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 2 0世纪的四大科学理论革命形成的历史径迹 ,它们分别发生在物理学、生物学、地学和天文学领域内。  相似文献   

2.
韦氏科夫是20世纪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本文回顾了他的成长及博士后历程,并介绍了他主要的科学活动和他对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历史潮流的激荡和中西文化的交汇催生了20世纪中国散文的第一次大潮。这一次散文大潮的勃兴,有赖于外国文化的输入,也有中国文学精神的传统底蕴;从“看”的分野,即20世纪中国散文的“自我”与“自然观”来考察,诚如郁达夫所说,现代散文的一大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在与大自然的互相注视中,中国现代散文将“自我”面对社会化的“青色”悲哀幻化成绮丽的文字之网,构成飘浮、荡漾在现代中国启蒙话语周围的另一种空气———稀薄而透明的审美之维;在与大自然的亲和中,自我由于自然本性的舒张而达致人的神性:不是被连根拔起,而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种让人头痛的日常生活的诗情画意赋予中国现代散文情感与理知之美的合一。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教育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对教育实践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在20世纪这个观念冲突最剧烈、最集中的时代,自古以来的种种教育价值取向在这个大舞台上各领风骚、彼此对峙,但最终却走上了一条融合之路。20世纪的教育实践表现出了三大主流教育价值取向,即科学人文主义取向、秩序自由主义取向及可持续性发展取向,它们从整体上勾勒了人们对现代教育的基本态度与诉求。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在总结现有的典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依次分为古典教育组织理论-效率为本模式,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人本模式,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理性为本模式以及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多元整合模式等,然后分别对这些理论及其模式的历史演变,基本观点和基本特性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四种理论和模式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还就如何借鉴这些理论和模式提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温科学来电说他的书稿《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即将出版,嘱为之序,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写序自然是义不容辞的事。先师陈望道先生于1961年10月24日在南京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我对研究文法、修辞的意见》中说:“我们研究语文,应该屁股坐在中国的今天,伸出一只手向古代要东西,伸出一只手向外国要东西,这也就是说立场要站稳,方法上要能网罗古今中外。”———这即是望道先生提出的著名的学术研究“古今中外法”。这段话说的是,20世纪的文法修辞研究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既要学习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又要重视向外国学习先进的学术理论,但“…  相似文献   

7.
对20世纪金圣叹及其小说理论研究的现状作了梳理与回顾,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世纪末的钟声已经敲响,新世纪正朝着我们大踏步地走来。怎样描绘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史,如何概括人类百年精神探索的成果,究竟哪些书可以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典之作,等等,已经成为全世纪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一段时间来,不少西方学者和刊物纷纷对20世纪人类的经典之作进行了总结,推出了一些本世纪最有影响的百部世界名著的名单,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与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有两次大的理论创新:(1)20年代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2)80年代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本文将对这两次理论创新的产生、意义及内在联系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的总体,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理论队伍一经产生,便在思想上传播马克思主义、学理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行动上实践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文化革命、思想革命的主力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处于统领地位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回答了社会发展观的诸种基本问题,实现了社会发展观的历史性转变和超越。科学发展观不仅借鉴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理论成果,更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概括,实现了社会“发展”性质、目的、终极目标、形态、阶段性目标、战略、内涵等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形态,是我党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伟大创新集中表现在:发展本质认识的新突破——以人为本;发展根本内容的再深化——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根本方法与途径的更明确——坚持“五个统筹”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从理论高度对发展的内涵进行的科学凝炼和创新。突出发展主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五统筹”的思路来推进发展,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真理论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 2 0世纪前半期既是真理符合论、真理实用论和真理融贯论三大真理观在当代哲学基底上重新铸造和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 ,又是三大真理观鼎足而立、激烈论战的时期。这场论战 ,既使三大真理论都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同时也使它们的固有缺陷充分暴露。这场论战昭示了这样一个逻辑 :试图以任何一种真理论解决意义和真理问题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行政伦理观是一种特定的价值观,是公共行政主体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关于行政伦理之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出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并赋予科学发展观以新的丰富内涵。这对我国公共行政伦理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伦理观体系,即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观、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利为民所谋的利益观和公正的协调观。  相似文献   

17.
坚持科学人才观原则是党和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基本准则,是指导我国确立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来源,反映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战略思维。践行科学人才观必须形成三点共识:认识到人才的选拔是人才建设的基础;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建设的润滑剂和催化剂;人才的使用是人才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发展观的研究在二战后广泛兴起,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发展观、循环经济发展观、增长极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嬗变。发展观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在发展问题上从关注物质财富的积累到关注人自身发展的认识变化过程。不同时期的发展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及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9.
戏曲曲文的注释是20世纪戏曲史料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20世纪戏曲文献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戏曲史研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因其涉及到曲谱、曲律、大量的俗语、俗字、戏曲专门术语等因素,我国的戏曲注释学依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归根结底是“三个文明”不协调的问题,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