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戎文化是以陇山周围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文化。据学术界专家学者就目前考古资料研究表明,可将宁夏(固原地区为主),甘肃庆阳、秦安等地发现的青铜文化统称之为西戎文化,以与鄂尔多斯地区的“先匈奴文化”相区别。西戎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强大民族,在西周晚期以后便形成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并先后与周、秦抗衡。固原彭堡于家庄墓地和杨郎马庄墓地以及西吉陈阳川、彭阳草庙等墓地的发掘,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西戎文化遗存的内涵。固原境内,尤其是固原于家庄、马庄,西吉陈阳川,彭阳草庙等地及本地区境内先后出土的青铜器、兵器、车马饰件等青铜文化,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看,还是从其分布的地域看,都与春秋时期的“西戎八国”关系密切,地域当为今甘肃之陇南及陇西诸县,岐、梁山以北陇东诸地,兼及陕西北部、宁夏南部。这些地区,大都有类似于家庄青铜文化遗址的发现。因此,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固原彭堡于家庄、杨郎马庄,西吉陈阳川,彭阳  相似文献   

2.
70年代以来,固原境内相继发现了以动物纹样为主要特征的青铜文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区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近百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为进一步研究固原青铜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也使固原成为除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之外,研究北方系青铜器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截止目前,固原县境的彭堡、头营、杨郎、三营、南郊、河川、西郊;彭阳县境的古城、沟口、红河、川口、草庙;西吉县境的新营、兴隆、将台、白崖等地相继发现并征集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的零星青铜器。先后在西吉新营陈阳川,固原彭堡于家  相似文献   

3.
以固原于家庄、马庄等地系统发掘的东周墓地所出土的各类青铜兵器以及金、铜动物牌饰等器物组合为特征的青铜文化遗存,是北方系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全面地揭示了这支青铜文化遗存的内涵。它反映了西戎民族杰出的创造力。以动物纹为题材的表现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远古时期这一地区的地理、地貌以及西戎民族繁衍生息的生活状况。固原青铜文化遗存,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看,还是从其分布的地域看,都与东周时期的“西戎八国”关系密切。固原青铜文化和姜戎文化、匈奴文化、山戎文化有相近的地方,但都同样存在着较大差异。它只存在于陇山周围地区,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是一支自成系统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4.
固原春秋战国墓地出土的青铜短剑、铜柄铁剑、戈、矛等兵器,是北方系青铜文化中常见的兵器,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产物。其中双兽首、蘑菇首等青铜兵器是北方系青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反映了草原民族杰出的创造力。这些自成系统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青铜文化,为区分北方系青铜文化的不同支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地区先后调查发现不同时代类型的文化遗址、墓葬、长城及城址等文化遗存300多处。发掘清理古文化遗址六处,墓葬100余座,出土及征集文物30000余件。填补了固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上的许多空白。并为研究固原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总结“项目”工作,加快女童教育发展步伐自治区促进贫困地区女童教育项目领导小组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强贫困地区女童教育项目工作在灵武、盐池、同心、固原、彭阳、隆德、海原、西吉、泾源等9县11个乡196所学校开展以来,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  相似文献   

7.
固原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区,属我国黄土高原的西部,辖固原、海原、隆德、西吉、彭阳和泾源六县,是一个回汉族聚居的地区,人口约137万。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因而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开发建设的地区(“三西”地区)之一。开发固原,加快固原的建设速度,任重道远,有许多工作要做。加快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步伐便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图书情报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固原图书情报事业建设的速度也在加快,但目前这种发展速度还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下面就此提出一些并不成熟  相似文献   

