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衣季羡林     
2009年7月11日,我国两位著名的学者季羡林、任继愈同日驾鹤西去,让社会各界扼腕哀痛。有人说,这标志着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对于他们的高深的学问,普通人未必能够了解,大家可以记住的,是两位老人树立的做人、治学的榜样。本期我们选辑了两位先生的几则故事,以志敬意和追思。  相似文献   

2.
布衣、鸿儒原本是挨不到一起的。顾名思义,布衣即是穿布衣服的,指农民或普通老百姓;而鸿儒指大知识分子、大学者、大学问家。相对布衣,那就是穿绸缎的。两者之间差异可谓大矣。家乡有句俗话叫“绸不搭布”,含义很是丰富。  相似文献   

3.
布衣     
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李斯的话是在踌躇满志的时候说的:“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可谓富贵极矣。”  相似文献   

4.
布衣游记     
写东西的人有时候会在自己的字里行间迷失——这是事实。本是为求一个心灵的安定,只求一个合理的倾诉。想用泱泱古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做底子,用自己的笔做桨,驾轻就熟地做一次文化之旅。却不料,越走越远,终在自己的思想峰峦里迷失,像是捕鱼的人却被星辉吸引,忘了此行的目的,让少年布衣拿网捕星……  相似文献   

5.
布衣王侯     
去年一年,读书若干。庸常的书不必再提,几本出色的,不能不记忆犹新。一直对生与死的问题很好奇,我带着疑问读了《生命的肖像》,作者是德国的贝阿塔·拉考塔和瓦尔特·合尔斯,里面的文字和照片让人震惊。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论语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相似文献   

7.
已是耄耋之年的季羡林教授乃旷世鸿儒,亲身经历了20世纪中华民族及其学术文化的兴衰荣辱。季老在其长达六七十年极富创造力的学术生涯中,为世界贡献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记得在2000年季老的90寿诞庆祝活动上,97岁高龄的学术泰斗钟敬文教授颂其曰“真诚质朴”,“为文如此,为人也如此;学问一流,道德也一流”。 真情待人——爱母敬师重情意 人们都说季老多情。的确,只要与季老有所接触,都会发现季老对父母、对师长、对朋友总是满怀深情。季老对母亲的深情众所周知。与人闲谈,他往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读过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季羡林碰钉子》这篇文章,看看季老在年轻的时候碰到了怎样的钉子,这颗钉子扎疼了他吗?1936年,季羡林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列文。在读完第四个学期后要撰写毕业论文。踌躇满志的季羡林查阅了大量资料,点灯熬油好不容易完成了整篇文章,并自认为是叫得响的"大手笔",随即交给了导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出乎季羡林的意料,一个星期后,导师将文章退了回来,全文被教授两个小  相似文献   

9.
季羡林轶事     
手茧的感触1958年“大跃进”,季羡林等北大教授到海淀公社的一个生产队参加劳动,劳动的内容是砍玉米秸。当他拿起砍刀干活时,腰哈不下,刀砍不准,步伐也乱,根本找不着感觉,一位公社老大娘看不下去,就接过他手中的砍刀给他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论语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  相似文献   

11.
父亲季羡林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在关注我的父亲季羡林,关注他的成长历程,关注他的事业成就,甚至关注他的感情生活.作为一位世纪老人,他的一生,算得上是传奇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论语     
《教育情报参考》2010,(1):15-15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相似文献   

13.
真人季羡林     
道家称得道高人为真人,如南华真人庄子,武当派的开山祖师爷张三丰真人。在我心中,季先生也是一位真人。他是当代学界泰斗,做学问兼容百家,学贯中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所通晓的梵文、吐火罗文,均属国  相似文献   

14.
真情季羡林     
蔡德贵 《中国德育》2009,(12):79-81
季羡林先生走了。他留下了博大高深的学问,也留下了芳菲四溢的品格。 先生的学问非我等门外人可以问的,但先生的处世风范是各色人等可以学的。先生是“学界泰斗”,更是做人的大师。大师者,待人以真情也。  相似文献   

15.
三学季羡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去世了,他用他的勤奋和睿智,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成果。此外,他在为人处世的许多方面也都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我认为,季老的谦虚、正直、节俭,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6.
文哲季羡林     
认识季羡林先生,完全出于偶然。1996年6月1日,我客居京城东皇城根下一家宾馆。那天早晨,我的朋友苏东河找我说:我约好去北京大学看望季羡林先生,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听到季羡林的名字,我怦然心动,脱口说道:去!当然去。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20世纪中国  相似文献   

17.
布衣之怒     
随着民主与法制的完善,相信布衣之怒将不会永远是只能烧掉弱草的愤火。大约是在数年前吧,当敝乡乡政府向教师们收取诸如修路费、水利冬修费、防洪费及以资代劳费等摊派款之际,长官们便嬉皮笑脸地开导教师  相似文献   

18.
吾本布衣     
平川  元元 《中学生百科》2023,(11):12-14
<正>古代的“布”,指的是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说:“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就是说,古代的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叫布衣。“衣锦绣”的,非富即贵;“庶人”,一介平民,只能穿麻、葛织物。在古代,所谓的“布衣”,不仅是指人的穿着,同时也用以指人的身份。《荀子·大略》说:“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他的话也告诉了我们,布衣,更多的是指人的贫寒,或者居贱。  相似文献   

19.
布衣杨屾     
杨屾(1687—1685年),号双山,陕西省兴平县桑镇人。是清代初期杰出的农桑学家,理学家。杨(山山)一生以耕读教书为业,在陕西首倡蚕桑事业,给陕西经济注入活力,其影响波及北方各省。著有《豳风广义》,《桑政摘要》,《知本提纲》,《修齐直指》等四部蚕桑学、农学专著,对陕西及北方的蚕桑事业和农业生产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