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燕 《语文学习》2010,(6):80-80
“非正式的志愿者与无资格的教师”卢安克关闭了他的博客.因为他不想“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这位从1997年至今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待了10年.辗转多处山村义务支教.过着简陋生活的德国人.因为有关部门和媒体的压力.退出社会的视线,去过“平静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2010年初,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专访了一位已经在广西贫困农村支教十余年的德国人——卢安克。1997年,卢安克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结果因没办“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块钱。1998年,他申请做共青团志愿者被拒绝;为了能够合法地在中国支教,卢安克1999年成立了一个办事处。  相似文献   

3.
1968年出生在德国汉堡的卢安克,中学毕业后做过帆船厂的工人、帆船教练,当过兵,后来进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1990年夏天,卢安克来中国旅游,没想到三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了这个德国青年的人生。1992年夏天,卢安克申请来到南京的东南大学留学,半年后,他转到了广西农业大学。他很想留在中国。卢安克找到广西教育国际交流处,自我推荐,希望能到贫穷地区去义务教书,未果。他不死心,继续折腾。1997年,卢安克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结果因没办下“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元钱。1999年他又从德国回到广西,跑到河池地区的一所县中学当…  相似文献   

4.
姚於 《教师博览》2010,(3):29-29
从1997年起,德国青年卢安克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支教已经有十年之久,这期间他辗转多处山村,过着城市中人难以忍受的简陋生活。而在2006年,卢安克希望加入中国国籍却未获批准,签证到期的他被迫回到德国。但就在8个月之后,他又返回了中国,在广西东兰县一所山村小学义务当起了教师,“归去来兮”地开始了他的教育工作,为那些他爱着的山村孩子。  相似文献   

5.
柴静的羞愧     
德国小伙卢安克来到位于中国广西大山之中的板烈小学,义务给当地的留守孩子当老师,至今已有十多年了。一次,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柴静去采访卢安克,看到有的孩子就爬在卢安克身上骄傲地向她介绍:"他是卢安克,我们都叫他  相似文献   

6.
德国青年卢安克在中国广西东兰“以一人之力,在做中国教育最需要但没有人做的事”(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3月5日第九版《冰点》438期长篇报道《以一人之力》),引起广泛关注。卢安克实验着的“华德福教育模式”,对我们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许不无裨益。为此,本期编发《因性施教顺势育人》一文,以满足读者了解华德福教育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佚名 《教师博览》2010,(3):30-31
前些天.看了一部关于白求恩的史料片.脑海来却冒出一个德国青年卢安克的形象。我觉得毛泽东评价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用在卢安克身上也正合适。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以一人之力》的报道。它的主人公叫卢安克(Eckart Loewe),一个1968年出生在德国汉堡,如今只身一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广屯广拉队进行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实验的青年。报道中讲述的卢安克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同时,卢安克对报道过他的媒体讲的两句话,又大大刺激了我。他说:“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在农村生活的外国人,这有什么用?从没有媒体想报道我教育研究的东西。”我决定了解一下卢安克“教育研究的东西”。3月28日,我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到了卢安克所从事的华德福教育…  相似文献   

9.
表情     
《第二课堂(小学)》2010,(9):119-127
敬佩 最牛志愿者:坚守灾区的理由 “5·12”汶川地震过去快两年了,当年制造了井喷效应的数百万志愿者早已如退潮般离去,被网友称为“灾区最牛志愿者”的张华强和刘猛却仍然坚守在地震灾区。  相似文献   

10.
陈方 《湖北教育》2010,(4):25-25
2009年贵州省麻江县景阳中学的乡村教师高华方因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系列“家访日记”.迅速变成了网络红人,并被网友誉为“最牛家访老师”。事实上,他带给众多网友的,除了质朴的感动,更多的是对传统家访的怀念。  相似文献   

