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得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红花尔基林区发生森林火灾的消息,是从中央电视台4月21日晚间的新闻联播节目中。作为常驻北京军区的新华社记者,当然不能放过对这起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第二天上班后,大家主动沟通了情况,一方面积极准备去现场采访,一方面同军区作战部、呼盟军分区、武警总部联系,了解部队参加灭火的情况,着手赶写救火报道。23日,接到军分社要求到呼盟采访的指示,陈辉同志主动承担了这项采访任务,并立即去预购了24日(最近的一次航班)下午直飞呼盟盟府所在地海拉尔的机票。 24日18时30分,陈辉到达海拉尔。25日13时许,一篇4000字的  相似文献   

2.
王晓鸥 《传媒》2001,(10):31-34
中央电视台一档“走进墨脱”的谈话节目播出后,《传媒》杂志记者几经周折找到我,希望我把采访经过、体会写出来,于是就有了这篇东西。  相似文献   

3.
用心去"看"     
2009年4月15日,接到报社领导的命令,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到四川地震灾区采访.拍什么?到哪里去拍?更关键是怎么拍?一年过去了,我不能去碰触那些刚刚开始愈合的心灵伤疤.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是我这次采访的最大感受.  相似文献   

4.
出发,在深夜     
在记者的记忆里,艰苦的采访经历往往与自己的惊人之作一道被保留着,然而并不是所有艰难的采访活动都有惊人之作产生,同样,我们也不能一概以稿件来评价记者在采访中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稿件不可能时时有,但责任感却不能一刻无。去年5月30日的夜晚,我们接受了一项采访任务,一架飞机在距长沙市西南20公里处的望城县黄金  相似文献   

5.
位于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8个县中有5个是贫困县,扶贫工作开展了5年,这些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成效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今后的路应怎样走?带着这些问题我和青年记者路四明、王祖鹏(回族),于1990年8月1日至24日到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广南县东南部石山地区进行了艰苦的徒步采访。24天里,我们在县扶贫办公室黄建文同志的配合下,选择了连自行车也不能去,条件最艰苦的少数民族特困山区。事先不给有关乡镇领导打招呼,一  相似文献   

6.
首次赴日本大阪采访,制作《今日大阪》节目,,尽管人生地不熟,但有上海电台前站访日团同志的安排,有大阪朝日放送专门人员的陪同指引,使我们一行4人所选择的大阪20多处采访点的采访计划如期圓满完成。在结束大阪之行的最后一个晚上,当我们如释重负地参加日方特地举行的欢送宴会时,心中同时掠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事先周到的安排和采访中的具体陪同,让我们单枪匹马,选自选点采访,与这个陌生的城市打交道,我们能行吗?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最简便而又合理可行的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7.
“你们都是记者,访问过许多地方,采访了不少人,今天我先来采访你们好不好?你们今天可以发这么一条消息,题目就叫总书记采访了我们。行不行呀?”在场的三十来名港澳记者和其他同志都大笑起来。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四月九日上午在中南海会见港澳记者时的一个场面。这些港澳记者是来京采访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的。他们  相似文献   

8.
新闻摄影的优势在于凝聚最新的瞬间形象。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是记者为之追求的目标。1995年4月15日(傣历新年),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我成功地拍摄了“李讷欢度泼水节”的一级新闻照片,《都市周末》、《云南日报》周末版、《东陆时报》、《中国妇女报》等多家报刊采用(转载)后反映较好,成为我这个文字记者发挥新闻摄影优势的一次有益尝试。这次采访是必然中的偶然。4月15日上午,正在西双版纳军分区采访的我,获悉毛泽东主席女儿李讷和她的丈夫王景清以及毛泽东主席当年的秘书张玉凤,将于下午来军分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庆祝傣历新年主…  相似文献   

9.
笔在基层电视台做电视新闻记已有六年了,每天上班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去哪里采访?采访什么?新闻线索从何而来?这是一个相当实际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记,不能坐等上司硬性指派采访任务,应该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经济报道的线索。事实上,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是经济领域,矛盾最多、问题最多的也是经济领域。可以说,经济领域每天都有极多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我们记去挖掘、去发现。那么,经济报道的线索从何而来呢?笔根据几年的采访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从去年 12月 31日起,沙雪暴袭击着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最大的风力达 9级,风速每秒 26米,气温在零下摄氏 41度,一夜间,成群的牛羊被冻死在茫茫雪原上,几十万农牧民困在暴风雪中告急。读者急需要了解灾区的情况,募捐者也想了解当地最急需什么。我们于 1月 12日夜驱车奔向雪灾的纵深地带进行了采访,度过了一次不寻常的采访生活。   一声令下连夜出发   内蒙古锡林郭勒雪灾,牵动了天津读者的心,报社领导派记者前去采访。《今晚报》新闻策划组拿出采访方案,但新闻切入点在哪 ?与天津读者有哪些联系 ?1月 11日上午,我们从因特…  相似文献   

