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适”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庄子思想的内在意蕴来看,庄子之“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对“体道”主体心态的生动描绘之中,体道者由“适人之适”到“自适其适”、由“自适其适”到“忘适之适”的心理超越,是庄子批判现实、超越现实、追求人格理想的反映,也是庄子的生命愉悦观和审美观的独特表现。“适”的生命愉悦观给中国古代审美观注入了超脱空灵的血液,开辟了中国古代审美愉悦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之“适”及其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庄子思想的内在意蕴来看。庄子之“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对“体道”主体心态的生动描绘之中,体道者由“适人之适”到“自适其适”、由“自适其适”到“忘适之适”的心理超越.是庄子批判现实、超越现实、追求人格理想的反映.也是庄子的生命愉悦观和审美观的独特表现。“适”的生命愉悦观给中国古代审美观注入了超脱空灵的血液,开辟了中国古代审美愉悦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庄子理想人格内涵的分析,从其背景及实现的途径中来探讨庄子理想人格的实现过程与其"道"的哲学思想的实现过程同一性.并以此来具体探讨庄子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庄子所提出的“无用之用”的人生处世理念,历来被研究者认为是消极避世或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这未免有失偏颇。本文根据庄子所处的时代和他的身份、地位,用历史的眼光及人格心理做客观的分析,认为庄子所追求的“无用之用”,包含着深层的人格意蕴,那就是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然而,由于“无适而非君,”使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又不得不“入其俗,从其俗”,从而导致不求被人用而为己所用的“无用之用”的人生追求,进而达到人格的独立与完美。  相似文献   

5.
笔者已撰文论析庄子的人格特点,并着重指出;“庄子的实际人格不全是他的大道理论下理指人格的实践,这就是庄子人格困境之所在。”①但对庄子人格困境的表现形态、庄子自身的理论衍化,对庄子入格实践带来的困惑等问题,并未展开论析。现拈出“庄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庄子矛盾的心理层次”来说明庄子人格困境之具象,拈出“庄子理论衍化的自身团结”来探讨给庄子人格带来困惑的自身理论根源。一、走出人格困境:庄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庄子》一书描述了三种主要的人格类型;合乎大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人格;安排去化、任物自然、绝对消…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逍遥是"无待"的逍遥。庄子逍遥哲学是理想的、高尚的人格追求,是无目标的、无约束的、无待的精神之游,具有鲜明的理想性、幻想性、不可实现性,以"至人""神人""圣人"为最高人格旨归。庄子逍遥哲学的实现途径是渐进的,需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战胜有待至无待,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方能至"无累""无患"。  相似文献   

7.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8.
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通过评判诸子百家之学重提了古代"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通过转换"圣""、王"之义将其发展为具有庄子思想特色的"内圣外王"思想。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作为学问形态,二是作为帝王统治术,三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精神境界。这三种表现形态最终要归结为独立个体人格精神境界这一点上,这也是其为庄子思想之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9.
庄子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以其"弘大而辟"的精神境界,"深闳而肆"的思想高度,"稠适而上遂"的和谐理念在诸子中独树一帜;他所倡导的顺应自然、平等相生、消除成见、静心养神等要诀对当代人仍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知晓庄子的语言,解析庄子的创作,体认庄子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庄子人生哲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当代国人人格塑造也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分析庄子从摆脱人生困境中塑造理想人格、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理想人格与儒家的不同等方面来阐释庄子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魏晋人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于玄学空间重建逍遥之游。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庄子》人格理想因能满足魏晋人格重铸的理论需求而成为魏晋人格的不祧之宗。魏晋文学家将《庄子》人格理想融入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并在生死、出处、狂慎、静躁等不同层面,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3.
《庄子》文体特征的多样性是庄周的不羁人格的外部表现,《庄子》众体皆备的特点贯注了庄子强烈的主体精神。寓言的大量使用构成了《庄子》文体的最大特色,而非常规的汪洋恣肆的语言和随意赋形又有内在同一性的结构使《庄子》散文具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和谐观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的和谐观虽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庄子和谐观中所蕴涵的追求"天和"的平等精神、追求"人和"的人格独立精神、追求"心和"的宽容精神等,却又包容着进步的、积极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6.
庄子在其代表作《庄子》中讲述生命的重要,对人的生命关怀表现为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主张超然物外、精神自由的幸福哲学。庄子用虚静的智慧解读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由与本真,脱离一切外在的、世俗的羁绊和束缚,消除与世间万物的纠纷与矛盾,实现内在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种超越时空的"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7.
花鸟虫鱼.拥有了庄子似的童真.成了庄子智性人格的一部分。走近庄子的花鸟,即触摸到庄子心灵的隐密世界:亲近庄子的虫鱼,可以沐浴着庄子生存哲学的清光、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7,(3):31-37
一般人总是以为,庄子厌世,避世,对于人生持一种悲观消极态度。我们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庄子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仅体现在始终追求人格独立与自由、安贫乐道等个人修为上,同时还表现于胸怀天下、悲悯群生,满怀深情地构思和向往着一个自由、祥和、"太和万物"的"至德之世"。庄子构设的"至德之世",公权力得到充分有效抑制,天赋之民权得到空前伸张,人们直接把生活当成审美,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间。显然,庄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人格及其对于理想社会的异常之思,对于今天的人类,化解人与自我、人与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实现把以功利为主导的人生价值取向转换成以审美为导向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真人是庄子着力描写的理想人物。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特点。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不仅熔铸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而且也是现代中国人格建构的内在规定。庄子人格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及负面性:崇古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保守心理的因素之一;“缘督以历经”的行为准则与明哲保身的民族阴暗性格;顺世哲学与宿命论  相似文献   

20.
"物化"是《庄子》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视角,历来文人均对之进行了或多或少的继承.苏轼作为宋代的一代大文豪,更是将《庄子》的"物化"视角进行了深刻的继承和丰富的发展,并最终使其成为可以实践的审美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