11.
小蜘蛛:猜猜看!老蜘蛛:当然啦!“嘿嘿……呵呵……”师徒俩相视一笑。博客,与英文“blog”发音相仿,也有称其为“网络日志”。利用博客,网友们可以写学习心得、写日记、发表观点等,也可以在他人“博客”上发表评论,让别人在自己的博客上留言等等。每个人的博客,其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络空间,但又特别开放,因此,拓宽了与网友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农用手扶拖拉机仿佛出土文物一般喷吐着黑烟,响声震天地颠簸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穿着一身假冒名牌运动服的卢安克,兴致勃勃和孪生哥哥卢安恩一起蹲在拖斗里,夹杂在一群农民中间,用谁也听不懂的德语叽里咕噜地谈笑。这对来自德国的双胞胎兄弟,弟弟卢安克自1999年起,便以一人之力在中国广西农村长期从事义务教育和教育研究;哥哥  相似文献   

13.
坦白地说,我并未看过柴静主持的节目,除了她采访卢安克那期,网上看的。采访拍得好,我的注意力都放在卢安克和广西留守儿童身上,根本没留意记者是谁。我认识柴静,源于她的博客,写作家野夫那篇。文章写得好,不是舞文弄墨那种好,很少能找见她用什么特别出挑或艰涩的词句;文章好在内容,文字细密,信息量大,像电影里的长镜头,从从容容地白描。你以为演完了,才不是,她换个角度接着  相似文献   

14.
卢安克(Eckart Loewe),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如今只身一人在广西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广屯广拉队进行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实验。他,一个德国人,以一人之力,正在做中国基础教育最需要却始终没人做的事。  相似文献   

15.
感受卢安克     
徐添 《教师博览》2004,(10):26-27
“卢安克!”当我在中国大学生杂志社看见卢安克时,一眼就认出了他。当时卢安克正在电脑前修改自已的书稿。  相似文献   

16.
名人改变了博客。继“韩白之争”,洪晃又挑起了“洪韩PK”,洪晃说韩寒是“凹造型”,韩寒回敬“谢洪姨夸奖”。“韩白之争”算是比较选自《城市晚报》有档次的,“洪韩PK”算是有趣味的,名人博客中,更多的是众多娱乐名人之间的互相攻讦和揭私。博客原来不是这样的,有一个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说:什么是博客?跟BBS差不多,但是不像BBS那么良莠不齐,是你在网上的家。博客最美好的感觉是自得其乐,它是自足的东西。如果再链接一些自己喜欢的博客,互有往还,那么博客就是一些处得来的人在网上形成的一个个群落。所以博客也被译成“部落格”。所以说…  相似文献   

17.
咸语录     
同样的白菜,为什么到了国学班那里就卖出了鲍鱼价?——知名学者韩浩月在博客上质疑国学班的高价收费。相声是民俗艺术,离开老百姓的生活就没魂儿了。——网友陈九在博客中评论现在的主流相声界。  相似文献   

18.
房基  祁晶 《中国德育》2011,(8):82-85
一、问题提出有人告诉在贵州山村里支教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人类主要需要学习的是文化,而文化主要是语言和语言能表达的东西",并建议他"围绕着故事,让学生根据故事来画画、造故事中的东西、编歌曲,把这些都写出来"[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当然可以把德育故事  相似文献   

19.
在网上浏览一些老师的博客,发现了“班级作文博客圈”这样的名称。曾经教过语文的我对此很好奇,按捺不住激动,在网上跟一些指导学生建立、使用班级博客圈的网友教师聊起了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20.
近日,国家一级诗人赵丽华的一些“口语诗歌”被放到了网络上,在网易、天涯等网站被无数网友嘲笑。并引发了表示讥讽和轻蔑的模仿热潮。之后,在新浪开博客的诗人们和部分网友发生争论:有人认为她玷污了诗歌的美好形象。更将赵丽华本人称为“诗坛芙蓉”;有的人则坚定认为,她的诗是好诗,是内心真挚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