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斗蟋蟀,是我小时候最喜爱的一种游戏。一只乌黑锃亮的扁圆瓦盒,就像一个微型角斗场。放进两只也是乌黑锃亮、精神抖擞的“二枪”蟋蟀,它们舞舞长须,走动几步,面对面站近,或“”叫几声,或一言不发,张开威风凛凛的大牙,相互架住,扭成一团。它们推搡着,翻滚着,争斗着,激烈地表现自己的勇猛、强健。我们头碰头蹲着,团团围住蟋蟀盆,远看这里好似盛开了一朵花。最后自然总有胜负。我曾经是个有名的“常败司令”,也就是说,我跟小伙伴们斗蟋蟀总是输。这有什么办法呢?人家的蟋蟀是乘长途汽车去很远的乡下捉来的;我的呢?都是偷偷摸摸翻墙溜进隔壁一家…  相似文献   

2.
《促织》选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第四卷(铸雪斋本)。这是《聊斋志异》中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都极高的精品,也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现行课本的“预习提示”中说:“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段。”给人的印象是,本篇小说本来叙述的是清朝的事情,假托到明朝了,目的是为了避开文字狱的迫害。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应该说,清朝宫廷中也是相当崇尚斗蟋蟀的。例如《前清宫词百首》中有这样一首:“宣窑厂盆戗金红,方翅梅花选配工,每值御门归殿晚,便邀女伴斗秋虫。”诗中对斗蟋蟀的器皿、人员、时间、地点等刻画颇详。而且原诗有注云:“宫中亦喜蟋蟀之戏,以宣德御制盆为最贵。蟋蟀多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挨打     
我第一次挨妈妈的打是因为一条绿虫子。那时我刚上小学,大约有六七岁的样子。放暑假了,门前门后的几个小朋友便整天地疯玩。最好玩的是捉知了和斗蟋蟀。捉知了要先找到牛、马,在牛或马的尾巴上偷偷拔下长长的丝毛来,挽个活套儿,拴在细竹竿的顶部。夏日里,听到哪棵树上有知了在叫,就跑过去,用这活套去套那知了的尾部。知了有了感觉,就将屁股高高地翘起来,正好能让套子进去。这时,我便一拨竹竿,那虫儿“知知了了”就下来了。斗蟋蟀就是在砖堆墙孔里捉来公蟋蟀,放在瓶子里养着,然后跟小朋友们玩蟋蟀斗架。我捉的蟋蟀曾经“斗遍天下无敌手”呢!…  相似文献   

4.
蟋蟀声声     
丁超 《老年教育》2008,(9):44-44
九月返乡,住在童年的老屋里。听到那久违的蟋蟀鸣唱,不禁想起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童年,我是一个捉蟋蟀、斗蟋蟀的能手、彻头彻尾的“蟋蟀迷”。参军后,秋日里行军宿营的时候,偶尔听到蟋蟀鸣叫声,心头总会激动一阵,那种抹不去的“蟋蟀情结”,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少有了。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曾在《秋虫》里轻轻地询问:“秋虫,你为什么来?人间早已不是旧时候的清闲……”。是啊,人间早已不是旧时的清闲,康熙打下空前辽阔之江山的风流早已被雨打风吹去,乾隆的煌煌威仪已近丧尽,只留下一个恢宏的避暑山庄可以躲躲人间风雨,“太平”的日子则回皇宫去看看斗蟋蟀。蟋蟀本性好斗,斗蟋蟀之娱也非源自清朝。然而,一到了清朝中后期,这种观斗心态便愈演愈烈。两只蟋蟀你死我活地拼斗,皇帝老儿乐呵呵地接受任何一只的胜利,御口一开便  相似文献   

6.
借题发挥     
一年一度秋风劲,又到了吃月饼斗蟋蟀的时候了。我小时候好喜欢玩蟋蟀。在墙基、瓦砾堆中,在七倒八歪的石板底下捉蟋蟀,是很开心的。现在自己做了爸爸,而我的孩子居然也喜欢玩蟋蟀,而且可以用“酷爱”二字来形容。这是不是遗传?我不敢妄断,但留心别的孩子也喜欢这些小动物,才悟出这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性之  相似文献   

7.
祸起蟋蟀     
《促织》开篇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据野史记载,明朝宣德年间的确出了酷好斗蟋蟀的“蟋蟀皇帝”——宣帝。他常在宫中与嫔妃们斗蟋蟀,不理政事。他曾敕令苏州知府采办促织一千头,致使苏州百姓“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至于溷厕之中,一闻其声,踊身疾趋如馋猫。”(明袁宏道《畜促织》)  相似文献   

8.
瓦盆里有两只蟋蟀,一大一小,互相对视着。它俩的主人瞪大了眼睛,屏住 了呼吸,眼看一场大战即将开始啦。 小蟋蟀首先走到大蟋蟀前行礼,甜甜地叫一声:“大哥!”见大哥露出一丝轻 蔑的笑容,接着低声下气地说:“我这么矮小,要勇气没勇气,要力气没力气,哪 是您的对手呀!”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画“住宅示意图”,认识住宅的特点。2.列“建造工具单”,讲述建造过程。3.整理信息,作一场“科学微讲座”。【教学流程】一、认识蟋蟀,画住宅示意图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认识蟋蟀吗?(1)出示图片,认识不同的蟋蟀。(2)你能指出蟋蟀各个部位的名称吗?学生指认蟋蟀各部位:蟋蟀这几个部位分别叫触须、前足、中足、后足、后腿、大颚、锯须。  相似文献   

