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梁蕾 《传媒》2014,(13)
影视作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通过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可以促进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文化软实力。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影视作品中中原文化的传播现状、存在的问题,指出在打造河南影视作品产业链的过程中,应体现中原文化特色,形成影视作品传播与中原文化软实力提升之间的良好共进关系,使河南影视产业与中原文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要建立创作意识、翻译意识与出版传播意识之间的联动机制。成功推进文学出版走出去,出版集团应与作者、译者及海外出版机构紧密合作,将文学作品的创作、翻译与出版传播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努力建构其联动机制,从而促进中国文学翻译作品的海外接受。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时期的中原文化传承和推广依然被强势文化所主导。中原文化传承和海外推广需要更新思维,秉承文化自觉的理念,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文化品牌,构建多元化传承和海外推广体系,以促进中原文化传承和海外推广。  相似文献   

4.
本文翔实地考察了纸托邦的诞生、发展、现状,研究发现,纸托邦起初是陶建、韩斌、汪海岚等海外民间译者顺应技术、经济、文化潮流而建立的网站,后逐渐发展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国文学作品海外出版和传播综合体。它在中国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出版和传播等方面呈现鲜明特征。它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集聚了众多喜爱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出版者和读者,以出版机构、非营利文化媒介的实体样态,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和传播发挥着一定的桥梁作用。它启示我们,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进程中,需要借力助推剂,开拓新路径,打造质优译本。  相似文献   

5.
《红高粱》作为莫言的成名作,代表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践,有着厚重的文化蕴涵,其作品近年来英译文本的海外传播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本文从《红高粱》的翻译特色以及出版商的良好运作等方面着手,分析了其海外传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针对其英译与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及传播路径的革新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壮大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官方传播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海外孔子学院的推广、国家形象片的海外传播等。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官方传播有时也会引起海外民众的警惕和误解,亟需构建海外民间传播体系或机制。借助新媒体和民间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为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用新媒体技术"软化"传播内容,立体化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用好民间传播力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海外社区;转变传播战略思维,注重情感传播,构建处理海外传播不利因素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7.
吴迪 《出版广角》2017,(21):39-41
近年来,伴随全球化的脚步和对外开放的持续进行,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日俱增,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于海外,并逐渐被外国读者认可.在文化交流日趋繁荣的大环境下,《生死疲劳》的英译本在海外广受欢迎.文章通过研究《生死疲劳》海外畅销的现象,找到其出版的文化传播意义,以期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孙瑶 《出版广角》2018,(5):90-92
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的活动,当代中国文学英译本的推出就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成功之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获得了海外读者的好评.文章从物质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态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中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及其对推广东方文化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段潇逸 《东南传播》2023,(12):80-83
近年来,中国电影成长迅速,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在海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文章以《流浪地球》与其海外观众为研究对象,以拉斯韦尔“5W信息传播模型”为理论依据,从国际知名电影社会化媒体中收集了数千名观众的评论,并利用Nvivo11对海外观众的评论进行内容编码和文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外观众对该电影总体上持有积极情绪,聚焦于内容和意义、电影创作层面。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哲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容易造成理解困难或误解,因此,电影创作和运营中应采取相应的策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欧美,文学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华裔美国文学已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文学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描述,引起西方读者对东方古老国度的兴趣与关注,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部分华裔文学作品停留在对愚昧、沉睡中的落后中国的描写上,这其中又含有个别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中国学者应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学批评中来,让世界倾听中国本土的声音,让本土的学术话语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目前,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积极推动第三期"新儒学",中国文化必将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出版市场、翻译作品选材、翻译作品质量、出版营销以及读者反馈等维度,剖析葛浩文在出版场域中积累的各类资本及其转化机制,探究其如何利用资本转化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与接受。葛浩文翻译作品的海外传播实践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南,有助于深度理解文学作品在海外出版传播过程中的运行轨迹,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擘画出一条明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河南经济飞速发展,也为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创新对外传播策略,变挑战为动力,是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题中之义.中原文化对外传播中文化品牌少、国际影响力不足,传播内容还停留在表层信息,不利于各国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挖掘中原文化的内涵,培育有地域优势的文化品牌,加强国际化的运营与传播,让中原文化在深度与广度上真正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13.
正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又称中州,即河南省。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中原。中原文化主要包括"根"文化、"中"文化、"农"文化及"商"文化等。影像是继文字、印刷之后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工具之一,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传播符号。当前,网络为影像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影像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判断。因此,利用影像来传播中原文化,以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福建第一大民间信仰——浅论妈祖信仰在福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文化的形成与古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宗教文化除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四大宗教外,福建民间宗教在福建民也极为盛行,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15.
孙文杰 《青年记者》2017,(14):28-29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引领、推动和凝聚等重要作用,是助推中部崛起的软实力.①由于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网民激增,在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互联网+中原文化传播”代表着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以重构传播模式、优化传播要素、更新传播体系等途径促进中原文化传播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信息碎片化时代,微电影作为时代语境的产物,因其把传播信息诉诸于快节奏的情节片断中,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对传播信息符号的具象需求。本文在归纳中原城市文化传播现状和微电影在其传播中的优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原城市文化的特点,解读中原城市文化的微电影传播。  相似文献   

17.
刘茜茜 《今传媒》2016,(6):85-86
相较于其他形式的视觉宣传,城市微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和传播方式给中原城市文化的传播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以微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叙事、视听等层面分析微电影对中原城市文化的传播和表达,进而探索中原城市文化微电影传播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学传播路径的特点,本文从新媒体时代文学作品传播的具体路径入手,对文学传播的方式展开研究,并对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具体价值实施了深层次的分析。文学作品的创作团队和欣赏团队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具体传播渠道进行简单的信息交流,使文学作品的传播可以在丰富的碎片化信息资源影响之下实现选择性的提高。因此,对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实施分析,可以提升文学传播范围和文学传播质量,促进文学创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中原河洛文化在中国诸多区域文化当中具有主流性和辐射力,儒家学说是其内在核心。洛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传播辐射表现形式,但都体现出主流性、包容性和辐射力等特点。究史鉴今,对于今天繁荣与传播中原文化,增强中原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郭群 《出版广角》2015,(16):18-19
2012年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他的获奖为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为国外更好地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提供了渠道。同时也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励中国作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能被世界所接受的文学作品。要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挖掘和培养出色的翻译人才、提升文本质量、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借助出版的力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