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有其独特意义:一是全面介绍了日本的国势、国情、文化,一改国人此前对东瀛邻国"不屑措意"的狭隘观念;二是广泛考察了中国古代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情况,反映出一衣带水相邻两国的历代友好交往;三是就<日本杂事诗>自身的艺术价值而言,亦可谓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珍品.  相似文献   

2.
严绍,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日文学研究会会长等。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985年以来,历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日本宫城女子大学日本文学系等客座教授。严绍长期致力于东亚文化关系的研究,他在东亚文化的研究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建构的“文化史学”理论,在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开拓了“日本文学的发生学研究”,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较大贡献。为此,1994年11月为日本明仁天皇特别会见。1998年11月,因参加《中华文化志》中《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志…  相似文献   

3.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发生在日本古代和近代历史上以吸收外来文化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两次重大改革。大化改新时期,落后的日本多次大规模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先进文化,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日本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的态势。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欧化成功,落后的清政府多次派遣使臣和大量留学生赴日学习日本近代化经验,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中国积极主动地学习日本的态势。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中日文化交流方向发生逆转与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华夷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的端午节至迟在公元4世纪已传入日本,经过于余年吸收、沉淀,至今五月五日这一天仍为日本的法定节日。端午节能够传入日本,并且为日本人民所接受,是有其文化基础的,这个文化基础就是农耕文化特点的“亲缘性”。通过这一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一百年前,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公开发表了。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特别是对于帮助中国人民了解日本的历史和现状,曾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日本杂事诗》是黄遵宪出使日本充任参赞期间认真考察日本历史和现状的产物。一八七七年,黄遵宪随同清朝驻日大臣何如璋出使日本,这是我国清王朝第一任驻日使团。在这之前十年(即公元一八六七年),日本各界人士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德川幕府为期二百六十五年的反动统治,以睦仁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不但是日本现代学术界中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且对于中日两国在整个世纪内的文学文化交流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日本对于鲁迅的介绍与研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与文化意义。本文试从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对于20世纪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尤其是日本鲁迅研究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作探析。  相似文献   

7.
《下一代》2001,(Z2)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1958年,周总理会见了中日友好协会等6个团体,日本话剧团来华受到各界欢迎,中国访日团体在机场也受到日本各界热烈欢迎。l卯2年,周总理会见日本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六年四至五月期间,我应千叶县日中友好协会邀请,到日本访问,调查日本收藏的中国古代版画,在日本呆了一个月,访问之外,也为中日文化交流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活动,包括出版这本画册。  相似文献   

9.
2002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标志着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此次交流会被冠名为中日高等教育交流会,表明文化交流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11月底日本大学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之后,12月中国的名牌大学也将组团集体亮相日本。每3年举行一次的第5次日本大学留学说明会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增添了新的特色。另外较之前4次的交流会,中国国内留学教育已经蔚然成风,留学人数逐年递增,留学选择的国家客观而理智,选择对象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三、四世纪的时候。隋唐时期,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日本吸收中国音乐文化最盛的时期。日本到中国学习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派遣使者前来中国;另一条转途径由韩国来接受中国文化。在大量接受佛教的同时,也接受了许多音乐和舞蹈。  相似文献   

11.
李琳 《时代教育》2012,(11):110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中国向日本学习为主,仅在语言词汇方面,现代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的数量是惊人的,中国在科学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广泛采用了日本人创造的汉字词汇。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信仰.神道亦是日本本土宗教,两者在长期的中日历史文化交流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古代天皇制也体现了道家思想和神道思想。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的日本对台政策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中国在对日交往中既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坚决反对日本插手中国的台湾问题,也要加强对日舆论宣传和文化交流,尤其要加强对日本青少年的引导,同时大力发展对日经贸关系,努力以经济利益来制约日台关系。  相似文献   

14.
禅宗文化在中日文化的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的宋朝到元明时期,日本不但吸收了中国禅宗文化,并结合本土特点形成了具有日本特点的禅宗文化。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茶道中的禅宗茶道,并加以改造创新,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中日茶道渊源和特点的分析来考察禅文化在中日茶道交流中的影响和作用,可以为我们研究文化交流现象提供一定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自古代起,文化交流活动种类繁多,并且关于两国音乐文化交流史的著作和研究也浩如烟海。古代中国于东亚汉字文化圈当中长期处于中心地位,数千年的文化传播使得日韩越三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接受了儒家雅乐文化的洗礼。唐朝时期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日本在这一时期亦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引进了筝,尺八,筚篥等15种乐器,丰富了艺术文化,确立起雅乐在日本的正统地位。时至今日,日本筝(こと)的外观和演奏方式仍保留着唐朝时期的某些特征,在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东亚第一个近代"文明"国家。在明治时代,日本为了证明自己是文明国家,一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方面向世界输出其"文明"。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将明治维新作为"文明"输出到中国,既有学界的作用,也有官方的背景;既有输出方面的动力,也有接受方面的需要。重野安绎的《大日本维新史》和大隈重信的《开国五十年史》就是很好的例证。只要以文明的手段输出"文明",客观上还是能够起到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的作用。从"文明"输出的视角来看明治维新,可以加深对明治维新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一当代中日关系史的分期问题和历史学上的分期问题一样,有着共同的特点。历史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历史发展又是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本文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日关系史的分期问题,将日本学者的各种看法做一简要概述。(一)日本外交史学界的巨著,多卷本《日本外交史》(鹿岛和平研究所编)1973年出版,第28卷中划分为:(1)1949——1952年中国敌视日本的时期;(2)、1952——1958年中国民间外交积累方式及其执行;(3)、1958——1960年日中文化交流断绝时期;(4)、1960年——1964年池田、佐藤内阁对中国的态度;(5)1965——1971年“文化大革命”和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有着密切往来。我国元代虽然历史较短,而且中日之间还有两次战争,但是两国的往来,特别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以及文化交流,却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元代也是宋学在日本开始传播和研究的时期,因此深入研究元代中日文化交流,研究宋学在日本思想文化界的影响,不仅对于中日两千年的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今后的中日友好关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公元804年,日本空海法师随日本第17次遣唐使来唐求法,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向惠果法师学的"唐密"真谛,回国后创立日本的真言宗.探究空海法师佛学思想中的儒道思想,为中日研究古代中国和日本之同的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及了解中国佛学、儒家及道家对日本佛学及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大唐文化、律令、典章制度,以及佛教典籍,使得日本文明化的历史进程缩短了千年.中日两国的民间吉神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古代日本大量地从中国吸收了民俗文化,并结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形成的.中日双方交流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造成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