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和培养已成为教学理论研究的新热点。因此,创造性人格的若干问题也在引起人们的探讨。创造性人格的内涵,创造性人格的结构要素包括创造动机、创造能力、创造意志;创造性人格的行为特征表现为好奇心、独创性、灵活性、坚毅性等。  相似文献   

2.
幸福教育是以增强幸福感受,提升创造和获取幸福能力为目的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培养和塑造既能创造幸福、又能感受幸福积极人格的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幸福教育,已成为积极人格培养的新取向,对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培养和积极人格塑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创造力与人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影响创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人格中的理想、信念、能力和自我意识。然而,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人格往往易被人忽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人格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更要注意人格变量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人格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品质,其标志之一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未知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由此可见,培养创造性人格不仅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也是学习主体的最高层次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向。而作为人文教育的历史教学,则更应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天然沃土。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创造活动的四个心理因素之一--创造人格的培养,分析了创造人格构成的五种因素: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热情、创造常态、创造行为,并提出了培养创造人格的意义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创造并不只是一种智力活动,不能单靠纯思维的训练获得;创造首先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是一种人格,它主要通过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因此,研究创造问题,首先要研究具有创造力的人,而有创造力的人,有赖于创造性的人格.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就要提供与这种人格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一个个体能否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不仅仅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造能力,而且与创造人格关系密切。良好的创造人格有助于创造潜能的表达和发挥。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展物理课外自主实验探究不失为培养学生创造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培养创造者个性,就是培养创造者的优秀人格。如果说创造思维是创造教育的核心,那么,优秀的人格便是创造活动的支撑。我们对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功事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在个性特征上,有着许多相同和相近之处,分析古今中外科学家、发明家的个性特征,我们把创造者的优秀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十二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造力已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是一种生存的技能。人的创新精神、创造性人格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幼儿教育作为教育工程的基石,只有把培养创新型的儿童作为我们的核心目标,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打破时间、空间和教学活动中条件的限制,使一些抽象的事物直观形象的显示出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多媒体教学中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丰富多彩的故事画面,总能牢牢地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这些多媒体所特有的优势,能较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意志和创造人格。  相似文献   

10.
从创造动机 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创造意志及创造性格等方面探讨培养中学生创造人格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创造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使之形成创造性人格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育应重视以开发人的创造素质为特征的创造性教育。创造素质是一个人的创造态度、创造需要与动机及其创造能力的完备统一。中小学生创造素质培养应加强创造性教育,树立多元的创造观;既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注重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同时在学校教育中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学校评估体系中,要形成儿童创造素质的教育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3.
蔡立 《考试周刊》2009,(1):50-51
二十一世纪是崭新的世纪,它要求学校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而且要求具有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创造意识。创造力不仅仅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是构造新设想、创作新事物的能力,也是学生人格精神的生动体现。为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必须在发展儿童一般智力的同时努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自然美的陶冶中鼓励儿童大胆地创作.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这对培养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决定个体成败的因素尽管是多样的,但个体的人格因素尤其是创造人格对个体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创造人格的形成与环境教育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反思,分析,我们认为创造人格主要包括自信,兴趣,责任感,献身精神,幽默感,独立意识,恒心及民族精神等特质,而对于大学生,在强调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的同时,尤其要重视其创造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培养,为求异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更大空间,重视创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实现了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设了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创造性人格等.  相似文献   

16.
论创造性人才的独立性人格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素质,即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独立性是创造性人才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了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该把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独立性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要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独立性人格,就惺须清楚认识独立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创新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创新人格是创造活动核心和动力的观点,探讨了影响创造力的六种人格特征坚毅的精神、富有幽默感、高敢为性、高成就动机、独立性强、低焦虑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人格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即培养意志品质、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营造民主气氛,实现个体"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尊重孩子的个性、避免不良人格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以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探讨,略有见解。  相似文献   

19.
文化决定人格的产生、延续及发展。人格是文化的体现和寄托,是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力量,是文化追求的目标。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表明:教育应着力于文化的传递、发展和创造,着力于受教育者的人格培养,着力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面临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客观上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创造人格等创造心理素质。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心理素质应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创新环境的创设,创造性教师队伍的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人格的培养,实施创造性教学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