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著作及论文大量出现,联大史料被挖掘,西南联大回忆录、散文、随笔相继出版,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接连热播,形成一种可观的“热”现象。“西南联大热”是人们怀旧的产物,承载了反思与消费的双重功效,寄托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期待,也反映了他们对现代高等教育的不满与反思。在消费主义的推动下,“西南联大热”日益娱乐化、庸俗化。在正确认识联大历史的基础上,继承西南联大的文化遗产,推动高等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在《西南联大——近代教育史上的明珠》一文中,论及西南联大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时说,“西南联大正是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前进的”。民主与科学,既是西南联大继承新文化运动革命精神的反映,也是西南联大取得突出成绩的基本因素。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在纪念西南联大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西南联大“是我国历史上传播  相似文献   

3.
“小翠湖”是我校的风景点。根据史料,“小翠湖”原名“梅园”。 1946年5月,西南联合大学结束。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离开昆明之前,为纪念在昆八年主持西南联大校务及表示惜别之情,捐助国立昆明师院国币5百万元,在西南联大新校舍(当时昆明师院,今云南师大内)建一小型花园,并定名为“梅园”。不久就和昆明师院的修茸工作一起动工。到10月,昆明师院已焕然一新,屋舍整洁,道路平坦,梅园中池水清可鉴人。一反西南联大旧貌。据我校的西南联大校友指认,“悔园”就修建在新  相似文献   

4.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化教育界一道辉煌的彩虹。西南联大在硝烟与动荡中办学8年,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取得显著学术成就。美国学者易社强称西南联大为“中帮三十载,西土一干年”的“世界教育史的奇迹”,它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好好研究的名校现象。  相似文献   

5.
云南师大自孕育于西南联大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不忘绵延西南联大精神学脉,就一直不断传承发扬西南联大文化精髓。她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牢记联大的“历史嘱托”与“精神使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当今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建设成为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新的时代使命要求云南师大应在深刻解读西南联大优秀文化的同时,牢牢把握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性和规律性,积极探索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的新路子,为建设成为师范性、综合化、开放式、有优势的省属重点大学,进人全国省属师范大学的先进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大学的关键 1.坚持“大师论”的教育理念。这里所说的“大师”,绝对不是写上一两本书、发表几篇文章的教师,而是学贯中西、通晓古今、治学有方、诲人不倦、管理有力、成绩卓著、学高德劭的教授。这些教授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学校根据他的能力“聘”到的。如西南联大中文系、历史系合聘的教授陈寅恪对国学有很深的功底,能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信,被称为“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像陈寅恪这样的“大师”,在西南联大有一大批,这是西南联大创造辉煌业绩的真正“法宝”。  相似文献   

7.
西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联合办学的成功案例。本文对西南联大的成功办学经验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精神纽带、制度纽带和资源纽带是提升联合办学水平的三条纽带。只有注重和发挥这三者的作用,大学的联合办学才能超越“形”和“体”的层面,进入到“神”和“灵”的境界,取得理想的办学成效。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广大师生由北平至长沙,辗转湘、黔、滇,最后落脚云南蒙自,组成临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西南联大”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试图追寻“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钩沉学者、文人的心路历程,彰显他们自觉承担的文学使命,以及作为华夏子孙的人文良知。  相似文献   

9.
泽月 《教育家》2004,(5):7-8
诺贝尔奖获得杨振宁先生曾在西南联大学习、工作七年,在那段令他难忘和感动的岁月里,西南联大给予了他良好的教育,使他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有了自己的“taste”。  相似文献   

10.
西南联大的科学精神,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指出,科学精神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刚毅坚卓”的校训,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西南联大办学的指导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是西南联大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严格的科学作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是西南联大科学精神的文柱。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促进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西南联大科学精神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夜行者 《师道》2008,(4):7-7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某教育人士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在昆明恢复西南联大。此前,云南省政协委员张亚光也曾提出恢复西南联大的提案。按照张亚光的建议,西南联大可以联合清华、北大、南开和云南师大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办学,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办成一所高起点的大学。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包括办学准许和土地优惠等。  相似文献   

