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刊1995年第三期登载康熙十七年《南书房记注》后,受到许多读者的关注。这里续发康熙十八年《南书房记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刊于1995年第三期曾陆续刊载了康熙十七年至十九年《南书房记注》,康熙 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至三十日的这部分内容,尽管所记时间很短,但为南书房设置 之初的重要记录。现予补发,供研究参考。——编选者王澈 康熙十六年十二月 十七日 上命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支正四品俸臣张英、内阁撰文中书支正六品俸臣高士奇于南书房侍从。 辰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谕日:“朕于《书经》、《四书》讲读已久,常于宫中复诵,大义皆能晓畅< 朱笔将“畅”删去,于“晓”前加“略”字──编者注> 。但圣贤义理无穷,今更欲细加讨论。…  相似文献   

3.
七月初一日辰时,上召臣英至懋勤殿。上复诵“初六鸣豫”六节,亲讲“九四,由豫,大有得”六节。初二日辰时,上召臣英至瀛台便殿。上复诵“九四,由豫,大有得”六节。初三日辰时,上召臣英至瀛台便殿。上复诵《豫卦》全篇。初四日后时,上召臣英至瀛台便殿。上复诵“谦,亨,君子有终”十节。初五日后时,上召臣英至东便殿。上复诵“六四,无不利伪谦”十一节。初六日辰时,上召臣英至瀛台便殿。上复诵“初六鸣豫”十二节。初七日辰时,上召臣英至瀛台便殿。上复诵《谦卦》、《豫卦》二篇。是日,因天暑暂辍讲数日。八月初六日辰时,上召…  相似文献   

4.
【五月】十六日 辰时,上召臣英至懋勤殿。上复诵“小畜,亨”四节,亲讲“初九,复自道”六节。 未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上亲讲《通鉴》“秦下右丞相冯去疾”一章,“章邯击赵”一章。 十七日 辰时,上召臣英至懋勤殿。上复诵“初九,复自道”六节,亲讲“六四,有孚,血去惕出”六节,温诵《书经》“汤誓”、“仲虺之诰”二篇。 未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上亲讲《通鉴》“八月,沛公入武闱”一章、“沛公至霸上”一章。上曰:“久乱之民思治。秦民日在汤火之中,沛公入关,首行宽大之政,与父老约法三章,民心既归,王业根本已定于此。”臣英等对曰:“诚如圣谕。汉高祖虽与项羽百战得天下,而其固结民心之本,全在于入关之始。当日君臣气象,与秦楚大不侔矣。”  相似文献   

5.
康熙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三年的南书房记注为馆藏宫中档案,亦为南书房记注中较为完整的部分,这里续发康熙十九年南书房记注,以飨读者。——编选者 王澈  相似文献   

6.
《蒙古律书》及其后来的《蒙古律例》为清朝实施于其所辖蒙古地区的区域性法律文献。据载 ,第一部《蒙古律书》颁布于崇德八年 ( 1 6 43年 ) ,其后历朝予以增修 ,最后一次则是嘉庆二十年 ( 1 81 5年 )。该书汉文题名虽有“律书”“律例”之别 ,而蒙古文、满文题名却无 ,因之可将二者视为一部法律文献不同时期的版本。康熙六年 ( 1 6 6 7年 )《蒙古律书》封面以蒙文题写《康熙六年增订旧律书》,为康熙六年九月初二日理藩院题准在崇德八年《蒙古律书》的基础上进行的增修本 ,刊发于八旗外蒙古、众苏鲁克沁 (牧场 )、外藩蒙古地区。因其流传甚…  相似文献   

7.
"南书房"是康熙时期具有较强政治色彩的一个重要机构,具有多重政治作用。本文对康熙时期"南书房"的政治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五岳真形图》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河北道士王石渠进献康熙帝寿庆之礼,图长272.6cm,宽68.8cm,额书篆字寿齐山岳.王石渠(亦作王士衢),字元济,直隶保阳(今保定清苑县)人.在唐县清虚山(又名葛洪山)后暖谷修道,据传道术高超.康熙五十九年曾觐见康熙帝,得礼遇甚隆,赐封清虚真人名号及紫衣、印信.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籍总目》等只著录四卷本《闽小纪》清康熙刻本一种,但实际现存至少三种;其中中科乙本为康熙六年左右原刻本;上甲本、上乙本、国甲本、人大本等应该是直接据原刻本而来的翻刻本;中科甲本、国乙本是康熙原刻增修本的翻刻本,经考证改易内容及增修改易方式可知,其增修改易出自周亮工之手。从周亮工对四卷本《闽小纪》的四处改动包括特意将自身见闻替换为郑圭甫诗、天头增加五泄瀑布一句、卷二卷四大篇幅增加他人作品,这些改动不乏深意。现存二卷本《闽小纪》之《说铃》本"闽酒""闽茶"条多余内容并非新内容,而是吴震方从四卷本的"闽酒曲""闽茶曲"小注中辑录而来。来新夏先生参校所用"赖刻"二卷本实际来源于《说铃》本,恐有书商作伪之嫌。  相似文献   

