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探究了博士毕业生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形成机制。通过分析1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333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发现,经济压力、导师指导及就业环境是形塑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和职业前景认知的重要因素。经济压力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博士毕业生的非学术职业选择,而是通过影响他们的物质偏好产生间接作用;导师指导和就业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博士毕业生的非学术职业选择,还通过影响他们的物质偏好和职业前景认知对其非学术职业选择产生间接作用。男性博士毕业生承担了更多的经济压力,且这种经济压力对其物质偏好的形塑作用显著高于女性博士毕业生。导师指导对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及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在30岁以下博士毕业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东部地区就业环境对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和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鼓励博士生树立多元化的职业价值观、为他们提供结构化的职业认知渠道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等措施,帮助博士生理性应对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2.
作为高素质人才,高校毕业生是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最活跃的力量。当前,黑龙江省面临着人才流失的“东北部困境”,缺乏人才吸引力。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直接影响到人才的流动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此,选取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与探索,并尝试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地方政府留人、引人、用人提供参考与借鉴,助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应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措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以及科技创新等职能。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毕业生就业,同时也影响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文章通过对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江苏高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以“市”作为流动的基本单位,分析江苏高校省内生源的师范类本科生在本省就业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八成省内生源的师范类本科生在省内发生跨区域就业流动行为。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是吸纳师范类本科生的主要阵地,留才引才优势明显,其中尤以南京和苏州为代表。三线城市面临留才引才难题,流入流出比值远远小于1,呈现明显的人才流动“顺差”。在分析就业流动影响因素时发现,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学校和地区经济均对就业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为促进师范类本科生合理流动,可以从提升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师范生就业优惠政策、完善地方留才引才机制等角度制定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作用日渐凸显。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去向的调查分析可知,为了实现理工科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首先,应建立区域高校联盟,加强资源共享和区域联动;其次,以市场能力需求为导向,实施人才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第三,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知识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6.
后危机时代境遇下,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区域选择上有着重新的审视。借鉴推拉理论和托达罗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湖南省20多所高校,结果发现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呈现出一些新趋向:二线城市成为就业主力、西部地区就业比例走高、家庭因素对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变大、兼顾区域经济发展意识增强等。基于此,提出完善就业机制,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基于32所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201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高校毕业生存在明显的就业方式偏好、就业地域偏好、就业单位性质偏好和就业单位行业偏好。从就业方式来看,高校本科毕业生明显偏好于"国内升学"和"国(境)外留学";从就业地域来看,高校毕业生明显偏好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高校毕业生主要偏好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等机构和单位;从就业单位所属行业来看,高校毕业生主要偏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导致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就业地域、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单位行业等方面存在就业偏好的成因:一是"985工程"高校毕业生具有相对优越的人力和社会资本,二是"985工程"高校良好的社会和学术声誉,三是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典型的二元分割。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偏好,毕业生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风险防范意识,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政府要努力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  相似文献   

8.
理工科高校毕业生作为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就业行业分布影响地区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文章根据中部某省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在理工科毕业生就业行业的分析基础上,通过构造专业—行业匹配度指标和专业—行业匹配度矩阵,对高校理工科专业行业匹配度及其产业异质性进行评价。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运用专业—行业匹配度矩阵找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双高适配区”和“失配引导区”的理工科专业,探究匹配度对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从行业匹配视角为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设置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目益凸现,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的偏差的成因之一。分析区域经济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能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安徽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要通过全方位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相适应,通过有效提高高职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来带动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以实现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今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愈发严重.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根源为切入点,以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关键点,为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机制提出发展策略,以期为促进解决我国区域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助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关乎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影响毕业生及其家长对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评价,甚至影响独立学院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文章对广东省s学院2010-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就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高职英语类专业定位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网上调查和电话访谈方式,对浙江省各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方向、市场对高职英语人才需求及相关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各院校的专业设置比较集中,专业方向多以外贸为主,对市场需求动态的反应,以及对学生就业需求的考虑上仍有待提高。建议设定专业方向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市场需求、学生就业需求及本校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5.
广东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主要体现为: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及大力扶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学生、家长多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中职学校应势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创立特色品牌;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建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提供合格师资。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作为农林产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林资源和较强的农林教育资源,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才会被经济发达、政策优惠的城市吸引,农林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地域性人才储备不足,进而导致黑龙江省农林产业人才供给不足。通过梳理黑龙江省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采用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回流就业的影响因素开展了研究,发现了回流就业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政府、社会、家庭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建设区域产业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合理制定配套政策、改变传统观念等措施,以促进更多的具有农林背景的专业人才回流就业创业,来推进黑龙江农林产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7.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有许多问题突显出来,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特点,分析了基于自身、用人单位和社会等方面因素所造成的影响,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政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面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地方性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该类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然选择。开门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在市场的环境中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性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对陇东学院经管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性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缺乏深层次合作机制、缺乏全方位培育人才长效机制、缺乏健全的合作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