8.
三门峡虢国文化的生成机制基本上都蕴含在西周国家政权的产生、发展过程之中。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规制和出土器物,严格的公墓制度、雄浑的青铜礼乐器物、精雕的玉器和阵容庞大的车马坑群,无不充溢着三门峡虢国的深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云南晋宁石寨山发现滇文化墓地 在对晋宁县晋城镇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战国至西汉晚期的墓葬三十六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出土铜、金、铁、陶等文物近千件,其中以执伞铜俑、桶形贮贝器和立牛微形鼓等较有价值。这一发掘对云南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70年代以采,固原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清理汉代墓葬百余座,出土有各类陶器、釉陶、错金银器以及青铜器,但在同一墓葬中出土如此精美目数量之多的青铜炊饮器具尚属首次。本期介绍的这组器物系1999年夏出土于固原县城东北约30公里处的头营乡张崖村汉代墓葬。出土青铜器7件,其中有提梁卣1件,铜壶1件,铜钫1件,甑、釜1套,铜釜2件,均系生活用具,做工精细,器形小巧精美,其中4件应属墓主人生前生活实用器。2000年1月被固原博物馆征集收藏。 提梁卣 圆桶形,子母口、圆盖,盖微隆,正中有环形纽,提梁作弓形,两端铸成龙首,口衔链环,链环形似马衔,系一次性浇铸而成。直壁,平底,腹较深,腹部饰1.4、底部饰1厘米宽带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发掘不少汉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由此可看到汉墓在固原的分布规律、丧葬习俗、墓主身份、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从而反映出汉代高平在高度统一的汉文化影响下的墓葬文化,其面貌和内涵与中原基本保持一致,但也有自己的地方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期在固原发掘的李贤、字文猛、田弘等高官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从文化融合的视角再现了北朝原州独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风貌.而固原南郊史氏家族墓地的发掘,大量反映中西文化交流与中亚风格的遗物,印证了基地的主人是流寓中国境内的中亚粟特侨民,即中国史籍所载“昭武九姓”之一的史系家族.使人们对流寓中国的粟特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粟特人东迁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3.
虢国墓地为西周大型邦国贵族墓地,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先后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了众多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大多为青铜礼器,有少量的明器.从器物类型学的角度看,这些青铜器的纹饰、造型、范线、垫片以及制做方法等均属青铜礼器鼎盛时期的产物,具有器形固定化趋势和不断创新两大特征,在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认为该批青铜器应为鼎盛时期的产物,但达到全盛的虢国青铜器在西周晚期显然已有了衰落的前兆,这些可以从其固有的诸多特征上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4.
西吉音略     
西吉县属固原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东与固原相连,西与甘肃会宁毗邻,南与隆德、甘肃静宁交界,北与海原接壤。全县总人口33.79万,其中回族占50.5%,汉族次之。回族哲赫忍耶教派沙沟门宦的宗教活动中心为“席芨滩”,西吉县即得名于此。西吉话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下的一个分支,虽与固原地区其它县的方言有许多相同的地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迎接1990年国际扫盲年,加快我区扫盲工作步伐,9月26日至28日,自治区教育厅在固原地区举办了全区第三次扫盲专干培训会,来自南部山区固原、彭阳、西吉、海原、隆德、泾源和同心七县的农民教育专干和全区各地市县区负责农民教育工作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培训。会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王昆同志、自治区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刘振国为学员们讲了课。接着,29日召开了全区扫盲工作会议,南部山区七县负责教育工作的县长和固原地委、行署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扫盲工作会议精神,听取了区教育厅副厅长王世福作的全区扫盲工作总结,并结合我区实际,具体部署了明年的扫盲工作。  相似文献   

16.
咸阳任家咀秦人墓地发掘的242座墓葬,依照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两大类,以及两者之间可对比的器物,约略分为六期。任家咀秦墓出土器物反映了秦与楚、晋、周及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史实,同时反映了秦迁都咸阳前后实施变法的历史背景。整个墓地从春秋至秦统一,延续时间长,中间无缺环,出土器物丰富,对于建立秦墓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96年,中日原州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固原县西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大堡村的北周柱国大将军、原州刺史田弘墓进行了发掘,为固原北朝、隋唐墓地增添了新的学术资料。其中出土的器物,尤其是墓志,为研究田弘的籍贯和族属提供了更加详尽的依据;壁画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西魏—北周墓葬壁画的全貌;金币、玻璃器、陶塑等,显现了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的繁荣昌盛。这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引起了考古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全面研究田弘在北周历史上的功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长治分水岭墓群是长治地区发现的一处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明清的古代遗存地,主要遗存有春秋时期的墓群、车马坑遗址、战国时期的墓葬、汉代的墓葬。该墓地出土了一大批随葬品,主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铁器等,透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长治分水岭墓群是长治地区发现的一处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明清的古代遗存地,主要遗存有春秋时期的墓群、车马坑遗址、战国时期的墓葬、汉代的墓葬。该墓地出土了一大批随葬品,主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铁器等,透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滇池区域不仅有丰富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和青铜文化墓地,而且是古代“滇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探讨这一地区青铜文化(以下简称“滇文化”)的渊源问题,无疑对于研究云南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