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欢 《现代教学》2009,(4):41-41
速写是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感受美,用自己的手去描绘事物表现美、创造美。在写生与想象画结合的过程中,自然激发起儿童的绘画激情与想象。直觉思维、理性思维、创造思维在此寻找其结合与平衡点,画面也由此呈现来自对生活的描述及超越生活的个性化表现。  相似文献   

2.
听了许多基层学校的语文教研课,在评课交流中,许多教师最感困惑的是面对思维活跃、无所不及的学生的提问、质疑,该怎么去“解惑”,怎么样的“解惑”才算是有效的“解惑”教学。事实上,在我们日显开放的语文课堂里,教师一方面正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在学习文本中的思维而不断努力着,但另一方面,也日益为无法因势利导,有效“解惑”而踌躇着。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日前提出一个“课感”的概念,并把“质疑解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领悟“课感”的焦点。对照反思自己或别人的课堂,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我们面对善于发现疑虑,并大胆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装饰性静物色彩写生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体会写生物体,打破传统的写实观念,在画面自由的想象空间里进行美的学习和感受,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实践性、独立钻研性等积极创意思维,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发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4.
陈华波 《学语文》2008,(3):10-10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其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何使学生摒弃语文课堂上被动吸收的状态,从“授受式”转为“探究式”,自觉地发现美、感悟美、思考美,使阅读成为美的享受,本文拟以《我与地坛》为例,从以下角度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行尝试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吴婕 《天津教育》2002,(9):46-47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多层面的学习过程,包括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哪些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依此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全神贯注地去“发现”和“创造”,学会思索并采取行动。行动引发思维,而且这种思维方式绝对不同于“仅仅接受、聆听和记忆教师讲解的内容”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自己去领会、发现并运用所学的概念去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式。由于研讨中的思维方式没有更多的禁锢,使学生能产生更多的新的观点和看法,脑海里会时时带有“为什么会发…  相似文献   

6.
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能愉悦人的心情,更能使人在音乐的美妙旋律熏陶下去发现美、追求美。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适当、合理地利用音乐,能使语文课堂更生动,更具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的“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的教诲,启示我们要用好、用活语文课本,引领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里游目骋怀。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大语文天地中去探索,去收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活”的语文课堂,可以适度地拓展延伸,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深处。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去体味、感悟眼前的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发现-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的特点是强调从个别到一般,在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这种学习方法可提高智能,学会发现,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感悟、理解、把握、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归纳、类比、反思等活动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了解基本的数学思想,形成必要的数学技能。  相似文献   

10.
田灵芝 《新课程研究》2009,(11):57-57,78
语文课堂是充满美的课堂,它以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韵律吸引学生叩开美的大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文本,遵循学生思维认识发展规律,不忽视质疑的自然美、生成的灵动美、情感的共鸣美、朗读的个性美,让更多的美贯穿语文课堂,学生才会在长期的“语”和“文”的熏陶中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展示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美术学习主要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每个角落中都能发现美,创造美,在美的生活中去享受美、欣赏美,阳光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促进美术和生活的融合沟通。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始终要突出“真”、“实”、“乐”三个字。一、求真所谓真,首先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充满真情地叙写客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很好地解释过这一点:观察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思维源泉。为此应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走进电视,走进集贸市场……去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世界。这是一种发展智力、提高写作…  相似文献   

13.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渠道,这要求学生在提高美术素养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对美术的探索能力。同时还应该准确地把握艺术的本真,认识到美术与我们当今社会相辅相成相促进的关系,用心生活,细心观察,协调好“美”与“术”的关系,去发现“美”,辅以“术”,同时运用情感作画,达到提升美术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樊晨 《广西教育》2013,(9):28-28
要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孩子们去发现美,学会观察、发现、思考,教会他们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美,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呢?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但问题是由教师提出还是让学生去发现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著名特级教师张平南在上《跳水》一课时...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美的发现”是冀教版七册教材第一单元的“阅读链接”,是围绕本单元的文化主题“美的发现”而编排。开头以罗丹的名言引入,提示了本文的重点在于学习了本单元有关一些写美景的文章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表达美。这部分教材有2个“链接点”——“分享他人的发现”,“我眼睛里的美景”。“分享他人的发现”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查找资料去发现美。一方面提示了活动的方法——搜集图片或音乐、阅读有关写美景的书籍等。一方面提示了有关的表达美的方法——图文的形式或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概括等。“我眼睛里的美景”则提示学生到生活中、到自己的身边去发现美,表现美,并提示了发现美的方法一一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拍摄下美景等。  相似文献   

17.
[教学思路]   以学生自读体会和组织交流讨论为方法,营造创造性学习的氛围;以组织学生质疑、解疑和互相评价为途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创造性学习习惯,以“唤起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为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首先用亲切的话语和美妙的音乐激起学生追求美的愿望,接着通过看录像、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去感受文中春景的美、燕子的美,最后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春光美,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美、表现美.这样,学生既能获得书本知识,又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  相似文献   

18.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主动学习原则指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学习材料,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获取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四多”。一、多观察只要学生能观察的事物,尽量让学生去观察。观察是思维的窗户,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教师应尽量多设计一些具体事例,指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去发现,从而获取知识。例如,教“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让学生用空心圆锥体装满沙倒入空心圆柱体中,看几次能装满,结果大多数学生三次正好装满,于…  相似文献   

19.
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要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可见。新课标突破了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局限。更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下面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0.
数学学习自主化,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目标。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经过认真地实践与细致地调查,笔者对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总结出相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