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收藏》2018,(12)
正刻铜墨盒作为文房用具始于清末,盛于民国。当使用毛笔书写逐步淡出百姓的生活,刻铜墨盒在当今社会的身份已经转变为一个收藏门类或者现代雕刻工艺的载体。自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现刻铜艺术品(包括墨盒、镇尺等)的专门收藏者。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一方面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使得刻铜艺术作为一个单独的收藏门类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获得交流、展示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培育出一大批刻铜收藏爱好者。近几年来移动互联及时通讯工具例如微信的普及,刻铜艺术讨论群、拍卖群也纷纷涌现,刻铜鉴赏、研究、交流随时随地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完成。荣宝拍卖、西泠拍卖等艺术品拍卖公司,也多有刻铜作品上拍。  相似文献   

2.
王欢  王立群 《收藏界》2010,(6):111-113
刻铜墨盒距今不过100多年,随着自来水笔的出现,逐渐地替代了铜墨盒,而被人们淡忘。在刻铜墨盒盛行的年代,只要你会写字,只要你想写字,是离不开刻铜墨盒的,文人雅士更为有一方称心如意的刻铜墨盒而专门定制。  相似文献   

3.
王欢  王立群 《收藏界》2010,(2):108-109
刻铜墨盒是文房用品之一,是晚清文化艺人集体智慧的创举。周继烈老师给刻铜墨盒的定义是:“刻铜墨盒产于清咸丰晚期,盛行于同光及民国时期,消沉于20世纪40年代末。”这个定义已经被刻铜墨盒收藏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王欢  王立群 《收藏界》2012,(5):95-95
松竹梅是文人雅士崇尚、追求高尚人格的化身,松竹梅不但是古今画家喜欢画作的题材,也是历代诗人托物咏志的歌颂对象,被尊称为:“岁寒三友”。 刻铜墨盒是晚清至民国间文人墨客实用的文房用品,把松竹梅刻上铜墨盒,为文人雅士所喜爱,以此来表示自己的人格、情操,请同好共赏松竹梅“岁寒三友”刻铜墨盒,增雅趣,添笑意。  相似文献   

5.
《收藏界》杂志2006年第3期刊登马文震先生《文房奇葩》一文,对陈寅生、姚华、张樾臣的三方刻铜墨盒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如图),但笔者拜读该文后,结合文中配图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认为三方刻铜墨盒均为赝品无疑。首先,从图上看三方刻铜墨盒均无自然包浆(由于年代久远致使表层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卢松年 《收藏》2007,(8):132-132
刻铜墨盒作为文人案头之物,其美感尽在方寸之中,不仅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也是今天收藏者喜爱之物。我酷爱收藏刻铜墨盒,对其上的名人佳作,更为爱之。今选数方和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7.
王欢  王立群 《收藏界》2010,(11):116-117
铜墨盒产生在清晚期,在铜墨盒上刻字首创者为陈寅生。周继烈老师对陈寅生已详细考证:陈麟炳,北京人,生于1830年(庚寅年),卒于1908年后。寅生1862年开店,店址琉璃厂,店名万丰斋,刻铜墨盒以寅生款存世。寅生刻字在当时就为世人所重,经过一百多年的风尘变故,寅生刻铜真迹就更显珍贵。  相似文献   

8.
刻铜墨盒是文人雅士案头必备的文房器具,在清末民初盛极一时,堪称京城名物之一。刻铜墨盒“身世”考证据说清嘉道年间有一秀才赴省城乡试,其妻恐其滴水磨墨耗时,遂用一团扑面的棉丝粉饼汲墨汁后装入化妆粉  相似文献   

9.
文房之器刻铜墨盒,自清同光年间万丰斋陈寅生开先河在素面铜墨盒上镌刻书画后,小巧墨盒,盈寸天地,成为了画坛大师们展示艺术的平台,提供画稿的渠道。民国期间,北京琉璃厂计有墨盒铺18家,其中以刻铜圣手张樾臣开设的同古堂最为盛名。据了解为张樾臣提供画稿的有张大千、齐白石、陈师曾、姚茫父、吴湖帆、陈半丁、王寿彭、陆润庠、王雪涛等著名画家。由于众多画坛大师的加入和参与,使书画与镌刻俱佳的铜墨盒,犹如宠珍,身价倍增,成了当时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追捧和寻觅的对象。如鲁迅、周作人兄弟等文化名人经常到琉璃厂去淘购刻铜墨盒,或自用,或送人,在当时堪称一道人文风景线。图中是笔者收藏的,均由大名头画家提供画稿,同古堂张樾臣亲自镌刻的三方小巧墨盒,现与诸君共赏。  相似文献   

