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郑春伟 《历史学习》2005,(12):26-27
中学高中历史教材,突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这一历史现象。其中,宗教文化是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内容,而基督教在华的传播和传教士的在华活动尤占主导地位。这里介绍基督教的基本情况和四次入华的概况,供学生在学习中参考。基督教简介:基督教主要分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两大派别,它创建于公元1世纪。基督教是目前世界第一大教,信徒分布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占全球人口的1/3。基督教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原罪”,要经受各种苦难,因而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  相似文献   

2.
在音乐领域,基督教音乐是较早也较大规模地来自西方国家的音乐种类之一。它的到来使中国音乐开始了蠕动与变异,也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代表本世纪初期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开始形成的学堂乐歌,虽然其形成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是源于日本的“唱歌课”,但仍无法忽视近代基督教音乐对它的形成产生的那些基础的间接性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基督教继唐、元代之后第三次入华,来华的西方天主教各修会之间为是否遵行中国传统礼仪的问题发生争执,即所谓“礼仪之争”,这种争执最后发展为中西意识形态的对抗。康熙皇帝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驳西方天主教对于中国文化的指责,并由此决定全面禁教。  相似文献   

4.
陈玮 《历史教学》2005,(6):14-19
明清之际基督教继唐、元代之后第三次入华,来华的西方天主教各修会之间为是否遵行中国传统礼仪的问题发生争执,即所谓"礼仪之争",这种争执最后发展为中西意识形态的对抗.康熙皇帝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驳西方天主教对于中国文化的指责,并由此决定全面禁教.  相似文献   

5.
胡适与基督教接近只是出于研究的需要,而研究的结果使他认识到,基督教并不能为他再造文明的计划提供多少思想资源,基督教在当代生活中已经彻底失败。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悲观认识,使胡适有意回避了《圣经》白话译本与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白话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和"《圣经》韩译"分别在内容和语言层面对韩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圣经》的思想内容迅速融入韩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在"新小说"中体现出来。"《圣经》韩译"促使韩国逐渐形成本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字体系,并促进了以"言文一致"为目标的"国语国文运动"顺利地开展。而在中国,基督教同样经历了传播和"汉译"的过程,却难以获得知识分子和大众的心理认同,这与中韩两国不同的宗教信仰基础、儒学影响程度及心理接受机制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于1918年由丹麦教会派来的英籍牧师富力敦及其妻子阮馥兰最先传入江城.富力敦选择了国庆乡彝族为重点传教对象,并以三家村为活动中心,长期驻扎下来进行传教活动,在当地的彝族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代河南基督教的传播及原因——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在近代传入河南相对较晚,但发展迅猛。基督教各差会采取形式多样的传教方式,共同协作,全力推进,使基督教在河南得以快速传播。河南基督教信仰群体的形成,主要与当时人们物质生活贫困、社会动荡不安、寻求心理安慰、因病信教和就学信教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先后进入了中韩社会,开始了其在传统的东方儒家文化社会中的传播历程。但是,基督教在有着相似社会背景和文化类型的中韩两国的传播进程却有很大差异,较之中国,基督教在韩国取得了更大的成就。究其原因,异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主客体双方所进行的文化本土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监理会来华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万国公报》是晚清时期一份颇有影响的刊物。它的出名,主要就在于其介绍的西学知识。在其介绍的西学知识中,西方的近代教育制度及教育理论是一个重要方面。《万国公报》介绍的西方教育制度及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近代转型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必须指出的是,其之所以如此,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用基督教征服中国。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基督教是西方列强进行文化渗透,实现“为基督征服世界”目标的重要工具.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开展了戒缠足、办女学、兴西医、倡节制和建团体等有关妇女的社会改良活动,这主要是为他们的传教开辟道路,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封建传统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和人们妇女观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基督教对近现代宪政有深刻的影响。基督教的“原罪说”、信仰主义和禁欲主义是近现代宪政运动的精神催化剂,神学自然法学说传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代宪政精神,中世纪政教二元化结构体系直接导致人的信仰自由,教会与国王、贵族的权力斗争产生了近代宪法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圣经》中的形象一直是西方学典型的原型:基督教的“原罪-忏悔-救赎”的得救模式和人是“善恶一体”的观念制约着典型的发展格局和性格结构,而作家俐作的客观立场则与基督教的上帝的“隐蔽”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基督教会统治着思想和文化。关于基督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史学界存在着偏见,只强调对立、冲突的一面,而不提相互关系、影响的一面;只批评基督教阻碍科学的发展,而没有认识到基督教对近代科学的兴起曾发挥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成败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研究后,指出:基督教传入朝鲜半岛之时,不但与韩国的爱国独立运动相结合,而且还与韩国本土的萨满教在上帝观念上相互认同。当以理学为基础的韩国儒学陷入困境时,基督教就成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部分韩国人的精神支柱,从而创造了基督教传播的“奇迹”。儒学在近代中国也经历了危机,但其影响仍然很深,因此,与强权政治结合而进入中国的基督教就很难获得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的认同。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的不同境遇告诉人们: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不可采取把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的文化霸权主义态度,强势文化要强行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就会造成社会的对抗和不幸。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问卷统计分析,认为基督教伦理对新疆”两教“信众有着重要影响,基督教伦理是他们处理与社会和他人关系的重要精神动因之一。我们要客观地承认和正确对待基督教伦理在“两教”信众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克服其对“两教”信众的消极影响,努力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积极引导,正确发挥基督教伦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影响日益扩大,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督教借不平等条约中的规定强行进入中国;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获得中国民众的认同;三是中国国内的政治运动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仰人数众多,流传广泛,历史悠久。但蒙元时期在华传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规模并非巨大,从整体上讲,它在中国的影响,要远小于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9.
在基督教与现代科学兴起之间的关系上,迪昂的观点是开创性的。他认为基督教对现代科学的兴起是完全必要的,具体表现为:基督教的理性批判精神产生了适合现代科学兴起的思想氛围,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在科学方面是有创造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天才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继承性。迪昂的观点改变了人们对“黑暗中世纪”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西方在华基督教会出现“边际化”生存态势,主要表现为社会主导性丧失、侵略性消逝、自觉本土化三个方面,而这些边际化形态就是基督教会融入中国社会的起始和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