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名作《过于喧嚣的孤独》以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方式,讲述了废纸回收站的打包工汉嘉眼中自己平凡而奇特的一生,多次运用倒叙和预叙、时距调整、重复叙事等技巧,恰切巧妙地揭示了汉嘉凄惨自杀背后的深层原因,平淡之中给读者巨大冲击力。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主导,采用文本细读方法,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两方面深入解读和分析这部小说,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揭示该部小说独特的叙事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莹 《文教资料》2012,(32):73-7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乏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作家,徐訏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圣经》的影响下,徐訏小说的语言表达多了温婉与清丽、沉郁与感伤,呈现出"在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叙事结构,基督教教义也使其小说蕴含着博爱与忏悔的内在精神。本文试从徐訏与基督教的渊源、《圣经》文本对徐訏小说的影响、基督教精神对徐訏小说内在精神的影响三个角度对徐訏小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他的《在酒楼上》是一部充满诗意却又隐含着深意的小说。鲁迅通过小说中"酒气"与"花香"两种气味,表达出两个意蕴:"死亡"与"反抗"。这种表达,并不是一味充斥着沉重与压抑,而是时时充满诗意,体现鲁迅小说的从容美,可称得上是"最具鲁迅气氛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的是写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满原始习俗的乡间人生,二是现代文明下的都市人生;他把人类病态精神看作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在他的都市题材小说中,他通过城乡对立视角中的人生体验来审视"乡下人"眼光中的现代都市人生。明显地流露出作为"乡下人"的自我主体所特有的对都市人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强烈否定意识。展示形形色色的所谓城市精英的丑陋人性,他怀着对理想人性的执着追求痛斥这种人性的沉沦,并试图在现实与理想对比中揭示这种现象所产生的根源,体现了人类不可泯灭的对精神世界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三剑客"中,李冯最年轻,其创作充满激情与活力,一招一式看似温文尔雅,却极具撼动力。与东西、鬼子一样,李冯也是风格独异而成就斐然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彰显出极为现代的叙事美学观念,又能表达出具有本土意识的独立思考。本文主要从小说观念、叙事策略和精神特征等方面解读李冯的作品,试图揭示他的叙事对当代中国小说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新时期的小说以其背离主流政治的主题和题材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并使其与其他的新时期小说家们异趣。作为"散文化小说"叙述的个案,他重接现代抒情小说传统,同时保持他的小说中对风俗画描写的独立意义。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结构方式、语言表达、短篇行文为他在新时期文坛上寻觅到了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以一部死后可以它当枕头的长篇《白鹿原》奠定了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如果说他的小说创作的历程,是从逐渐摆脱外在精神控制力量的影响达到与现实保持一种"审美距离"的境界的话,那么他的散文的创作也经历了一个从外在"生活体验"到内在"生命体验"艺术视界。  相似文献   

8.
童年意绪是一种主要起源于苏童的童年体验,又被苏童投射于小说创作,并在小说中逐步稳定和发散开来的精神介质。他的创作从未停止关于童年的"修辞想象",是基于童年的"超验想象",将自己的童年体验移植到小说中,使小说形成氛围浓厚的童年意绪。而这一切,均是基于苏童的童年经历与童年意绪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奇特的作家,许地山的小说表现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悖论色彩。在思想文化倾向方面,许地山因其个人的宗教因缘而形成了杂糅的宗教哲学观,佛、耶、道精神的冲突,使其小说显示出了强大的张力与悖论的意味。受此影响,"出世"与"入世"成为了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命题,这在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身上,既表现为"生本不乐"与积极进取两种矛盾的人生态度,又表现为同时具有的"圣女"和"贞女"的悖论品格。总的说来,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有着宗教的世俗化和世俗的宗教化双重意味。探析其小说创作的悖论色彩,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现代小说丰富性的体认。  相似文献   