10.
董远 《收藏界》2011,(3):106-107
清末民初刻铜墨盒乃京城之名物,当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乡野学子,盖涉文字者莫不用之。遗存的精美绝伦刻铜墨盒,不仅历史文化厚重,而且艺术内涵丰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物中,堪称不可忽视的瑰宝。  相似文献   

11.
葛炳芳 《收藏》2006,(6):95-95
我自幼喜爱书法,对刻铜墨盒情有独钟,现将我珍藏的三方铜墨盒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12.
关炬 《收藏》2006,(2):93-93
近年来,随着人们投资理念的扩展,文化精神需求的增长,刻铜艺术越来越受到收藏界朋友的青睐。但要收到几件精美的刻铜墨盒或镇纸,尤其是能把墨盒和镇纸配套收藏,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13.
藏品三件     
藏者持一刻铜墨盒求鉴。此物四方形,边长9.6厘米,高3.2厘米,白铜质地,上刻“王羲之爱鹅图”。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历来有“书圣”之称,为历代  相似文献   

14.
邹绵绵 《收藏界》2011,(10):126-126
今年《收藏界》第3期所刊《清末民初刻铜墨盒赏析》一文(以下简称《赏析》),文中作者把“《篆刻五印》铜墨盒”称之为由当时北京书画大家姚茫父“自写自画自刻”,笔者对此说不能苟同。特征此略作辨析,以供广大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15.
顷在《收藏界》今年第5期(总第53期)读到《名家刻铜墨盒赝品何其多》一文(作者署名徐标,以下简称“徐文”),该文旨在对刊载于今年第3期中的《文房奇葩》一文中介绍陈寅生、姚华、张樾臣的三方刻铜墨盒(图1)辨伪。读罢“徐文”,笔者试就该文中的一些辨伪依据和称述谈一些看法,聊资收藏界同好参考。笔者以为在“徐文”中称:“结合文中(笔者按:指《文房奇葩》)配图进行  相似文献   

16.
弥清华 《收藏》2023,(2):105-109
<正>一、《史晨碑》简介在中国书法史中极具代表性的隶书作品《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碑体两面刻字,前半部分碑文记录了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半部分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记录了在孔庙内祀孔的场景。文后有武周正书题记四行。此碑记载了当时尊孔运动的进展情况,字体端庄严谨,是东汉后期学汉隶更加规范、完备的代表,被当时学汉隶者广泛取法,称之为“史晨前后碑”。  相似文献   

17.
吴志光  李蔼明 《收藏》2006,(10):97-97
以艺术创作为目的在铜器上镌刻文字,同时达到说明效果,在清末的刻铜墨盒上体现得最为典型,此种做法最早产生于何时,尚未可知,但本人的一件藏品表明,康熙初即有此类艺术创作。这件由见于著录的篆刻家完成的器物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作为史料还对深入了解另一位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郭礼典 《收藏》2007,(5):139-139
秦代“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峄山位于山东省邹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先后五次东巡,“绎山碑”(“绎”与“峄”音同意通)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首次东巡齐鲁时留下的第一块纪功刻石。据《史纪·始皇本纪》记载,秦共有峄山、泰山、琅玡、芝罘、东观、碣石和会稽七处刻石。同为秦丞相李斯所撰,内容无非为秦始皇歌功颂德之词。峄山刻石早往北周武帝时,因常有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地方官员、当地百姓应接不暇,为此官民共议把刻石推倒、焚毁,以减轻地方负担。在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曾有峄山刻石摹本,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相似文献   

19.
篆书     
罗雄 《上海集邮》2003,(2):16-16
篆书是人们对甲骨文、金文、籀文和秦篆(小篆)等书体的总称,为我国最古老和最长久的字体,它的实用性则自汉代逐渐由隶书取代。 甲骨文 甲骨文为殷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的通行文字,因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为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15万余  相似文献   

20.
翟吉昌 《收藏》2006,(3):90-91
我们现在见到的刻铜墨盒,盒体大多为黄铜,少数白铜,个别为紫铜。紫铜者稀贵;白铜以质优和视觉效果好而招人喜爱;黄铜者相对不受欢迎。相比之下,最受青睐的为两镶或三镶的墨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