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邹衍把春秋战国时期极为盛行的前兆迷信运用于五德终始说中,使之成为五德终始说中上天,五德,帝王之间互相联系的纽带,并且增加了五德终始说的主观性,随意性,同时也抬高了自己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尚书》记载了从尧舜至春秋秦穆公时期帝王的蘑大政治事件,从中可以洞见周代人的天命观。周人的天命观上承殷商,对天命有着绝对的敬畏之心,同时周代天命观义注入了特有的忧忠精神,认为天命不可一味地相信。周人认为天命是以小民的意志为转移的。“德”是上天选择人间代言人的标准,而“德”的核心在于保护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天人观具有儒道互补特征。一方面承继道家及荀学之天道自然观,认为天道无知,不干预人事,人事兴替应从自身寻找原因,并据此对天道报应说提出质疑,对神仙迷信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受儒家天命观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影响,认为秦汉兴亡是天命所致,天人可以相符。天道自然说和天命论的同时存在使他的思想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在获得至高无上权力的过程中,也开始了对权力的过度崇拜和迷信。在他看来,权力可以取代道义、蔑视历史、代替法律、超越规律。秦始皇权力万能思想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法家路线在秦国的实施、个人的成长经历、战争的环境与统一的成功,都强化了秦始皇权力万能的观念和意识。被秦始皇认定为万能的权力,给秦王朝带来的却是短命而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正>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被后人视为宝物,尤其铜鼎更是珍贵。后代的帝王倘若得到一只周鼎,就会以为是上天降下的吉兆。汉武帝时,有一次在汾阴发现了一只周鼎,武帝高兴坏了,先把它放在太庙,感觉不妥,随后又藏在甘泉宫。大臣们知道汉武帝特别迷信,为了讨他喜欢,都纷纷上表祝贺,极尽献媚之能事。唯有光禄大夫吾丘寿王与众不同,说:"这并非周鼎!"汉武帝一听十分生气,就差人将他召来问道:"我得到一只周鼎,此乃我朝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天命观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原始宗教的天,来源于殷化带有迷信色彩的天命观,但孔子从主体性角度进行了改造,强调畏天命,更强调知天命。二是作为道德源泉和依据的天,与周初统治解释正权来源的民意论的天命观有关,但孔子对之作了由政治而伦理的转换,孔子而后,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从不同方向对天命思想作了发展,孟子的天是充满道德道德理性的道德情感的天,他把仁义礼智道德观念看成是天的属性,同时又看成是人的自然属性,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命并不是某种种神秘的形式,而是内在于自然中的必然趋势,人一旦掌握了它,便可以用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董仲舒对孔子天命观从神学目的论的角度作了发展,在孔,孟,荀的基础上,系统的对儒家伦理政治学说进行了本体论的建构,从封建的道德关系中抽象出天,将自然的天神秘化和伦理化,主观地构架起由天到人的桥梁,赋予封建伦理纲常以神圣性和至上性,使儒家理想具备的制度安排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帝王神化,由来已久。秦—隋时期帝王神化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龙子,太阳之子,乘龙上天,而且由龙子到太阳之子和乘龙上天,最后又回归到龙子,似乎形成一个循环。其中,南朝情况比较复杂,三种模式交叉出现。  相似文献   

8.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何谓天命?迷信的人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我想,孔子此论大概是说自己能够把握人生规律,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世界。当《辅导员》杂志为50周年刊庆约我写稿时,我想起了两千多年前的圣人之论。在21世纪的今天,怎样做一名少先队辅导员?对于我这个从事过32年少先队工作的老辅导员来  相似文献   

9.
根据金石文字和传世文献的记载,龙为天子标志出自秦始皇的创造,是对应秦朝为水德的阴阳术的诈言.刘邦故意将龙鼎新为天子神威标志,形成具象.司马迁等史家则将其历史化,于是龙成为天子的象征和神威一直延续到清代.现代人把中国人说成是龙的传人,完全是误读,误读的原因主要就像天安门表示北京和祖国一样,是元代开始的龙蟒分合的帝王政治扩展和当代流行歌曲的误导,也是文化转型的世俗化成果,因此我们应该抛弃这一封建政治的符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帝王均立后,秦始皇却未曾立皇后,致使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皇后墓。对于这一千古之谜,有关专家认为,立后关系到秦王朝的政权建设,但根本原因在于秦始皇的个人性格及家庭环境之影响。秦兵马俑博物馆张敏说,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中间有9年的太平天子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3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9年都未立后。22岁到39岁的17年是其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国事繁忙,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从39岁到50岁时,秦始皇多在巡游路上,但是立后以“母仪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秦朝虽短,但秦始皇有充足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从日历上撕下了2032年10月28日这一页,我的心情异常激动.因为今天,作为国际上大名鼎鼎的记者,我要被世界日报社派往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去采访秦始皇.经过了一番猛烈的颠簸,我们的时光飞车终于停在了秦始皇皇宫大殿的上空.接着,我被驾驶员用一束光柱送到了秦始皇的面前.此时正好赶上群臣上朝议政的时候,秦始皇和大臣们被我这个不速之客给惊呆了.然而,秦始皇毕竟是帝王,很快镇定下来,厉声叱道:"大胆刁民,竟敢乱闯皇宫!"可我也非等闲之辈,我当然不能说自己是21世纪派来的记者,我故作威严地说:"我是玉帝派来的一个仙女,这次是奉命巡察凡间的."看着我穿的奇装异服,还有我刚才的突然出现,一贯相信神仙之说的秦始皇自然相信了我的话.秦始皇屏退了朝中的所有大臣和侍从,这才有了下面的一段采访实录.  相似文献   

