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黑衣壮母性神崇拜机制及其审美文化内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母性神崇拜机制体现为两大方面:即黑神话语崇拜和婚俗中的"安花"、"不落夫家"和"过桥".这两个方面都体现出原始母性神生殖生育崇拜,蕴涵着宗教文化和原始性女性生态伦理审美观及双性和谐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有机宇宙观,其本源、演进与功能均体现出一种有机的特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式和方向。具体来看,表现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强调万物的系统思想,重视直觉与体悟的直观作用。文章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但其有助于解决当代的生态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绘画是在中国特有文化氛围内产生、成长,壮大的艺术形式,其创作思想和创作形式的一个重要核心,便是形神的把握。神依形而生,神随形而出,形有神而活,形得神而盛,形和神相辅相成。只有将传统与创作相结合,中国艺术才能走向生机勃勃的道路,体现出中国画的"神韵"。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诗歌理论推崇"神"这一审美范畴,"神"既体现出诗歌审美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灵化加工的主客体双向异质同构的精神活动,同时,又规定着诗歌作品审美意境的创构应以"有神"为最高境界.在杜甫看来,只有达到"有神"、"神妙"的作品,才是艺术杰作,因此,他把是否创构出"有神"、"神妙"审美境界作为作品艺术成就高下的重要标准."有神"、"神妙"、"神",体现了杜甫的审美意趣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关注"人"的问题,力求在"人身上发现人"。他在人和神之间建立亲密相通的关系,肯定"神人",否定"人神",认为只有具有基督般美德的"神人"才能拯救世界。他的神人拯救理论,虽然是为道德信仰寻求神学上的论证,却彰显了道德在历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先农为古代教民始耕的农业神。秦汉时期,官方于春季农耕时祠先农,民间或有以腊日者。汉代以降,官方祠先农的具体时日安排则已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在祠先农的祭品和祭祀规仪上,因主祭者身份不同而体现出"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礼制原则;先农神原型也随着秦汉王朝文化大一统下对各种神灵谱系的系统化整合工作而发生明显变化,体现出由抽象化的神本位向具体化的人本位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貌似神离"假忠实,"动态对等"真忠实和克服文化异质性实现"创造性"忠实三方面论述了"忠实"与"美"的有机统一,批驳了"忠实"与"美"的二元对立。同时,提出"忠实"是一个逐渐完美的过程,而"美"是"忠实"最大值体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选取最能代表金庸武侠小说创作成就的"射"天"笑"倚"神"等经典作品,从中分析文本所体现出的缔结在金庸心头的英雄、身世、情爱三种传统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9.
在玄、佛合流的背景下,六朝绘画艺术逐渐从追求形似发展为追求神似,从注重形貌的逼真发展为对内在神韵的探索,推动了主观情意与感性对象的有机统一。"形"作为感性直观的现象形态是意象创构的基础;"神"则是意象的灵魂,使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形"与"神"相契相合、浑然一体,又归于玄冥之境,体现了飘逸灵动的意象思维。六朝画论家尤为注重以形传神、喻意象形,通过独具匠心的构思与想象才能超越现实时空的局限,获得一种物我两忘的自由感,由此创造出气韵生动的绘画意象。六朝画论中的意象思想既是对传统"形神"观的深化与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六朝绘画艺术的自觉,奠定了意象范畴兴起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闵岚 《中小学电教》2008,(12):80-80
<正>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化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同时,我们可以说,和谐体现在教学上,造就了教学的美。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美"的重要阵地,教师必须去研究如何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出"和谐",以美的魅力,去感染、陶冶、净化学生。  相似文献   

11.
<正>散文有一重要特点:形散神聚。笔者以为,散文教学,也可从"形""神"入手,引导学生出"形"入"神"读散文。这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阅读理念上的出"形"入"神",二是阅读方法上的出"形"入"神"。阅读理念上的出"形"入"神"。阅读理念上的出"形"入"神",是指在阅读散文时要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散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阅读散文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与情感,但阅读不只是为了"吸收"  相似文献   

12.
"尊神重鬼"是商代神权统治的重要特点,也是商代统治者借以维护统治的思想纽带,同时又影响到了文化艺术的创作.商代青铜器中的方形器物造型与商人在祭祀鬼神时所追求的庄严、神圣气氛相适应,仿生动物造型可能是图腾神的孑遗,或者是祭祀牺牲,以及出于祭祀功能的器物造型组合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崇神思想.商代青铜器中的纹样装饰、雕塑性装饰和铭文,其首要目的都是为祭祀神灵祖先服务的,体现了神秘、诡异的风格特征,这同样是商代崇神思想的物化体现.  相似文献   

13.
《吉尔伽美什》是古老的苏美尔文明的产物,蕴含着苏美尔人对人与自然、万事万物、生与死等终极问题的深刻独到的思考。基于《吉尔伽美什》的文本内容,从神、人、兽三个维度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诸神可以划分为正义之神与惩罚之神两种类型,主人公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在史诗中可以看成是一体两面,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体现了苏美尔人对"人"的理解。神、人、兽三者之间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由此窥见苏美尔人融入在史诗中的世界观以及史诗所体现出苏美尔文明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4.
汉画像中有许多表现道教升仙长生思想的图像,而神蹻也是常伴升仙者左右的神性物.神蹻是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是汉人不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的体现,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神蹻也是汉人忧患意识的焦点性栽体、得道主体观的象征和其社会性孤独感的变相表现和避难所.  相似文献   

15.
尼采的美学思想中以酒神狄俄尼索斯为出发点,提出了酒神精神,它象征了人身上一种巨大的原始生命力,一种消解个人主义的狂欢,一场人与神、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迷醉。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号称"诗仙",常以酒入诗,借酒达到通灵的境界。酒不仅成就了李白的诗歌,而且也成为他人生不如意的一种慰藉。李白的饮酒诗体现了飞扬跋扈的建功意识和迷狂精神,佯狂堪哀的生命意识和悲剧精神,桀骜不驯的自由个性和叛逆精神。李白的饮酒诗气势充沛、力度雄厚、格律不拘、意象跳跃、想象丰富、极度夸张、醉态狂幻的艺术特点,很大程度上体现出酒神精神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活动应讲究有序、有效,体现出一种内在的整体性,做到形散而神聚,凸现出课堂的和谐美。笔者经过多次课堂实践与观察,认为立足于"整体解读"的视点,将"一线串珠"的理念引入英语课堂,构建主线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明代嘉靖年间吏部文选司郎中黄祯,曾作拟骚《天齐一解》,将"天齐"释为北极太一神。经分析,此说不但更贴近"天齐"的原始蕴义,而且更切合齐国的政治、文化等社会环境。"天齐"进入齐国的官方祀典应是在战国时期,其作为北极星神体现的"王者居中"的至尊理念与齐国由来已久的称霸思想是一致的。后来又由燕齐方士将北极太一神传入后世,特别是进入汉代宫廷,成为了汉代的最高天神。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是"天人合一"的,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混沌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合称为"天道",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西方从希腊神话起,代表自然的旧神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开始有了分化,有了"神-人-自然"三维结构的雏形.但这种分化在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也体现为各种不同方式,从而表现出与中国文化模式不尽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是"天人合一"的,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混沌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合称为"天道",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西方从希腊神话起,代表自然的旧神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开始有了分化,有了"神-人-自然"三维结构的雏形.但这种分化在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也体现为各种不同方式,从而表现出与中国文化模式不尽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只有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读写联动"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文章围绕如何上好读写联动课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