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各民族男女恋爱方式各不相同。新晃侗族男女青年的恋爱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反映出侗族人民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侧面。 在旧社会,侗族男女青年婚姻一方面实行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方式,另一方面又一直存在着自然的以歌代言、以歌传情自定婚姻的自由恋爱风俗。赶集、赶坳、节日或劳动之余,是青年男女社交的良好时间;坳头、溪旁、林中、风雨桥上、凉亭里,是谈情说爱的主要场所,被人们称为“花园”。一般来说,恋爱过程可分为相遇借带、初相会,再相会(二、三、四次相会)、热恋、定终身这样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流传于黔东南侗族地区一带的“三三棋”,是娱乐性很强的一项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它有着独特的背景文化和技术及规则.厘清侗族“三三棋”文化背景、裁判规则及其现状和存在问题,不仅丰富此项目的学术价值,而且为保护、传承和发展侗族“三三棋”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赶花园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习俗节日 ,是他们自由恋爱的方式 ,他们通过对歌 ,“答歌意合而成”来反抗传统的“还娘头”的婚姻形式 ,从而形成了集恋爱文化与娱乐文化为一体的花园文化。通过对花园文化的形成、内容、特征的研究 ,揭示了侗族人民生动活泼的自由恋爱生活 ,从而加深了对侗族人民婚恋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4.
都柳江流域侗族村寨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和同质性,即侗族的家庭、家族和开寨始祖崇拜整合于同一村寨内部,以姓氏符号构成村寨来源的同一性;并在“破姓开亲”的婚姻制度下,将婚姻圈限制在具有同一姓氏符号的村寨内部,同姓又同婚。南部侗族村寨社会关系的高度同一性,表现在村寨空间结构上就是强化以“公”为中心的集体空间,如萨坛、鼓楼为中心的“寨心崇拜”和寨门、花桥、古树为标志的村寨边界,强化侗人社会的内外之别。  相似文献   

5.
侗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侗族众多的文化事象都与“补拉”、款组织有关,从中可以清晰地清理出侗族特别是古代侗族的道德价值观。侗族文化具有原始质朴的“善”,其道德价值观在结构上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与大自然友好相处;(2)以和谐统一为社会道德规范;(3)个体地道德价值观是趋善避恶、抑丑扬美。这种道德价值结构实际上是由类(自然)——社会——个体的具体化过程,同时也是由类——个体——类的辩证综合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黔东南天柱兰田的彭城堂侗族《刘氏族谱》的详细阅读,认为该族谱素材来自于族人真实的生活,族人的宗族世系、姓氏源流、婚姻亲属关系、生活经验、居住方式及其价值取向等,其中体现的传承本土知识、道德培育、礼仪规范等内容具有较高的社会教育价值,并对当侗族社会一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行歌坐夜”主要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它是侗族民间恋爱习俗,反映了侗族独特的婚恋文化.侗族河歌以它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在“行歌坐夜”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和旋律抒情等特点.阐释“行歌坐夜”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探析侗族河歌文化特征,旨在让更多人关注与了解侗族的民俗文化以及民歌文化.同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小黄村曾被誉为“侗族大歌之乡”,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本文以小黄村为为例,着重分析侗族大歌在调式、调性,演唱艺术形式及歌词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侗族     
<正>侗族自称为“甘”,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过去没有文字,1958年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侗族人民喜食糯(nuo)米饭、侗粑(ba),爱吃酸  相似文献   

10.
李玲  蒋玉娜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1):86-87,90
采用“当代中国国民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所编制的中国人价值取向问卷(QCVO),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学院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考察汉族、苗族、侗族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结果表明,汉族、苗族、侗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体趋势相似,在金钱权利、从众认同、公众利益取向上存在差异。根据研究设计的人口统计学变量,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婚姻习俗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婚姻缔结与解除有着自己一套严格的程序。但婚姻不自主,"姑舅表婚"较为流行,习惯早婚,结婚极少去民政部门登记,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等。侗族婚俗与我国现行婚姻法相比较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悖离之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侗族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地区。因此,对黔东南州的侗族婚俗习惯与国家婚姻法进行对比分析和理论研究,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在侗族地区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是十分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三穗一带的侗族婚俗中,有一婚姻必经程序,侗语叫Kuatiux(音‘“卡求”),当地汉话称为‘“卡舅”或“卡舅公”。就是在结婚前,男方必须提着一笔钱财和肉、酒、粑、糖果等礼品送给女方舅家,非如此不可。这一习俗看似简单,似乎是亲戚间礼尚往来,但它却浓缩了侗家婚俗进化的整个历程,显现了侗族人民!日式婚姻的封建影子,也展示了侗家人团结、和睦、互敬互爱的优良传统。自氏族社会以来,侗家人联姻就有极严格的规定,同姓禁止通婚。极少数姓氏虽行同姓结婚之习俗,但也有极严格的宗支限制、同宗禁婚,这…  相似文献   

