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芳 《现代语文》2007,(12):120-120
洪荒之世,野处穴居,有巢以后,上栋下宇。相传有巢氏架屋为巢,缀叶为衣。《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可见随着生产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房屋,从而产生了"宫""室"二字。  相似文献   

2.
淳于髡与稷下学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稷下学宫之始创、初盛、复盛等三方面,阐明了齐国著名学者淳于髡与稷下学宫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的相关思考:学校兴盛需要培植“兼容并包、尊贤尚智”的文化土壤;学术繁荣需要有“士无定主、主无定士”的开放人事制度与平等、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学者为学需要有“体悟力行、兼济天下”的学者品格。  相似文献   

3.
《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4.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古代士子的人生追求;从事政治、探讨哲学、创作诗文,是他们的生活内容;政治理想、思想学说、文学成就,构成了他们“道”的内容。杜甫的政治理想、思想体系、道德准则,完全符合正统儒家的仁义学说;他自身的形象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他的“道”,生前被压抑,身后却受到长久而广泛的景仰、纪念、学习和效法,这就是他留给后人的“泽”。  相似文献   

5.
礼部贡院与知贡举是辽朝科举制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礼部贡院是职掌辽朝科举事务的常设机构,辽太宗会同元年获取燕云后沿袭唐五代制度,即于南京置礼部贡院岁开贡举,以收汉族士人。而主持礼部贡院考试的主考官则称为知贡举,属临时差遣,在礼部贡院考试结束后即卸任去职。由于辽朝统治者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知贡举常由既有较高的儒学水准、深受辽朝统治者信任,又在辽朝担当高级官职的官员来充任。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回中宫”遗址争议较多。不能用陕西陇县的“回中宫”否定固原历史上的“回中宫”。其遗址应在固原北十里村附近,为汉武帝时重建。萧关的方位同“回中宫”遗址一样,悬而未决。汉萧关应在今固原县北“十里遗址”。  相似文献   

7.
明远楼作为明清贡院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建筑,其最早何时出现及对贡院规制有何影响等问题,尚需深入探讨。本研究认为,最早在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远楼开始出现于南方的一些行省贡院中,后来逐步被其他地方在建设贡院的过程中采用。至于弘治、正德年间,所有贡院均修造明远楼,贡院的基本规制由此得到确定。明远楼的建构不仅完善了贡院的考试秩序监督体系,而且改变了贡院的建筑布局,营造了贡院独特的空间氛围,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起到了维护科举考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甘肃贡院与近现代甘肃高等教育具有相关性。甘肃贡院成立时间晚,存在时间短,至公堂保存至今。文高等学堂的创办启动了近现代甘肃高等教育,甘肃官立法政学堂的发展变迁是近现代甘肃高等教育的缩影。近现代甘肃高等教育实现了对甘肃贡院的土地建筑和名称符号的利用。甘肃贡院选拔的人才成为近现代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选拔的理念成为近现代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离骚》中“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一句注解为“(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先来看看从3套语文教材或教参上所摘的关于《陌上桑》主题的表述: 其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2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是这样表述的:“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反抗强暴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都需要对“士”及“士人”的精神特质有相对清晰的了解,如此,才能挖掘出“士”给予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把握“士”之精神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春游艺宫     
依据对应的句子提示,在下面2002字样的方框中按笔顺填入适当的字母,组成18个单词。(个别字母共用,起笔字母已给出)  相似文献   

14.
"粤剧"并非广东所独有的戏剧,而是粤方言的使用地区都有流传的一种戏剧种类。广西的"南派粤剧"近年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创新,在保持剧目传统内容核心部分的同时,一直紧跟时代步伐,努力以"大戏"的规模改编和设计剧目。《玉碎宫倾此恨绵绵》即为这类大型粤剧中的翘楚,其戏剧矛盾冲突激烈紧张,但又繁而不乱,良好的场面调度配以崭新的服装款式和舞美设计,具有极佳的舞台效果,其思想性能够直达人性深处的幽微。以《玉碎宫倾此恨绵绵》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讨其作为"南派粤剧"中代表,如何展示出历史改编剧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15.
漏泽园是古代一种为安葬贫病无依者或无主尸骨的慈善救济机构。自宋代开始建置,至清代犹存。其建置管理主体,或为中央及各级政府出资组建并委任世俗专职人员进行管理;或由政府资助并委托佛教寺院僧人住持管理及参与经管;或由佛教寺院自建并独立进行管理。后两者往往以佛教寺院为主要依托而建置,本文对其建置沿革及经营管理等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人格独立、追求真理、捍卫道统、不畏权贵、学必济世,是我国古代士的精神,民国高校校长因继承发扬了古代士的精神,为我国高教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当前我国高校校长应当继续传承、发扬古代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楷书艺术既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以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为例,从字形、结构、用笔以及重心、中心等方面梳理了楷书法帖的"阅读"步骤,对其中易被忽视的一些问题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10-1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1版)《勾践灭吴》中有这样的句子:“国之孺子之游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朱熹诗从多维艺术视角抒写了朱熹"士不遇"的情结,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蕴: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幽愤与失意是士之不遇的基本心态;孤傲高洁、横而不流的个体意识是士之不遇的人格写照;游于自然的情怀与"世间无处不阳春"的达观是士之不遇的精神超越;创办书院、著述讲学的人生实践是士之不遇直面人生的现实定位。朱熹"士不遇"情结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元化的社会政治体制及朱熹人生旨趣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诗中"士不遇"情结的多维艺术描述呈现出朱熹心灵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展示了诗人心理世界所固有的丰富形态和生动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教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所走的是一条不断迈向“应试化”的不归路。这一发展模式是由其先天具有特权化和政治化两大倾向决定的。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其强烈的特权意识和单一的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致使其无法从内部自发演化出现代国民教育的观念和体制,也就难以应对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