10.
《张渭瑞出卖熟荒山田契约》(以下简称《契约》),形成于康熙五十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是四川省档案馆藏清代康熙朝少数档案中时间早,最珍贵的一件史料。 该《契约》正文200字。加上民国及解放后的几次批注,共近600字。反映了康熙末年以来四川地价人口、税赋制度、风俗及政区的变化情况,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康熙昆山县志稿》于1994年5月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问世了,这部从未刻印过的手稿共20卷,成稿至今历时300余年。康熙九年(1670)六月,直隶宣府开平卫人董正位出任昆山知县,延聘邑绅盛符升和叶奕苞纂修县志。盛符升,世居昆邑淀湖,少补诸生,顺治十七年(1660)乡试中举,“殚心诗学”,康熙三年(1664)中进士,授内阁中书,移疾归里。叶奕苞,叶盛七世孙,昆山人,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词科,被摈归后,与名流姜宸英、施闰章、陈维崧、归庄等流连觞咏,文采辉映一时。盛、叶二人应聘主修邑志后,参稽考订甚为详慎,不料,康熙十四年七月,董正位因昆山重灾积欠税粮而被劾离任,书未脱稿,盛符升又到他处任官,仅剩叶奕苞一人继续纂修。叶氏悉心搜  相似文献   

12.
近日,《康熙卢龙县志校注》出版发行。卢龙县曾是孤竹国都,勤劳智慧的卢龙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孤竹文化。县志作为孤竹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卢龙历史文化信息,在研究、挖掘、传播孤竹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康熙卢龙县志校注》以清康熙十九年增刻本《卢龙县志》为蓝本,参以历代《永平  相似文献   

13.
14.
朱秀凌 《视听界》2006,(1):74-76
《康熙来了》是台湾一档收视率最高的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它打造了一连串台湾综艺电视奇迹,甚至对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也是现在网络上讨论得最热烈的综艺节目。那么这档节目热播的原因何在呢?本文试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进行剖析,发现快乐原则、出奇出新原则、世俗性、平民性正是它热播的原因所在。同时也看到语言不雅、人文内涵不足是它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在明清商业史尤其是盐业史研究领域,《康熙两淮盐法志》是被学界广泛征引的一部盐政文书。它刊行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较此前及此后编撰的其他盐政文书,该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关盐商及其宗族成员的资料占了全书过三分之一的篇幅,这在很少叙及盐商及其活动的官修正书中可谓惊人。但笔者梳理相关史料时发现,该书所含盐商及其宗族成员之事迹最多的人物志和艺文志部分主要由程浚编撰完成,而  相似文献   

16.
张学义 《出版广角》2013,(18):90-91
读《年记》,分明能感受到一丁先生的某种睿智,能感受到赵树理人生的起伏和轨迹,能品味让人饶有兴味历史的细节。由一丁先生编著,国际交流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的《赵树理年记》(以下称《年记》),虽然洋洋洒洒20万字,但读起来并不很费劲。一丁先生是快80岁的老人。他长期致力于长治地区的赵树理研究事业,主持着《赵树理研究》内部刊物的编发工作,操持着组稿编辑并出版"赵树理研  相似文献   

17.
康熙朝是清代政治、军事、经济空前强盛的历史时期。康熙二十八年 ( 1 6 89年 )中俄两国签定《尼布楚条约》,保障了中国东北边陲稳定 ,同时 ,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可过界来往 ,贸易互市 ,中俄两国的经济贸易逐步正常发展。康熙三十一年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特派商人义兹柏朗迭思·义迭思为钦差出访中国 ,进一步商订中俄通商事务。次年十月 ,义迭思抵达北京 ,在京城前后逗留 4个月 ,并将其在中国所见所闻写成《聘盟日记》。日记中记述了中国宫廷礼仪文化以及康熙时期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 ,同治十一年 ( 1 872年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编定的清档《觐事备查》将其收录。现从馆藏外务部全宗档案中选编刊出 ,供研究参考。——编选者 王玲  相似文献   

18.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常山县知县杨潆按照康熙皇帝下达的"征天下通志,以资稽考"的旨意,修成了一部15卷的<常山县志>.但因当时财力所限,未及付印.不知何时,这一抄本竟流落海外,先被日本内阁文库收藏,后来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这个图书馆属于日本皇宫,并不完全对外开放,犹如我国的大内藏书.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勘《文选集注》中的李善注与诸宋刻《文选》李善注(如监本、尤本),发现李善注“增注”的主要来源有:《钞》、五家注、陆善经注、未知旁注及李善本人的增补等.本文旨在探究诸宋刻李善单注本及《文选集注》中李善注的“增注”来源,并分析其原因和特点,以揭示诸宋刻本及集注本所存在的一些所谓的“李善注”,实为后人所附益,李善并未措手其间.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画廊》这部典雅、豪华、精美的大型画册终于问世了。她那庄重的粗丝纹墨蓝色函套上用泛着红铜色的金箔烫印着一个由欧洲中世纪的盾牌、剑、矛等兵器组成的图案,使人一下便联想起莎士比亚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在其剧中所刻画的人物和故事。打开函套,灰色的衬里托现出高贵的紫色封面,封面正中嵌一幅莎士比亚肖像,仔细观察方知此肖像乃由一块铜版精细腐蚀而成,工艺之精,构思之巧,令人叫绝。书中共有四十五幅铜版画,皆取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印在一种表面不光滑、色泽略显黄旧的特种纸上,其图画之美、笔触之细,令人叹为观止。整部书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