13.
当代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遭遇了“现代化”和“全球化”而产生的,即是一个“现代性问题”.从主体角度看,文化保护与传承就是维护民族自己的传统并实现为当代的生产和运用于生活,因而文化传承的根本就在现实的实践中延续传统,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当如此.“原生态文化”现象的本质在于传统的创造性运用,而不是实证主义所追逐的“原汁原味”的静态保护.侗族文化的“原生态”保护和传承不过是其传统文化的当代再生产,这是正确理解侗族文化归入“原生态”视野和实践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构建侗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解决好在发展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民事纠纷,有必要在司法实践中对侗族婚姻习惯法的宽容和合理利用,以此改善民族地区司法的纠纷解决能力及社会效果,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和亲合力。文章结合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和林溪两个乡镇的实地调查,就实现国家法和侗族婚姻习惯法在司法实践中的良性互动作了探讨,期以促进侗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区,与其它兄弟民族一样,也有自己悠久的民族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对我们进行民族档案学的研究有着较高的价值。侗族档案,是指自古以来侗族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作为历史记录留存下来的信息载体。侗族档案工作,就是对侗族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开发利用。对侗族档案史料的收集整理,不仅使民族档案学这一门分支学科更加充实和完善,而且对于进一步研究侗族历史,弘扬侗族文化,发展侗族旅游事业,振兴侗族地区经济,都将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一、侗族历史文化发展背景 侗族历史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上溯至唐宋时期。侗族的族源经历了四个阶段:古汉藏民族的形成一古百越民族一古汉民族一古侗水族。真正代表侗族形成是唐宋时期,“古侗水族”形成之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历史演变,创造了山地泽生式威斯顿耕作文化。到公元9世纪,古侗水族的势力日益壮大,逐渐由梧州一带向西进入都柳江上游地区(今贵州从江、榕江、黎于等地区),向北大量涌入“五溪”地区(即今湖南新晃、芷江、会同、沅陵、洪江、靖州,贵州天柱、  相似文献   

16.
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宣传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黔东南州委决定出版一本《侗族大歌》.我们很乐意接受撰写这本书的导读文章.侗族大歌是世界东方民间的和声艺术,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黔东南出版《侗族大歌》一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民间音乐文化现象以及它能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我们从族群、社会学、文化学、价值学、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侗族大歌进行了解读,以便帮助人们对《侗族大歌》专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侗族服饰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化石”与“无文字史书”.本文从侗族服饰的分类、文化内涵、审美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侗族服饰文化,旨在弘扬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侗族文化在大众文化层面、技术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价值文化层面都具有优越的价值和魅力,是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发展,侗族文化面临着传承者质的落后和量的微少,保护和传承主体责任不明确.资金不到位或缺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脱节,文化权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基于贵州省黎平县的实证调研,提出三条对策:第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积极作用,满足文化主体的利益需求;第二,发展教育,培养文化专业技能传承人才,为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支撑;第三,在社会舆论与宣传方面,应该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加强对侗族生态文化的宣传推广,增进社会对侗族文化的认知,从而强化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9.
象征是文化符号的重要功能之一,与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南部侗族供奉的神灵“萨”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历史流变中衍化出完整的“萨文化”系统,具有多种象征意义.探讨黎平县六甲侗寨的“萨”文化,分析其所包含的象征意义,以更深刻认知侗族“萨”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20.
谭蝉雪著《敦煌民俗》一书即将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为五大部分,即生活概貌篇(分为“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两章)、岁时节令篇 (分为“正月至十二月的岁时活动”一章)、婚姻嫁娶篇(分为“婚姻制度与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婚姻礼仪”、“婚姻离异”四章)、继嗣养育篇(分为“求子”、“生育”、“收养民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