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材中的隐性知识,通常是指教材文本没有直接呈现却又实际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对于英语教师而言,研读教材中的显性知识,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有助于吃透教材,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1.分解句子,细化文化板块的阐述,帮助学生知缘由促表达。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教学中,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挖掘隐性知识,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现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中《“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一节为例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容易被忽视.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教学中,仔细挖掘、正确运用隐性知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通常是指科学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科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是需要我们经过对课本显性文字和图片等信息进行开发才能挖掘出来的知识。本文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内容为  相似文献   

5.
郁琳 《江苏教育》2013,(21):31-33
数学教学不能只关注教材所呈现出来的显性知识,还要正确把握其背后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因高度个人化而难以形式化,因此不易传授给他人。但是,教师仍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引领学生经历"融化—感应—碰撞—挖掘"的过程,使学生逐渐"走近"隐性知识,"遇见"隐性知识,"触碰"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深度对话"。  相似文献   

6.
教材中的知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表述相对明显,能被学生直接解读、理解的知识,学生通过自习就能掌握;另一类是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需要经过教师的点拨、讲解才能彰显出来,从而被学生理解。前者被称为显性知识,后者被称为隐性知识。在以能力考查为主的今天,隐性知识挖掘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笔者下面  相似文献   

7.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学科,该课程的资源库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本文结合该课程特点,在知识管理的指导下,重在介绍资源库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递及交互,以更好的实现知识共享,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新课堂应是兴趣的课堂。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打造兴趣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历史教学应本着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原则,尤其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让学生对要研讨的知识感兴趣,由此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体验乐趣,在讨论中提升能力。文章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9.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以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的今天,对其挖掘程度的深浅将影响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师应挖掘思品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点、隐性知识线、隐性思路,帮助学生转变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显性知识是指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编制的、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讲授的、需要考核并要求达到一定标准的知识.长期以来,人们的研究视角往往都关注着显性知识这一领域,而对隐蔽于其光环下的隐性知识一直未予以重视,但鉴于伴随着新课改而编制的新教材的特点,学会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成为每位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相似文献   

11.
知识的形态分为两类: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内容应以隐性知识为主,高等职业教育通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策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隐性知识管理为课程内容选取与序化的平台,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课程开发过程就是隐性知识挖掘、归纳和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发展,如何挖掘大量精品课程资源中的隐性知识和隐性课程资源,促成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优质资源更广范围的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此类问题,通过引用SECI模型从整体上分析和研究了精品资源课程中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平衡转化。采用认知地图等可视化技术对隐性资源进行挖掘,建立隐性知识数据库,采用本体建模的方式构建了适合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各具特色的学校管理学教材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存在理论深度挖掘不够,教材内容滞后于学校管理改革步伐,不能满足学习者要求等缺陷。要素主义课程论、百科全书主义课程论、综合技术主义课程论和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构建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的理论基础,引导我们从两个维度来思考构建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问题:一是学校管理学教材所描述的整体应该构成学校管理活动的完备的框架和典型的知识脉络,二是学校管理学的教材内容不仅要凝练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显性知识,还要映射学校管理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帮助读者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学校管理原理论、组织论、人论和工作论的四板块教材结构将学校管理活动较为完整地勾勒出来;教材中的案例是沟通学校管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桥梁,因此正确地解构学校管理事件并重新结构化,是写好学校管理案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将个人的知识管理分为五个不断循环的部分,即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创新知识,还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概念。对我们学生朋友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是英语学习的重点。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显性教学方式,很难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文章旨在通过理论论述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讨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两种知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显性和隐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各有优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各取所长,采取显性和隐性的整合方式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隐性知识的发现与解决,是学科能力的体现,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和手段。历史教材中有现成文字表述、显而易见的知识即是显性知识。而那些在课本文字中没有直接表述、潜藏于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即被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有机联系的,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的表现形式,隐性知识依托显性知识而存在。是显性知识的深化、概括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历史地图中含有大量的隐性知识,在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中有所涉及,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容易被教师、学生忽视。历史地图有的与教材正文相互印证,有的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延伸和扩展,认真解读历史地图可以挖掘出许多隐性知识。在此,以高中《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为例,其中共有30幅历史地图,在挖掘其隐性知识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角度构建科学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为科学课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课程内容的制定找到理论的依据,有助于科学课教师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课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我们应既重视科学课教师显性知识的建构,同时也应挖掘和构建科学课教师的隐性知识,让教师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比较和转换中,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9.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在以考查能力为主的今天。“隐性知识”挖掘程度的深浅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下面以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为例,谈谈挖掘教材中隐性知识的几点做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杰 《教学与管理》2014,(32):22-23
正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必须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备课分为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隐性备课包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琢磨教法等,是看不见的备课;显性备课指在隐性备课的基础上撰写教案,是看得见的备课。隐性备课是"本",显性备课是"末",千万不能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一、研读课标是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