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如何评价中国新诗的成就?如何看待中国新诗的研究方法?中国新诗何去何从?这些都是中国现代学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促进中国新诗的研究,本刊从今年第一期起开辟“中国新诗研究”栏目,并邀请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先生为这一栏目的主持人。诚望潜心中国新诗研究的专家、学惠赐佳作,也希望热心中国新诗研究的新秀关心与支持这一栏目。让我们精诚合作,共同培育好这一栏目。本期首先刊发李怡教授主持的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肖宁遥等10位青年学的章,以飨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民国文学"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有理论倡导者,也有文学史写作的实践者,有默默耕耘者,也有不同程度的质疑者。今年7月,"国民革命与中国现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宜宾学院召开,境内外学界的一些民国文学研究专家莅临。利用会议间隙,本刊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李怡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张堂錡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中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福春研究员,就这一学术话题的方方面面加以质询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诗研究中国新诗:问题与方法(笔谈)李怡等1.5幽灵时代,诗歌何为肖严1.5重评新诗的“诗”与“文”肖宁遥1.7中国新诗阐释空间的拓展与深入苏雪莲1.9中国新诗阅读中的两大误区邬萌1.10返回诗的“本体研究”陈菊1.11当代大学生拒绝新诗原因一瞥李莹1.13关于中国现代诗歌的情绪方式李蕾1.14谈谈新诗的破与立张耀谋1.16早期翻译诗的研究及可能的方向付海鸿1.17应注意艾青早期诗歌的研究李静1.18中国现代诗歌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李怡,李应志2.5戏剧冲突与诗歌力量———略论叶延滨诗作中的戏剧性因素颜同林2.13穆旦:“自我”聚织起新诗的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历来令读者关注和头痛。如何在读者和诗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诗意的心灵之桥,这需要诗歌学者们的睿智和勇气。李怡主编的《中国现代诗歌欣赏》的出版就体现了这一点,它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关怀,其欣赏视角的新颖,理论形态的完善丰富和技术途径的严谨清晰,为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提供了一份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历来令读者关注和头痛。如何在读者和诗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诗意的心灵之桥,这需要诗歌学者们的睿智和勇气。李怡主编的《中国现代诗歌欣赏》的出版就体现了这一点,它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关怀,其欣赏视角的新颖,理论形态的完善丰富和技术途径的严谨清晰,为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提供了一份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6.
李怡多年涉足新诗研究领域,其新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一书,以独特的理论框架和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错综复杂的联系作出周密的考察,有力地证明中国新诗并不是什么“用中文写的外国诗”,而是既学习借鉴外国更接续转化传统的结晶,为新诗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相似文献   

7.
魏一媚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20-121,126
在学界享有盛誉的骆寒超教授,是一位学者型的诗人,诗人型的学者。他一生热爱新诗,研究新诗,创作新作,致力于中国诗学的探索,著作等身。着重分析他的新诗研究及新诗创作道路以及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以学习并阐释他的诗歌本体论,为更好地领会、宣传、发展新诗作出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8.
正学界对百年新诗的反思,有很多直接针对汉语诗歌本源的发声。新诗既然仍用汉语写作,那么在汉语的本源上,新诗与古典如何一脉相承?更多地接受西方翻译诗歌影响——"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新诗,如何重新找回汉语的气质,或者实现二者间的有机融合?一些有志于此业的诗人和学者曾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实验。沈奇先生曾指出:"汉语是汉语诗人  相似文献   

9.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和诗学的小型高层研讨会。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和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黄淮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结合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探索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问题。代表们在会内会外充分地交换意见,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走向成熟。上海《文学报》和浙江《诗评人》等也派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11.
新诗植入中国至今已经整整一百周年了!在这一百年间,中国新诗究竟经历了哪些曲折的历程,经受了哪些痛苦的洗礼,以及未来将朝向何方发展?一言以蔽之,中国新诗正在经历一个从"水土不服",到"水土兼容"的不断"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并逐步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替、交叉抑或并行存在发展的逶迤曲折之路,未来中国新诗将朝着打通传统与现代诗歌血脉、架起新旧诗歌桥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师专学报》2008,(3):F0002-F0002
由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牟延林教授,我校副校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宏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学系主任李军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副主任宋俊华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教授和南京艺术学院徐艺乙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发起,我校与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主办的中国高校首届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于4月5日至6日在我校成功召开。  相似文献   

13.
走近MOOCs     
<正>编者按:"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一质疑被称为"乔布斯之问"。这不仅令人思忖,若乔布斯尚健在,他会如何看待被称为"校园的海啸"的MOOCs?MOOCs是他所期待的IT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吗?本期《热点争鸣》栏目对MOOCs作了基本概述,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的团队访谈国际著名比较教育专家王英杰教授和教育媒体专家约翰·巴格利教授,为大家走近、理解  相似文献   

14.
风采     
正蒋永穆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经济人物。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农"问题。主持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20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学)三等奖1次,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3次,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  相似文献   

15.
由我院古代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屈原问题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在我院学术厅召开。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市的专家、学者约百人出席了会议。其中有知名学者魏际昌教授(河北大学)、张震泽教授(辽宁大学)、郑文教授(西北师院)、李世刚教授(辽宁师大)、朱季海先生、肖兵先生以及本院王文才教授等。四川省人大副委员长张秀熟,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黎本初,成都市文联主席四川大学教授杨明照亦出席了会议,讨论会由我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屈守元教授和汤炳正教授主持。大会收到六十六篇学术论文。会议围绕评议近六十多年来出现的“屈原否定论”,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扬州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9日至22日在扬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4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8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扬州大学钱宗武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扬州大学副校长芮鸿岩教授、文学院院长许建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一室主任姚振武研究员、北京大学郭锡良教授、韩国西江大学柳东春教授等先后致辞。  相似文献   

17.
由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詹石窗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的最终成果《中国宗教思想通论》,于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63万字,入选《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文库》。作为我国学术界综论中国宗教思想的第一部系统学术专著,该书打破以往按照教派历史分别论述的模式,以主题为纽结,对中国宗教思想的发端、形成与发展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内地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是我们的教学条件差吗?是我们的研究条件落后吗?"郑强在向教育发难。近日,被称为"最牛愤青教授"的郑强在江苏大学进行了一场名为"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的演讲。头顶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  相似文献   

19.
本期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四),共四篇文章。我们很高兴的是,这个笔谈正在引起学术界同仁的兴趣和关注。李怡教授和张传敏、段从学、熊辉诸博士都对笔谈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的确,如段从学所讲,新诗的"变"与"常",实际上是审视新诗的"变"的问题。永远的对美的新向往,也就是"变",是诗的美学本质。"变"就是活力,"变"就是生命。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诗自孕育发生到现在,差不多走过了一百年的艰辛历程。应该说,经过这一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新诗业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新诗的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上个世纪末,现代诗人、著名学者郑敏先生在对中国新诗作反思性回顾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