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作品中最抢眼的当数鲁迅先生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他语言的讽刺手法,鲁迅用他得心应手的锋利无比的解剖刀,解剖一切恶势力及其所统治的罪恶社会,以及那些被传统心理扭曲了的病态灵魂。或冷峻辛辣,或调侃戏谑。总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的讽刺大致有三种情况:白描式讽刺,谩骂式的讽刺,嬉笑式的讽刺。  相似文献   

2.
论鲁迅小说的疾病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鲁迅的小说中传统秩序的统治者对庸众的绝对统治与医生对病人诊病的权威性是同构的,政治和医学这两种驱巫仪式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呈现。每次驱巫都是“英雄”与“群众”合谋对疯狂者的绞杀。统治者身兼刽子手与医生二职,不仅压抑精神,而且摧残肉身,残缺的身体意象正是病态社会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在他无情的枪刺病态社会、哀叹国民之麻木、鞭挞丑陋阴暗的笔触中,除了能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外,还能体味出鲁迅先生对生命本性的眷念与回忆。那就是在揭示生活美丑真伪中,透露出对生命的本质——古朴、纯真与自在的呼唤。不管是他的散...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思想巨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作品暴露了病态社会的种种弊病,没有哪一个作家像他一样将我们的国民性写得那么形象深刻,鞭辟入里。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文本中有一种"医疗者"的角色自我认同和把社会病态作为"患者"的角色指涉.取材"病态社会","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作为社会医生也是作为文学家思考社会人生的方式.因此,他往往通过建构医学语境而叙述独特的人生体验,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所以,他作品基调是冷峻、灰暗的,人物是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被侮辱者),内容是苦难、血泪的,甚至是血腥的,但我们读鲁迅的小说,却又会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中常常写到笑。《呐喊》《彷徨》二十五篇小说中,除《一件小事》外,几乎每篇小  相似文献   

7.
正鲁迅的一系列作品体现了他关注中国国民的特质,以期发掘其精神亮点,发扬光大的情怀;同时也体现了他希望揭示出民族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将病态连根除去的抱负。对中国"国民性"种种弱点的批判是他思想启蒙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他对封建文化总体批判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在关注国民性问题上呈现出其独特的风格:一、渐进性鲁迅先生关注国民性的改造,不是一开始就很成熟的,而是经过迂回曲折之路。他早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理  相似文献   

8.
“画疤痕”是鲁迅小说重要的艺术细节。鲁迅小说中的疤痕描写,可以透视封建制度对不幸人们生命的蔑视,透视封建思想对下层人民心灵的戕害,透视悲剧主人公灵魂的挣扎,疤痕透视病态社会“巨大疤痕”。鲁迅在多篇小说运用了“画疤痕”的艺术细节,体现了他一贯的“写灵魂”、“写病态”、“写不幸”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9.
“病”与鲁迅的人生结下了不解之缘。鲁迅作品的取材便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之中,通过揭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袁。鲁迅创作特色的形成与医学有极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鲁迅认为,中国国民的病结就是长期受封建社会专制政体长期奴役和毒害的“陋劣”思想弱点以及“不争”的卑怯的人格缺陷:因此,鲁迅通过塑造一系列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学识修养、气质兴趣等等方面不尽相同的病态人物形象,表现了其作为社会医生也作为文学家思考社会人生的方式。他的小说文本通过对病态社会中‘i病态人物”及其病态心理的描写,述说了对人的尊严和理想人格的期待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所以,他作品基调是冷峻、灰暗的,人物是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被侮辱),内容是苦难、血泪的,甚至是血腥的,但我们读鲁迅的小说。却又会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中常常写到笑。《呐喊》《彷徨》二十五篇小说中,除《一件小事》外,几乎每篇小说都写到了笑,最多的有近二十处。如此悲惨的社会。苦难的人生,鲁迅为什么要在小说中经常写到笑呢?换句话说,其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要笑呢?笑什么呢?有什么可笑的呢?只要我们认真研读鲁迅的小说,就会发现这笑大多是麻木的笑、愚昧的笑、无聊的笑,或是无奈的笑、可悲的笑、带泪的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鲁迅堪称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站在时代的峰峦之巅,以其犀利的目光俯视人生百态,洞察世间痼陋,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了深刻的开掘,由此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从而挖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想:鲁迅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对于鲁迅大家都很敬仰他,对他的作品同学们更是既爱又怕。究其根源是大家对鲁迅还不够了解。阅读了选修课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萧红写的《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和"的鲁迅,一个热爱生活、慈祥温和、情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病态     
《新读写》2011,(11):37-37
鲁迅在情感方面,是远胜理智的。他的过度发挥其情感的结果,令人不禁想到他的为人在某—方面颇有病态。 以一个创作家论,病态不能算坏。而且在一种更广泛、更深切的意义上,一切的创作家,都是病态的:你看,别人感不到的,他感到;别人不以为大事件的,他以为大事件;别人以为平常.他却以为不平常;别人以为不值一笑,他却以为大可痛哭……这不是病态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科书各册均有鲁迅先生文学作品选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执教鲁迅文学作品,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突出鲁迅革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的概括。执教鲁迅的作品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突出鲁迅的斗士形象及其革命精神。而鲁迅的形象和革命精神正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这样,就要把学习鲁迅作品与学习鲁迅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像鲁迅那样做人,像鲁迅那样奋战。  相似文献   

16.
李妍 《江西教育》2010,(12):20-20
最近,在各种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再次减少,难道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关于鲁迅作品的去与留,众说纷纭。毋庸置疑,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解剖相当深刻,具有很高的价值;他对黑暗势力进行亳不妥协的斗争,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的作品中那沉重而深刻的思想,包括对中国人民的深刻剖析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7.
短篇小说《孔乙己》自发表至今已近百年,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之后塑造的第二个病态社会里的经典中国病人形象。《孔乙己》尽管隔着久远的时空,却依然无法阻挡它那迅速而又逼人的深刻性。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中说: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  相似文献   

18.
鲁迅 ,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 ,同时 ,还有一些作品与鲁迅有关。因此 ,在语文复习课中 ,通过作品探寻鲁迅的心路历程 ,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鲁迅其文、其人 ,进而感受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 ,无疑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一 )鲁迅作品中的鲁迅鲁迅 ,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三味书屋、“百草园”伴他孤寂的童年 ;严厉的老先生 ,枯燥的书本为他打下浓厚的古典文化基础 ,也为他日后的叛逆性、斗争性提供了依据。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记录了这种喜忧掺杂的生活 ,也透视出童年鲁迅渴望自由、…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引发了争议,有些学者认为鲁迅以及鲁迅的作品脱离了时代,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日渐凸显。但是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地位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教育界不容撼动,所以对鲁迅作品的传承是有必要性的。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出发,深刻探讨鲁迅作品在中学教学中的问题,将鲁迅作品发扬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0.
据《北京青年报》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在北大首届"文学特长生阅读与写作夏令营"上特别提出中学生应该阅读鲁迅,并就如何阅读鲁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近百年来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理解最深的,鲁迅堪称第一人。鲁迅的作品不是简单地叙述,而是带着生命的体验的,他会燃烧你,调动你,感动你,你从中也会发挥想象力来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鲁迅是一位战士,他的作品批判性很强。中学生读他的作品,除了学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观察、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