伯土耳其的东方语言文学系;1847年在喀山医院住院期间,他从邻床的一位喇嘛身上,平生第一次受到“不抵抗主义”的启示,……在东方文化中,对托尔斯泰最具吸引力的是中国文化。他自1877年开始阅读研究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并且一直到暮年,兴趣有增无减。其间写过大量的评注和介绍,还曾一度从事过老子《道德经》的由法、德文到俄文的翻译工作,只因精力不及和语义上的障碍才未得完成。他曾经说过:“我被中国圣贤极大地吸引住了,……这些书给了我合乎道德的教益。”他认为:孔子和孟子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老子对他的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19.
宋欣 《职业圈》2013,(25):105-105
老子《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却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它被道教尊为该教的最高宝典,也是历代的思想家、理论家眼中的圣典之一,就是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界,奉为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第一部系统、科学的哲学圣典。这充分说明《道德经》这部经典自身的价值与魅力。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于是,台湾的蔡志忠先生就有了这样的漫画—— 一老者问一个恃强的壮汉:你说是你的牙齿硬,还是你的舌头硬?壮汉挺颈而 答:当然是牙齿,老者露出稀疏不全的牙齿,笑曰:你看,我这古稀之年,牙齿都 快掉光了,可舌头还完好。 是的,柔弱胜刚强。这又使我们想起“水滴石穿”的成语和“山不转水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