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试述秦半两     
在钱币文化的百花园里,秦半两可谓园中奇葩,分外妖娆,惹人注目。它的出现,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终成为汉代及后世铜钱的滥觞”;①从此以后,方孔圆钱的货币形式被固定和延用下来,贯串了中国封建社会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关于其钱的始铸起源和鉴别...  相似文献   

2.
在辽阔的内蒙草原,人们建立起一个全国首创的中国历代钱币雕塑园。从最初的贝壳,到刀币、裤币,直到历朝历代外圆内方的铜钱银洋。每一种钱币都是大于实物十几倍的石雕。“钱”这个东西,从来没这么庞大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在我们这样一个曾经崇尚精神,崇尚仗义疏财,崇尚千金散尽还复来,崇  相似文献   

3.
钱币研究要从多角度来考虑,研究中国钱币可以从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技的、文化的和民俗的各个方面入手,大到商品社会和钱币历史,小到眼前的实物钱币,都可以折射出中国货币历史文化的光辉.而金辽宋时期的钱币在中国的史上有着自己独具的特色.本文就以这一时期历史背景为基础,对辽宋金时期钱币的不同特色做以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有两个民工在济南的老城区挖出几坛子铜钱.这两个仅上过初中的民工知道古代的钱币有人收藏,能卖钱,但不知道坛里的这些铜钱究竟能值多少钱.为公平起见,两人用秤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5.
潘荣华 《初中生》2007,(9):17-17
有两个民工在济南的老城区挖出几坛子铜钱。这两个仅上过初中的民工知道古代的钱币有人收藏,能卖钱,但不知道坛里的这些铜钱究竟能值多少钱。为公平起见,两人用秤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铸造的铜钱是太平天国最主要的一种流通货币。太平天国铜钱称“圣宝”,钱币的正面有“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天国太平”等字样。钱币的背面有“圣宝”、“天国”等字样,也有光背的。铜钱式样较多,除小钱外还有大钱。大钱背面不记值。太平天国的铜钱大钱较少,大钱中有一种大花钱更为稀少,仅在罗尔纲著的《太平天国文物图释》一书中见到残片拓本二块。据此虽已知太平天国铸过大花钱,但大花钱的完整式样仍不清楚。近年来我们见到一枚完整的大花钱拓本,现把这枚大花钱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耿超然 《考试周刊》2014,(47):20-22
从十二世纪开始,日本博多出现中华街,由中国商人发起的贸易活动广泛活跃,中国多处陶瓷器被集中输出到日本。现在日本博多火车站的北侧,以前被称为息滨、博多滨的沙丘地,就是平安时代屈指可数的贸易港。史料中常常提到的"博多津唐坊",就是中国商人的居住地,换言之,这里就是中华街形成的地方。在博多因中国商人的住地而成为交易的场所,"住蕃贸易"的新型贸易便应运而生。通过此种贸易,中国向日本输出了大量陶瓷器、铜钱、佛像、绘画和经书,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出现了收藏、研究古钱币的热潮。著名钱币收藏家鲍康,有一次路过一家人的门前,见挂的竹帘用一个铜钱拴住。他一眼看出这个半露“娇容”的铜钱不同一般,就与主人商量换一个大钱拴竹帘,主人欣然同意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真正研究日本的时期始于明代。明代不但产生了很多有关日本的著述,而且在对日本的了解认识上产生了质的转变和惊人的飞跃,逐步蜕去了以往照抄照搬旧史的陋习,开始以实际了解的真实情况充当史料了。其中的《日本考》详尽地介绍了当时日本的社会及民俗等情况,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人在明代研究日本的水平,是中国人在日本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由于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所限,明代中国人的日本观仍处在隔雾看花、隔窗观月的似是而非的朦胧阶段。  相似文献   