12.
Not To Do List     
容我小小地迷信一下.如果有前世,我多半是个excel. 从小学开始迷上做计划,常常精确到如厕的时间应该控制在几分几秒.不过有时又反思,大多数时间,我对自己其实是放任自流的.也许我只是享受做计划的愉悦感. 每到年底,看着年初制定的to do list,到底还是输给了自己.果然呢!我唯一的对手只有自己,好孤独啊好孤独.  相似文献   

13.
梅桑榆 《语文新圃》2009,(12):39-39
禁毁图书.是中国帝王控制人民思想言论,进行文化专制的绝招之一。说到查缴禁毁图书,秦始皇赢政堪称开山老祖。赢政虽然下达过焚书令,在全国范围查禁焚毁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所有书籍.但那只是一过性的,至于他老人家是否亲自出马,不断煽风点火,把焚书当作一场持之以恒的运动来搞,史书并无记载。  相似文献   

14.
从《我的帝王生涯》看苏童的自我耽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的帝王生活》大量铺陈的灾难、死亡、罪恶入手,寻找其话语指向覆盖下的基始原因和精神内核———作家的自我耽溺,即通过对现实的抗拒,隔离出单独的言说空间,把对自身的消解和对历史的虚构赋予笔下人物,欣赏把玩他们的挣扎和呼号、沉沦和救赎。其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长久以来对理想生命模式的追寻和构建。然而从这种自我耽溺的原因和为此付出的精神代价来看,它仍然是一种没有结果、没有认同的追寻,一种因目标的失却而显得无比伤感的逃离。  相似文献   

15.
一、王充认识论产生的时代特点王充是我国东汉时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王充生活的时代,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及其恶性发展的谶纬迷信,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神学目的论“把宇宙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地创造的,它用“天人感应”论和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论,来论证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即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秩序。“谶”是诡称天命、神意的宗教预言,“纬”是对“经”而言,是假托神意、用宗教迷信观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把儒学神圣化。各经有纬,称为“纬书”。“谶纬”实际上是按照统治者的需要编造出来的,是  相似文献   

16.
南京的哲学     
正入秋后,我到南京待了数日,只是闲待,别无他事。南京入秋比北京略晚一些,但差不多9月底早晚也有了凉意。当地的朋友说,前几天还热得很呢,转眼就见凉,挨着长江是原因吗?挨着秦淮河呢。据说是当年秦始皇觉得南京的那条河有帝王之气,怕它长了傲气,特地将淮河引流至此,故名秦淮河。我1996年就到过秦淮河,特地夜里去的,灯影还算复古,水波也算荡漾,河边上还有一些悠闲  相似文献   

17.
皇帝的称号     
“帝王”在我国起源颇早,而“皇帝”的出现,则自秦始皇始。当阶级分化、国家建立、帝王出现之初,帝王与一般人的区别还不太悬殊,因而没有专门的尊号懿称的讲究。夏代称“王”、称“后”(不是后来的  相似文献   

18.
民歌和作家的作品中把毛泽东比作太阳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本文拟对此加以探究.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现象的成因,认为它源于古代以“日”喻帝王,并进一步指出:其深层的原因是“太阳崇拜”和“帝王崇拜”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云霓 《初中生》2007,(12):11-11
以哪个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秦朝以前各不相同。夏是一月,商是十二月,周是十一月。每改一次月份的次序,就把改正后的一月称为“正月”。另外,帝王一般在一月接受百官朝拜,为表示庄重,便将一月改为“正月”。到了秦始皇时,因其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  相似文献   

20.
    
万千生灵中最爱干净的莫过于鸟了.我有生以来,不曾见过一只肮脏的鸟儿. 鸟在生病、受伤的时候,仍然不忘清理自己的羽毛.疼痛可以忍受,但它们不能忍受肮脏.鸟是见过大世面的生灵.想一想吧,世上的人谁能上天呢?人总想上天,终未如愿,就把死了说成上天了.皇帝也只能在地上称王,统治一群不会飞翔只能在地上匍匐的可怜的臣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