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造教师的学习文化——访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于2003年12月在上海正式启动。第二届"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于2005年1月9日至11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本刊记者就项目意义、定位、内涵以及如何进一步推进项目工作,采访了项目专家组组长顾泠沅教授。  相似文献   

2.
自2002年以来,顾泠沅教授和他的团队--上海市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深入上海青浦区实地研究,提出了"让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行动教育"模式。 2003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上海以八区联动的方式推进这项工作。该项目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本次访谈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项目专家组对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前一阶段进展的研究与思考。 本刊从下期起,将特辟顾泠沅专栏--"行动教育",由顾泠沅教授和他的团队共同就广大教师关注的校本研修诸多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和教师一起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经过  相似文献   

4.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健康推进的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校本教研,就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校本教研的学习气氛,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把学校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能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山西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全国第三届“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于2005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山两省太原市召开。来自全国84个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区(县)教育行政、教研及专业支持机构负责人和学校校长、教师500余人参加了这次有关校本教研的全国性盛会。  相似文献   

6.
林建平 《中学文科》2005,(10):26-26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成为新课程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许多教师对怎样实施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到底要研究什么认识模糊。笔者以为,现阶段的校本教研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经过多年的实践,“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已经逐渐从实验试点、观念更新、制度建设转向全面推进、关注课堂、求取实效,本刊“教研”栏目将推出系列稿件,与读者共同探讨校本教研走向深入之道。本期杂志中,上海市教科院王洁博士将结合对众多地区、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案例的分析,论述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的策划,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又需要进行什么准备。上海市高安路一小的景洪春老师则将向我们展示实施学校知识管理,组织教师共享知识的具体尝试。[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学校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本教研的原点到底在何处?教师专业成长的逻辑起点到底在哪里?为了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长,使教师“具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即教室里、课堂上)善于把那些明确的知识加工为符合不同学生认知风格、情感需要和个性特点的知识的能力和智慧”,我们在校本教研的原点上下功夫,在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上做文章,具体尝试运用如下策略。  相似文献   

9.
陈家尧 《今日教育》2005,(12):38-39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的素质成为一个事关新课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教育部提出“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基地建设”,以制度的形式推进校本教研的开展。但是随着校本教研的深入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校本教研追求的目标不能只是一种制度的建立,它更应是一种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新课改推进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实践工作的极大关注。站在学校的层面,我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如何立足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如何在与所谓的传统教研的辨析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而不致流于形式。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中我们发现,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处着眼,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答案。  相似文献   

11.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研制度。而作为校本教研的实施主体,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专业化发展,无疑将成为校本教研探索和研究的重点。这里,我谈谈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点滴探索。  相似文献   

12.
谭正海 《河南教育》2006,(5S):28-28
当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校把建设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上海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来有的高度,校本研修作为新时期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手段,正在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领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基地建设”项目推进下如火如荼地实践着。在上海二期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如何开展对教师曲培训,如何进行校本研修工作,本刊记者专访了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瞿钧同志。  相似文献   

14.
<正>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速教育创新步伐、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着力构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重要年份,我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必须提高认识,明确职责,优化策略。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一)课改新形势下加强教研工作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和新内容呼唤加强教研工作。2003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面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将学校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其基本特征是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校成为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教研机构及大学课程研究中心是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研的出现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将学校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其基本特征是: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校成为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教研机构及大学课程研究中心是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18.
2007年5月24日至25日,全国第四届“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窗外,北京的天气正由草长莺飞的春天慢慢进入挥洒热情的初夏;会场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四百位代表惊喜地发现:已经开展了四年的校本教研工作,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自2003年教育部通知要求积极推进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以来,我国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已有近5年的历程。其间,校外专家和整个中小学教师群体共同见证了各地丰富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及其取得的新进展。目前,各地各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及其制度建设方面进展不一,整体而言,校本教研的进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述评我国校本教研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探索相应对策,以使校本教研工作更落到实处,成绩更斐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我国以往教研工作的传承与发展,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是一次制度创新,重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它的研究取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技术熟练取向到文化生态取向;从关注狭隘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过程,实质上是在推进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领导方式、教师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