10.
福建商业经济发展,市场商品贸易的繁盛,就出现特殊商品货币流通与铸造。自汉至唐,随着中原汉族迁闽,带来了钱币,唐时福建也好了铜钱。五代王氏治闽,铸有铁钱、铅钱、铜钱,但很粗糙。宋时福建也行铸币,建州丰国监历136年铸币,称上品。无时福建普遍用钞。明代福建铸宝钱,明末清初外国“番钱”流入福建。清初在福建开矿设局铸币,至光绪年间,福建出现“商办”的机器铸币厂,后归“假官办”及“官督商办”。民国时福建都督府又行铸币,市场上出现各种光番银币。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盘剥民财,致使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11.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出现了收藏、研究古钱币的热潮.著名钱币收藏家鲍康,有一次路过一家人的门前,见挂的竹帘用一个铜钱拴住.他一眼看出这个半露"娇容"的铜钱不同一般,就与主人商量换一个大钱拴竹帘,主人欣然同意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对日本称名经历了一个由以"倭"指称转为以"日本"指称的变化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日本方面视"倭"为"不雅"之名有关.本文在追溯考察对日称名之演变过程基础上,对古汉语中的"倭"字意味以及它当时成为对日称名的可能原因作了考论,认为"倭"称在古汉语中实际是个中性而略具褒美意味的语词,以"倭"为"不雅"之名在古汉语中并无根据.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倭"称真正成为"不雅"乃至贬义鲜明的特称词语是明代以后始有之现象,其背景原因则是明代时期日本方面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掠暴行.中国古籍对日称名由"倭"改称为"日本"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日本民族的尊重和宽容,而"倭"称在古书中从一个不无褒美意味的语词转变为一个贬义鲜明的特称,则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之道义立场在对日关系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中,明代是十分特殊的时代,流通过大明宝钞、铜钱、白银三种货币,这三种货币都不同程度陷入被伪造的危机当中。明代规定了较为完善的治理伪造货币犯罪的立法,但是最终由于货币政策的重大失误而使伪造货币犯罪的治理走向失败,进而导致国家丧失了货币铸造发行权,成为明代败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七月十日,朝廷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方孔圆钱。“开元”有“开新”的意思,“通宝”指通行的宝物,即钱币。“开元通宝”四字在币面上作上“开”下“元”左“通”右“宝”分布,可是民间不这么上下左右地读,而是上左下右逆时针打圈儿读为“开通元宝”。阴差阳错,久而久之,“开宝”成为一个固定的词,特指重约50两的大银锭,而“通宝”则专指铜钱。银锭与铜钱之间,银锭为“大”,这大概是银锭被称为“元宝”的一个潜在原因。到明清之际,西洋银币流入中国。这是与中国传统的银锭形制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银元宝”,简称“银元”。…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铜钱当中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孔眼。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钱铸造成这种形状,是由当时铸造钱币的方法决定的。古代是熔铜或铁铸钱的,铜钱的轮廓总不整齐。为了使铸出的钱周边光滑,必须用锉刀修锉。但是一枚钱一枚钱地修锉是很费时费力的。所以工匠们就把钱设计成中间开一个孔,将100米个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一次锉成。如果孔是圆形的,铜钱等就会来回转动,不好锉。因此工匠们把孔做成方形的,穿进一根方棍进行修锉,这样铸钱就不会转动了,锉起来也就方便省时了。  相似文献   

16.
设计1 问答题 1.依据教材内容,分别说明下列四幅图(图略图一:先秦各国的钱币,图二:秦半两钱 图三:农民起义军铸币“永昌通宝”和“大顺通宝”图四:日本出土的唐钱“开元通宝”和中国出土的日本钱“和同开珎”)中的钱币,其铸造、行用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并说明其重要影响。 答:图一是秦统一前各国的货币,这是春秋战国时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以中国为主要贸易对象的东西方白银贸易迅速发展;中国币制发生重大变革;中国铜钱广泛流通于日本等东亚地区;清朝取代明朝成为朝贡体制的核心。该时期政治、经济、币制的变动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日本近世以金、银、钱为主要币种的货币制度的建立,从而奠定了日本近代货币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汉字中与钱有关的字多为"贝"字旁,但"盘"和"缠"两字都和钱扯不上关系,为什么合起来却指路费呢?要想弄明白这一点,我们先要了解古代的货币。我们都知道,古人用的货币是金、银、钱币(主要是铜钱)。普通老百姓几乎用不到金银,主要使用的还是铜钱。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钱币博物馆是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主要从事钱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肩负有指导和推动钱币收藏、研究及宣传钱币文化的任务,下设办公室、陈列宣教部、征集保管部、研究信息部、《中国钱币》编辑部、安全保卫部和开发服务部,代管中国钱币学会秘书处。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有古今中外钱币及与钱币有关的其他文物30余万件。按古  相似文献   

20.
在《孔乙己》一文中,有这么几句话提到了钱币的单位:"每每花上四文铜钱,买一碗酒"。"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