11.
一路行来的险峻、绝美风光,让墨脱反而显得那么平常以前只知道,墨脱不通公路,住着门巴族。直到去年夏天,去墨脱附近进行植物考察,它才真正呈现在眼前。虽是8月下旬,多雄拉山垭口附近的雪依然没化。"莲花秘境,你我共惜"的指示牌提醒着我们,已经进入了林芝地区墨脱县的范围。藏传佛教祖师莲花生曾赞道:佛之净土白马岗,圣地之中最殊胜。白马岗即是  相似文献   

12.
采访过大型国际体育比赛的记者都知道:凡是举行奥运会或洲际运动会的地方,组委会一定会为记者设立一个理想的工作场所——主新闻中心。洛杉矶奥运会如此,汉城的亚运会和奥运会也如此。第十一届亚运会将按期于今年9月22日至10月7日在我国首都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地和全国的记者能不能在北京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场所?我们能不能为他们提供完成采访报道任务的各种服务和设施呢?经过亚运会组委会和各有关部门几年的努力和紧张准备,现在可以这么说,我们将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工作环境和各种设施,保证他们能及时把报道北京亚运会的稿件传回自己的编辑部。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我们的许多新闻长期摆脱不了一种呆板的格式?为什么有些语言就是那么生硬、干巴?为什么许多生动的事物一写出来就成了一堆乏味的概念呢?除了采访上的原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写作问题。这些写作上的缺陷,直接影响了我们宣传报道的效益。能不能在新闻报道中,或者说在一部分新闻报道中增加一些形象的东西,而不要老是用概  相似文献   

14.
实地感受俄罗斯 去年10月,我们一行六人,作为新华社第一个国内记者赴国外采访组,在俄罗斯采访了半个月。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但记者组的绝大多数对它知之不多。今日俄罗斯是不是像书上说的、报上写的那样?采访正是从半信半疑中开始的。 我们到莫斯科的第二天,即10月7日,正赶上全俄抗议性游行示威。那天,大家连午饭都没顾上吃,就到集会游行的人群中去采访。实际感受的结果,游行规模比俄媒体报道的要小,人们的情绪也不像电视播出的那样激烈。或许,文字报道只是记录了某个片断,电视报道仅仅选取了某一场面,不能说是不真实。我们由此想到,采访报道力戒渲染、力求客观、避免片面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5.
1997年8月16日的大众日报一版,以《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为题,刊登了记者李瑞成在全省落实离休干部“两费”工作会议上采写的新闻。这原本是一条很平常的会议新闻,但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变成了一篇有情有景,现场感很强的新闻特写,读后给人留下清新活泼的感觉。由此,我们想到了各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这就是会议新闻报道如何突破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模式?怎样才能让受众爱看、爱听?《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这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隐性采访越来越多地被新闻机构采用。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随之产生。但是。现行法律对此没有直接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若干规定》),已从2002年4月1日起开始生效。其中第68条规定了取得证据的合法方法。那么,此项规定能不能作为隐性采访合法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何瑛  刘畅  华伟 《新闻前哨》2005,(10):36-37
作为一名记者,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从事记者工作13年来,我们采访了各种类型的人物,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心得。高质最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原  相似文献   

18.
采访,经过试探性阶段,要迅速转入正题。试探性阶段不可太长,要适可而止。如果这个阶段拉得很长,开始的“闲谈”总是漫无边际,就会使访问对象觉得你是在闲聊,或者觉得你有些圆滑,甚至在卖弄自己,造成不好的印象。一旦造成这种不好的印象,在这次访问中是很难消除的。因此要尽快转入正题,开始正式采访。转入正题,首先要向采访对象交代采访目的,要准确介绍,不能含糊,以此来引导对方谈话。因为对方很急于想知道找他到底是干什么,他该怎样回答。记者要明确地告诉他,有哪些要求,如果说得不清楚,他就不能明确地回答。必要时还要交底。对方对记者采访往往有点疑虑,比如记者提了几点要求后,他会想,为什么找我?有沒有别的目的?会给我带来利益还是损害?特别是记者采访比较重要的问题,访问对象的疑虑就会更多,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先交底——这次采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他有何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地方报台的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活动中,能不能发现具有全国性的典型新闻?回答这个问题,要看记者在采访中付出的劳动程度如何,记者是不是既“身入”又“心入”了。具有全国性的典型新闻报道,有广泛的读者,记者采访的新闻题材,必须要有广泛性。几乎没有什么题材记者不可以采访。然而,我们有一些记者采访的路子却很窄。“窄”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采访活动不仅为一个地区的党委中心工作所局限,甚至为一个具体业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所局限。到农村采访,只想到  相似文献   

20.
刘裕 《青年记者》2004,(10):78-78
记在日常采访过程中,会遇到职业责任与道德看似相互冲突的情况,特别是采访一些不幸事件,必须从两难中做出选择的情况下,要想成功地完成采访任务,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如何准确把握采访时机、推进采访深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能简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