10.
<正>"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怀乡诗《夜书所见》里描绘了儿童提着夜灯捉蟋蟀的画面,活灵活现。夜幕降临,室外秋风瑟瑟,孩子们却不知疲倦地在土地里、沟渠边、草丛中寻找蟋蟀的踪迹,让诗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趣事。"促织"就是蟋蟀的名字,它还被称为蛐蛐、秋虫等等。在古代,捉蟋蟀、斗蟋蟀是儿童和成年人都喜爱的游戏。古人没有手机电脑,也不能玩桌游、看电影,大自然里的昆虫、小动物就是他们的玩具,斗蟋蟀是当时最流行的娱乐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1.
蟋蟀     
以前夏秋之交,我们都捉蟋蟀、斗蟋蟀。半夜里,偷偷起来,带上准备好的手电筒、竹管和捉蟋蟀的丝网出发。《十万个为什么》上面写,听蟋蟀叫时,要捂住自己的一只耳朵,否则你无法确定蟋蟀到底在哪里。用两只耳朵听的话,四面八方都是蟋蟀。  相似文献   

12.
上学路上,袁新强就在书摊多待了一会儿,看到一条消息:在斗蟋蟀比赛中,人给蟋蟀吃了兴奋剂。因此,他迟到了,遭到老师批评。  相似文献   

13.
学校里出现了学生斗蟋蟀热,教室里经常发出“叽里里“的鸣叫声.无论学校如何教育,并三令五申,蟋蟀声总是屡禁不止,上课教师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如果你在这所小学任教,对此问题你将如何面对和解决呢?……  相似文献   

14.
本片荣获奥斯贾最佳影片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那么,谁应该获得“最佳男主角”这一殊荣呢?是李小雨,还是蟋蟀顿顿? “捶头、剪刀、布!”“捶头、剪刀、剪刀!”蟋蟀顿顿和李小雨站在领奖台上夸张地伸出手,亿万双眼睛在现场或者电视屏幕前盯着他们。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幸运的蟋蟀顿顿通过自己的一把“剪刀”战胜了强劲对手李小雨,获得电影《校园蟋蟀》“最佳男主角奖”! 欢呼吧!!! (李小雨踢翻了76张桌子)  相似文献   

15.
初探蟋蟀     
一、蟋蟀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蟋蟀属、蟋蟀种的一种昆虫,它又名“促织”、“趋织”“或蛐蛐儿”,触角成丝状、比体躯长,跳跃足,不完全变态,分雌雄两种,不论雌的或雄的都只有两根尾须。雌的有一根产卵器。生在两根尾须之间。人们称它为“三尾子”是错误,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为产卵器并非尾须。二、蟋蟀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 我们曾经做过实验,一部分蟋蟀分养在玻璃瓶里,另一部分分别养在蟋蟀盆里,都放  相似文献   

16.
迟寒 《中学生电脑》2022,(1):100-101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怀乡诗《夜书所见》里描绘了儿童提着夜灯捉蟋蟀的画面,活灵活现.夜幕降临,室外秋风瑟瑟,孩子们却不知疲倦地在土地里、沟渠边、草丛中寻找蟋蟀的踪迹,让诗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趣事. "促织"就是蟋蟀的名字,它还被称为蛐蛐、秋虫等等.在古代,捉蟋蟀、斗蟋蟀是儿童和成年人都喜...  相似文献   

17.
田螺     
妈妈为我买了些小田螺,“哟!小田螺!”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急忙端来一盆清水,把它们养在里面。这些小东西还真可爱,驮着一个绿色的螺旋形的“小山”,有一扇坚硬的“门”,保护着它们柔弱的肉体。田螺的身体软绵绵的,顶端有两触须,大概是用来充当眼睛、耳朵的吧。如果你把它放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此言不假,商场中的竞争确如“没有硝烟的战场”。有人为了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可以不择手段,用尽心思,搞垮对手;有人在竞争中选择通过提高自身实力,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也有人在竞争中充满人情味,友善地对待对手,甚至帮助对手共同提高,以期双赢。  相似文献   

19.
学写作首先要学会观察。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态。为了使小学生观察好,就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努力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越稳定。有位五年级学生,从幼儿园起就逮蟋蟀玩,尽管家长一再批评,因为有兴趣,还是年年逮蟋蟀。由于他对蟋蟀长期观察,所以对蟋蟀的特点、生活环境十分熟悉,而且,积累了丰富的逮、斗蟋蟀的经验。一次,学校以“一件趣事”为题,要学生写作文。这位学生就以逮蟋蟀为题材,作文写得生动、有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事物敏感,对不了解的事物都很感兴趣,这是他们心理上的特点。但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的兴趣一般比较短暂,不稳定。有的小学生参观  相似文献   

20.
蟋蟀与家     
我经常可以在蟋蟀住宅的门口看到它们正在卷动着它们的触须,以便使它们的身体的前面能够凉快一些,后面能更加暖和一些。它们一点儿也不妒嫉那些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各种各样的花蝴蝶。相反的,蟋蟀反倒有些怜惜它们了。它们的那种怜悯的态度,就好像我们常看到的一样。那种有家庭的人,能体会到有家的欢乐的人,每当讲到那些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人时,都会流露出一样的怜悯之情。蟋蟀也从来不诉苦、不悲观,它一向是很乐观的、很积极向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