12.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12):I0001-I0004
冯学论坛儒家精神及其现代进路……………………陈战国(1.1)从“照着讲”到“接着讲”———论冯学研究的转……………型宋志明,等(1.7)首届“冯学论坛”综述………………………王仁宇(1.11)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爱国主义颂歌———西南联大的校训、校歌、进行曲、碑文…  相似文献   

13.
西南联大课程的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在铸造西南联大的品牌中,科学而有创建的课程建设的理念和实践,是西南联大办学思想的重要体现.“通才教育“的思想到“通才教学“的实践,不可缺少的载体是“通才课程“.文章从课程的视角切入,对西南联大的课程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走向作了初步探索,对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西南联大为抗战建国义务培养“协助科学工作人员”,且达百人之多,这是鲜为人知的事实。既然是义务,包括无偿指定导师、导师对其无偿指导、学校无偿提供实验仪器设备等,为志愿投身科学事业的年轻人创造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培养虽系义务性质,但学校对这些人要求严格,定期将其研究进展情况如实报告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让该会根据其实绩决定是否给予继续协助和奖励,这既体现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也可从中看到西南联大教学的另一侧面。  相似文献   

15.
悠悠天宇旷 ,切切故土情。 2 0 0 2年 4月 2 9日 ,著名科学家 ,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先生步入云南师范大学 ,踏上这片他曾在这儿学习和工作过的西南联大故土 ,往事跃出记忆的长河水面 ,眼前浮现的是西南联大的一切 ,是一种民族精神的闪光 ,是世界高等教育旗帜的飘扬。朱老激动地说 :“现在再次来到这里 ,回首过去艰难而又充实的岁月 ,非常感慨。”朱光亚先生在云南师范大学参观了校园 ,参观了西南联大校史展和西南联大纪念碑 ,一张张历史的图片和一件件实物 ,使朱老浓情荡漾。他为云南师范大学师生作了《关于西南联合大学》的讲演。朱老的讲演使云南师范大学师生那根被拨动的情感之弦获得了更为铿锵有力的共鸣。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严建教授和校长伊继东教授向朱老汇报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办学情况 ,朱老对西南联大的后代云南师范大学感到非常欣慰。历史已经过去 ,但西南联大的“爱国、民主、科学”的不朽精神和“刚毅坚卓”的校训永远激励着云南师范大学人。朱光亚先生临别时 ,和云南师范大学领导、师生合影留念 ,握手告别 ,一种依恋之情留露于难言的眼神。他的讲演永远激励着云南师范大学人。本刊特全文刊出朱光亚先生的讲演 ,以便给我们留下历史的回忆 ,以朱老情感之火照亮我们前进的征途  相似文献   

16.
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大学校长和教育思想家。他在任清华大学校长和主持西南联大的工作期间,十分重视教师在提高办学水平中的作用,提出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从“大师论”出发,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他实施“民主治校”,“教授治校”;他积极倡导“通才教育”,并始终把学术自由作为治校准则之一。他的上述思想和举措,大大提高了30年代的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的学术水平,并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蜚声中外的大师级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各高等院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课堂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为灵活多样。事实上,这正是“通才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70余年前的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在这方面做出了典范。“通才教育”的办学理念,不仅体现在西南联大的教学管理上,而且还在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它的理论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指导我们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去贯彻和实施“通才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1938年春,刘兆吉参加了西南联大旅行团,从长沙步行到昆明。在3500里行程中,他沿途收集民歌,集成《西南采风录》,是为西南联大较早的文献之一,被誉为“现代三百篇”,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它开创了我国以个人力量采风并将所得歌谣编辑成书的先例,保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西南社会的历史面貌和风土人情,具有社会学、民俗学和语言、文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兼容并包”及通才教育,中华传统化“和合”化是其基础,而且是学校培养众多一流人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詹星 《科学教育》2006,12(3):8-10
1西南联大精神西南联大全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1937年日军在华制造“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由此全面爆发。在抗战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了无情的摧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当时的教育部命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后由于战事紧张,学校又被迫迁往昆明并改校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在1937年至1946年长达八、九年的艰苦战争岁月里,西南联大培养出了大批卓越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黄昆、陈芳允、朱光亚、邓稼先、汪曾祺……,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