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小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隋书》卷34 《经籍志》).小说是怎样采辑、编缀而成的呢?三国郡丞如淳注《汉书·艺文志》说:古者“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小官)”,采缀“街谈巷说细碎之言”,“使称说之”.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汉志》);而小说则是稗官所采民间细言琐语而缀成的杂记野史,有别于正史,故谓之稗史——小说.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经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提出:“考小说之名,最古是见于庄子所说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县’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誉。但他这是指所谓琐屑之言,不关道术的东西,和后来所谓的小说并不同。因为如孔子,杨子,墨子各家的学说,从庄子看来,都可以谓之小说;反之,别家对庄子,也可称他的著作为小说。至于《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苍语之说也’。这才近似现在的所谓小说了,但也不述古时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谈的小话,借以考察团之民情,风俗而已,并无现在所谓小说之价值”。  相似文献   

3.
形近字辨析     
稗、裨、睥、俾、脾稗,从禾,卑声。《说文》:“禾,别也。”谓形似禾而实别。《广韵》:“草似谷而实细。”即所谓稗子。引申凡所轻贱的事物也谓之稗,如称野史为稗史,小说为稗官。徐浩《说文》注:“野史、小说异于正史,犹野生之稗,别于禾,故谓之稗官。”稗,从衣,卑声。《说文》:“接益也。”谓衣服的连接加长。《广韵》:“补也。”故合成词有裨益、裨补,如诸葛亮《出师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说源流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源远流长,创作鸿丰。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大致说来有这样几种说法:“出于稗官说”、“出于诸子、五经说”、“出于神话传说说”。 “出于稗言说”是班固提出的。它是我国小说起源的最早的一种说法。但班固所谓之“小说”,据其历史渊源,是指一些琐屑的言论和无关紧要的道理,其内涵是和我们现今所说的小说不同的。不过班固对于小说起源的观点,却一直为历代史家所沿用。成为中国小说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文学小说的地位,冯梦龙将小说与诗、赋、释、道等相提并论,以同经、史等大道相对应的方式强调小说之“小”。《四库全书总目》则强调小说之“说”,并以文学小说不符合目录学体例要求为由将其驱赶出小说的范畴,但《四库全书总目》中采集的小说体例照样不统一,所以在给目录学小说分类的过程中还是以小说之“小”为依据。文学小说重视小说的审美价值,而目录学小说则重视小说的社会功能,以强调文学小说的社会功能为由争得一席之地结果是徒劳的,明确提出文学小说的审美特征,强调文学小说与目录学小说截然不同才是正道。  相似文献   

6.
说蝉     
《说文》云: “蝉,以旁(膀)鸣者。”认为蝉是以翅发声之虫。又云: “蜩,蝉也。”考《方言十一》: “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蛴,其大者谓之崂,或谓之虫面马,其小者谓之麦(札虫),有文者谓之蜻蜻。”可知“蜩”“蝉”其实同虫而异名。  相似文献   

7.
小说话本。本来指古代说话中“小说’一家的底本。它与讲史、说经等家的底本不同,讲史是讲历代兴衰、战争之事;说经是指讲说佛经引申出的各种故事。这些底本篇幅都比较长。小说的底本篇幅则较短。据(都城纪胜):“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博刀杆棒及发迹变态之事。”所谓“银字  相似文献   

8.
声训略说     
事物的名称同事物的性质本来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马克思说过:“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资本论》第一卷)我国古代庄周也说过:“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庄子、齐物论》)荀况也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刚谓之不宜。”(《荀子、正名》)只有拟声词的得名是可以观察出来的。如“鸡”从奚声,取“鸡鸣喈喈”之声,“雁、鹅、鸭”也一样。(鸭字不见于《说文》,郑珍谓“鴈”即  相似文献   

9.
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抄》卷8中云: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此后便有人说唐代小说的兴盛曾得力于“温卷”,不管此说可信与否.唐人喜欢在小说中插些诗词,确是事实。后来,有人大约觉得创  相似文献   

10.
苏州人常赞美评弹是“一枝花”。评弹就是弹词。弹词的产生比鼓词稍晚,是由宋代的陶真和元代的词话发展起来的。《尧山堂外纪》说:“杭州瞽女唱古今小说评话,谓之陶真。”清毛奇龄《河西词话》说:“金章宗朝,董解元作西厢扫弹词,则有白有曲,专以一人扫扫并念唱之。”这里说的"扫弹词”就是“弹词”的前称。它是把故事编成联章韵语,  相似文献   