10.
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被誉为"小说之神"。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被称为志贺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调和型私小说"。这部小说将志贺直哉的精神生活由矛盾转向调和的过程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日瓦戈医生》中的反暴力叙事主要表现在反战争暴力、反政治暴力、反话语暴力三个层面,体现出作家对反暴力思想的现代性观照。小说中的这一叙事还被作家转换为对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生命尊严、精神自由、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合法性阐释与确证上。此外,小说中浓烈的宗教情怀也强化了反暴力叙事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萨娜一直坚持一种真实而具体的深入民族现代化精神危机的“边缘化”写作.她的小说介于传统与现实之间,既承传了古典美学中和谐的健康人性与诗意的生命智慧,又有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反思与理性批判,还反映出诗性失衡的现代焦虑情绪与尴尬生存处境.她的作品重视道德的自我完善与生命的内在超越,包蕴丰富的社会、历史、民俗、宗教、生态等文化人类学内涵与诗性价值,寄寓着对人类社会与命运的终极关怀与追问。  相似文献   

13.
精神反叛与灵魂拯救--王小波创作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作家王小波及其作品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旨在揭示当前我们这个社会的虚无的文化虚荣心和面对现实的畸形承受能力。王小波作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家人格上的精神反叛以及由精神反叛的初衷引发的灵魂拯救,从而在精神反叛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二是从当前文坛文本肆无忌惮的性描写与传统士大夫文化对“性”躲躲闪闪的道貌崖然的尴尬对抗中,揭示其“性学”的真实内涵,指明灵魂拯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一把尘土》展示出一战后英国社会的危机和混乱。小说中,现代工业文明摧毁了田园生活和传统文化,人们没有信仰、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在这样一个疯狂、荒诞的世界里,主人公托尼开始了寻找理想的生态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以此作者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控诉。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是一位思考型作家。在纸与笔的世界里,他从个体出发构建了人本困境下的精神家园,历经精神炼狱,从容地完成了形而上的艰难求索,从而以理性与智慧发掘出“过程即目的”的哲学蕴涵,探寻到突破生存困境的精神之路。作为启蒙者,史铁生的生命沉潜内蕴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对爱与心愿的积极弘扬。  相似文献   

16.
曹静婕 《海外英语》2014,(15):163-164
Herzog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novels written by the Jewish Nobel Prize winner Saul Bellow. Herzog, the protagonist of the novel, has experienced a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collapse, triggered by the breakup of his second marriage and his contemplation of the wasteland of modern life. In the novel, he has divorced twice respectively because he is bored and b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ex-wives are in sharp contrast. Deep analysis of the two women and their marital relationships with Erich Fromm’s theory can facilit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the writer as well as the modern world.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女作家艾丽斯·默多克在其小说《钟》里建构了多重镜像,女主人公多拉辗转于由自我之镜、他人之镜、空间之镜等构成的“镜城”之中,经历了自我迷失到自我重建的艰难历程.依据拉康的精神分析逻辑,多拉镜像式生存的本质只是一种“非我”的他者生存.默多克构建了以“关注”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为陷于拉康悲剧论断中的人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阅读记忆”不能直接成为作家创作的精神资源,否则无论有意或无意都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就目前阅读视野看,把“阅读记忆”直接转化为作家创作的精神资源(仅以经典文本研究为视角)的情形大致有三种:一是对局部细节的“记忆”模仿,二是对故事整体的“记忆”模仿,三是对复合文体的“记忆”模仿。作家只能把“阋读记忆”作为间接因素化为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加工处理,使其成为自己生活经验的有机部分,并以自己生命体验而再度出发,才能真正创作出令人信服的经典。  相似文献   

19.
甘肃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猎原》是新世纪初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生态文学文本。在这部作品里,雪漠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当代中国西部农民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下卑微而又坚韧活着的生存境况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显示出的精神文化生态,全面展现了西部农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且深入反思和探究了西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态和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生态之间的隐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