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地区流传的祭神乐歌加工改写而成的,<国殇>是屈<九歌>的第十篇作品,是一曲带有英雄赞歌性质的祭神乐歌,亦是屈原精神和气节的极好写照.  相似文献   

2.
《藤野先生》一文写的是不是藤野先生,有人认为作者所写的不是藤野先生或者不完全是藤野先生。然《藤野先生》一文写的是藤野先生,这一观点是无可争辩的。  相似文献   

3.
一、校园文化之内涵及其功能作用。从管理学角度而言,任何管理方法、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只有融合于一定的文化之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恩格斯指出,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到头来不过是一堆笨拙的工具。学校文化正是那种能在背后推动着学校前进的,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作用的组织精神与工具。  相似文献   

4.
《最后一课》作为一篇经典的文章,一直被选人初中语文课本之中。小说家都德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本课教学的重点,则是指导学生理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进而感知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荷花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作品描绘的背景不是残垣断壁、血流尸横,而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作者不是用渲染战争残酷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而是采用对话和景物描写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对鬼子破坏宁静美好生活的痛恨,进而歌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王人法 《安康学院学报》1999,11(2):23-26,22
80年代初,中国学者对《伊戈尔远征记》的主题是不是爱国主义的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90年代后半期俄国学者对《伊戈尔远征记》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伊戈尔不是去远征波洛夫人.而是去为儿子娶妻,这一结论对探讨《伊戈尔远征记》的主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易经》充满着深厚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年年爱国主义忧患精神的元典。本文旨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将《易经》的忧患意识及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显现至澄明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九歌》写作年代的争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从屈原诗作的内容、情感、特点的分析入手,联系屈原经历,挖掘有关史料、纵横比较、考证,力求增强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董晨 《文学教育(上)》2010,(19):146-147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一文是朱光潜先生在抗战的最后几年发表的一篇批判文学创作中存在低级趣味问题的文章,全文共分上下两篇,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两方面分析了当时文坛存在的十种低级趣味现象及其对读者的危害。虽然作者在文章开篇就表明“刘彦和在《文心雕龙》里有一篇《指瑕》,只谈用字不妥一点,这看起来似乎是对《文心雕龙》的批评,但实际上朱先生的这篇文章恰恰有很多论述深受《文心雕龙》的影响。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文心雕龙》不仅对古代作家的创作很有帮助,对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和文学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亦有非常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都德的《柏林之围》和茨威格的《看不见的收藏》两篇小说采用相似的手法即用“谎言”的办法 ,各自编织了一捧爱的花环 ,展示了处于战争中的人们的心态 ,但又由于时代与个性等因素的不同 ,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正一、把握课文特点,感知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月光启蒙》一文词浅意深,言近旨远,其中穿插的民谣童谣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增加了学生厘清结构层次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把他们带入课文的情境,去揣摩课文特点,厘清课文脉络。首先,教师激发学生:"同学们在初读时已经了解‘启蒙'一词的含义,就是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课程以史育人的功能在课程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确定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所罗门之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心灵成长和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证明了小说中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了奶娃勇气、力量和启迪,并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借助男主人公的成长,使黑人女性的重要历史文化含义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一、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确定英语课程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出了建立语感和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智能的培养;强调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增强世界意识,最终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概括地说,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有三条: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强调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英语课程标准》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重视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的各项要求,关于发展学习策略的提法。都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5.
藤野先生是不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呢?它涉及如何来确定文本主要人物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审视《藤野先生》一文,我们要跳出纯粹的这篇课文,把它放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部大的散文集中考虑,最终的结果是让《藤野先生》一文具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藤野先生是不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呢?它涉及如何来确定文本主要人物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审视《藤野先生》一文,我们要跳出纯粹的这篇课文,把它放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部大的散文集中考虑,最终的结果是让《藤野先生》一文具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霍桑的名著《红字》出版后曾引起轰动,这与作者为该书精心创作的前言——《海关》的宣传效果是不可分割。试从《红字》创作的政治历史背景,《红字》出版时的商业背景以及《红字》主题可能引发的道德责任三方面入手分析该前言,以揭示出霍桑创作前言的真实目的,是想以政治爆料为噱头,吸引大批读者,提升《红字》销量的同时,通过塑造一个"编辑者"的叙述者形象,巧妙地规避了《红字》主题可能引发的道德责任,从而达到商业文学和艺术文学的完美平衡。  相似文献   

18.
兰珍莉  李强 《教学与管理》2012,(12):120-121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  相似文献   

19.
战争题材的电影往往以男性为叙述角度来正面描述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而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叙事改编时也大都会渲染环境效果,突出战争的血腥。如以战争电影中女性的叙事视角为出发点,重新看待战争中柔弱的女性人物形象以及女性灵魂中的家国情怀,将能更深入地探讨电影叙事学中女性人物"灵"与"肉"的冲突或统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