11.
“小说”一词出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所言“小说”是指那些与道家思想不同的各家思想学说,以为它们不能大达于至道,与《荀子·正名》所云“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的“小家珍说”意思接近,只是苟子所谓“小家珍说”是指不合于儒家思想的其他诸子学说。由此可见,“小说”在先秦主要是一种文化价值判断,还不是严格意义的文体概念。  相似文献   

12.
一、因命名时的角度不同而异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往往不同,因而构成的概念也就不同.《说文解字》;“犬,狗之有悬蹄者也.”“狗,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段玉裁注:“有悬蹄谓之犬,叩气吠谓之狗,皆于音得义.此与后蹄废谓之彘,三毛聚居谓之猪,竭尾谓之豕同,明一物异名之所由也.”犬与狗是同物异名(或说狗是小犬,但总而言之仍是犬),彘、猪、豕也是同物异名.戈,又名“句孑”、“曼胡”.段玉裁于《说文》“戈”下注:“云‘句孑’者,谓其为句兵,取义于无臂之孑也.云‘曼胡’者,取义于曲处如颔领之肥大也.”  相似文献   

13.
《洪范》是不是西周时代的作品,我不是考据家,故在这里不做考证的工作。但“五行说”确不始于西周,在虞夏之际就已出现了。如果不相信,请看《左传》所引的《夏书》。“《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左传》文七年)由此可证,“五行说”是始于虞夏之际,并不是始于西周,两者不同之点,则《夏书》谓之六府,而《洪范》谓之五行,实质是一样的,因为土产谷,土谷相连,故举水、火、金、木、土而兼及谷,谓之六府。这是“五行说”最早的提法。现在通行的古文《尚书》,可能依据上引《夏书》加以改写,编入《大禹谟》。  相似文献   

14.
《说文》连篆读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在许恒伪《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说解:“离,黄仓庚也。”“参,商星也。”后人读之,皆不可通。《方言》:“黄,自关而东谓之,自关而西谓之鹂黄,或谓之黄鸟,或谓之楚雀。”显然,“离黄”、“黄”、“丽黄”为同词而异定写,“庚”即“”,后者为此类化加旁,《说文》此条应读作“离黄,仓庚也。”又,参、商皆易名,《说文》的说解自然不通。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训参”为商星,此天文之不合者也。”《说文》此条显然应该作“参、商,星也。”《说文》中此类甚多,显然不能轻易地说“五经无双”的许叔重昧于天文…  相似文献   

15.
记得儿时读《水浒》,曾注意到书中谈及哭的模样。为讽刺潘金莲的假哭,其作者指出:“哭有三样: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法国的伏尔泰(Voltaire)亦说过:“眼泪是无声的悲伤之语。”(Tears are the silent language of grief)笔者在此将“流泪”在英语中的表达方法粗略分成几类,以公诸同好,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17.
“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早在先秦时代就提出来了。《周易·系辞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道”不能离开“器”而存在,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的命题,即是说“器在道先”。如果说“立德树人”是教育之“道”,那么信息化就是教育之“器”。“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文本的价值就体现在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上。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赵翼《闲居读书》),所谓“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得之”(王夫之《薹斋诗话》卷一),等等,说的都是阅读的个性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龚自珍的名实观,集中表现在《壬癸之际胎观第八》的一段话中,这段话是这样的: 万物不自名,名之而如其名。是故名之与其合离,谓之生死;名之于其生死,谓之人鬼;名之于其离散,谓之物变;名之于其虚实,谓之形神;名于于其久暂,谓之客主。有些学者依据这段话中的“名之而如其名”,认为龚自珍是只要求名与名相符,而将“实”抛在一边不顾,从而认定龚自珍颠倒了正确的认识的关系,并将其认识论规定为重名不顾实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笔者认为,此论颇难服人。龚自珍的“名之与其合离,谓之生死”,是说名与实结合与分离是由实的生与  相似文献   

20.
明清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艺体裁,在观念上是很精确的。但“小说”的名称,在明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上却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小说理论批评,也随着不同历史阶段小说创作的具体情况而变化发展。典籍中最早出现“小说”一词的是《庄子》。《外物篇》记载任公子得大鱼,“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后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辁才讽说之徒”,是指凭藉着轻浮的小才讲故事的人,“讽说”一词,是动宾结构;“小说”指的也是故事一类的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