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岸猿声啼不住”(李白《早发白帝城》,六年制小语七册11课) 中的“啼不住”,教参释为“不停地叫”,后两句诗释为“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重重高山”。这种解释有欠妥处。它把后两句涛从意义上并列起来,忽略了句问的内在联系,语气也不顺,从  相似文献   

2.
方苞《狱中杂记》中“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一句,有两个“作”字,教学中常被第一个“作”字难住。对这个字,课本注为“起”字,有的教师把“起”讲为“站起来”,把“作而言曰”译成为:“站起来说道”。这就完全离开了文章的原意。 我认为这个“作”的本意是“始”的意思,引申为“最先”“开头”讲。如“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  相似文献   

3.
现行部编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还入选了不少歌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文章。这些文章被编者吹得天花乱坠,内容却明显地与《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和八二年制定的《宪法》精神格格不入,我们语文教师讲到这一类文章感到非常为难。比如: 一、高中二册《秋色赋》中提到“烟台幸福公社”,这个公社的名称挂在语文教师嘴边,就很不是一个味道。  相似文献   

4.
王孝君 《山东教育》2003,(17):11-12
一次,我到一校听课,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全都用“我认为”,“根据我的思考”,“我的结论是”等作为发言开头,随后才说出自己的见解,口气之坚决,表情之自信,好像不是在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在开“大专辩论会”。这一独特的回答问题的形式,令听课者耳目一新。事后才知,该校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自信心和独创能力,要求学生务必用“我认为”等出自真心而不雷同他人的发言开头,而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互相争辩。我不禁为该校老师的这一做法而拍案叫好。是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是教育部早已三令五申的,而我们的老师又有几…  相似文献   

5.
“物”这个词原意为“杂色牛”,如“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经·小雅·无羊》);后泛指“万物”,“事物”,《列子·黄帝》中讲:“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也可指环境、外物等,如“自其不变  相似文献   

6.
释“为人”     
最近,在讲授《〈史记〉选读》时,发现学生常被"为人"一词难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的"做人处世的态度"和《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第一个义项"处世待人"去解释《史记》中所有的"为人",似乎并不完全正确。细细分析,《史记》中的"为人",有四方面的意思:1.指"长相"  相似文献   

7.
对作状语的“大”的意义和用法,不少词典解释为:“表示程度深、范围广,有强调意味。习用语“大 A 大 B ”表示规模大、程度深。”(参见《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举例作具体分析。一、“大”作状语可表程度深,相当于“很”、“十分”、“完全”。1.“大” 单音节形容词。如: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生经历过清朝、辛亥革命时期、北洋军阀时期、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所以在他的文章里,涉及到的“钱”种类很多。从质料上看,有银币、铜币、纸币;从单位上看,有贯(串、吊)、文、两、元、角、分等。加之那些钱早已停止使用,且极少见,所以大多数读者感到生疏。本文试将鲁迅小说和散文中的一些“钱”的名称、单位、提法加以注释,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  相似文献   

9.
“闭门为市”的实质,是吴国大地主凭藉私人武装,利用手中权力,垄断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商业活动,作为他们敛财生财的又一途径;并非是各个庄园或田庄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刑法的任务、目的、基本原则和正当防卫的性质及“绝对”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阐述对“绝对”正当防卫制度不能作绝对化地理解与适用,即“绝对”正当防卫仍需适度。  相似文献   

11.
顾小清 《早期教育》2005,(7):i005-i005
由于婴儿是在母亲的羊水中成长起来的,于是健康专家一直误认为婴儿天生会游泳,而且不少专家甚至建议幼儿应该尽早学习游泳。  相似文献   

12.
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很早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识字教育,而且不少在教幼儿识字的同时,还要求他们把认识的字写出来。日前,学前教育专家指出,这种做法不科学,一味求快可能导致孩子对继续识字、认字产生反作用。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我从孩子2岁开始就每天教她识字,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主语 之 谓语”这类文言短语的结构形式。在这类结构形式中,虚词“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原来的主谓独立句,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插入“之”以后,就不再是一个意义完整的独立句,而成为一个不能独立地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形式。例如: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相似文献   

14.
释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唐天佑阅读古代史籍应注意这个时代汉语言的习惯用法、古今文字涵义的差异。此外,熟悉作者的撰史风格极为有助于理解它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特征。“好为梁父吟”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的一句并无深意的词语。传统认为:好.去声(h。...  相似文献   

15.
那一年,女儿读小学二年级,7岁。 一天,女儿放学回到家,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噘着小嘴,耷拉着脑袋,蜷在沙发里一声不吭。我纳闷起来——往日女儿到家总会像小喜鹊似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今天她一定发生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16.
许多古书注解和字典辞书认为,古代汉语中,"去"有"藏"的意义,因而有时以"藏"释"去".释"去"为"藏"始见于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杜注:"因纺纑,连所纺以度城而藏之,以待外攻者,欲报雠."杜预用"藏"与"去"对释,但未说明原因.其后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去药以待不详"一语,则直言"古语以藏为去",古代"去"与"藏"音、义相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赞同裴说,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教师,我喜欢《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因为它的歌词质朴感人,曲调优美动听。但歌词“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等句中的“以为”一词所传递的信息总让人觉得与作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事实上。歌词中的  相似文献   

18.
“以为”和“认为”都是表示判断的动词,粗看似无差别,但仔细推敲一下,情况却并非如此,试看下例: (1) 听他这么一说,我以为自己又错了。 (2) 听他这么一说,我认为自己又错了。 (3) 我以为没他地球就不转了呢,我们不是都干得很好吗!通过这件事,大伙都认为,只要齐心协力,什么困难都能战胜。  相似文献   

19.
《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1期《食品安全需要长治久安》中说:“温家宝总理2010年初与网友交流时就指出,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以为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文中的“以为”应改为“认为”。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首古诗词都配有精美的插图。笔者认为,应该删去这样的插图,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古代诗词都很有意境,大多数古诗词都是诗中有画。在弄懂诗意词意的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很有帮助,但是如果课本中配上了插图就局限了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在想象时总是围绕插图转,跳不出插图这个框框,想象的翅膀就飞不起来。笔者曾做过一个实验。在本年级课本中还没有出现《咏柳》这首诗时,我提前上了这首诗。学生在弄懂诗意而没有插图的情况下大胆想象画面,然后再把想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