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非裔美国黑人的黑人特征:简评《看不见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种族歧视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并未消失,为了生存和生活,非裔美国黑人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奴性顺从、戴假面具和倡导分离。白人社会的高压扭曲了非裔美国黑人的人格、促成了他们独特的黑人特征。黑人、白人同是美国人,把黑人长期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种族歧视行为是反美国文明的,由此所引起的黑人民族主义敲响了美国社会的警钟:如果种族关系不改善,种族问题会导致种族之间的暴力冲突,危及美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拉尔夫.艾里森所揭示的黑人危机对已进入21世纪的美国仍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是一部以欲望为主题的小说。从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现实入手,分析嘉莉妹妹无尽欲望背后的社会驱动力,指出,嘉莉的欲望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它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欲望。她的道德后果是美国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造成的。她所走的典型道路也是美国社会为她亲手铺就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顶尖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为了解决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和问题,从西方教育传统中汲取精华,从理念到内容再到具体措施所建立的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凝聚人们对美国自由民主社会的共识,建立人们对美国自由民主社会的信仰是这一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同时,它也有效提升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应当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措施,汲取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凝聚社会共识,帮助学生辨别并判断价值观,提高表达交流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4.
《教授的房子》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20世纪20年代的一部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位中年大学教授在美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感受的困惑和失落,主人公陷于理想的自我和社会责任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分析了主人公所面对的冲突以及他试图寻求解脱的方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反映了美国进入商业社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强烈冲击,批判了美国传统价值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社会的怀旧之情。  相似文献   

5.
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服务职能是美国高等学校所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这一职能经历了自殖民地时期以来的漫长发展过程 ,既是长期以来美国高等学校注重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 ,同时还是高等教育领域内部不同高等教育哲学观念长期斗争的产物。事实上 ,美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也在客观上要求美国高等学校以一种新的“合作”形式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6.
略论独立战争时期美国政治思想的特点李景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是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它随着社会矛盾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而发展。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具有与当时欧洲各国所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所以这一时期的美国政治思想就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审视美国学术职业所面临的挑战,将美国高校终身教授制度置于学术职业的背景之下,对美国社会和学术界关于终身教授制度的质疑和批评进行了梳理,评述了美国高校对终身教授制度的改革,并重点介绍了终身聘任后评审制度这一改革措施.说明美国高校终身教授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一些州政府和各高等院校对终身教授制度的改革是与美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困境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教父》维托自由王国之梦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小说《教父》是反映外来移民进入美国社会时所遭遇的种种命运捉弄的作品。通过叙事梗概、美国梦与作品以及老教父维托走上建立黑帮自由王国历程的分析,对外来移民追求美国梦要求进入主流社会的梦想破灭进行剖析,阐释了梦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反差与悖谬是造成命运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茶党运动是右翼民粹主义运动,其政治立场与共和党接近.茶党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周期性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社会恐慌,它暴露了美国政党制度的局限与缺陷.茶党作为一支组织松散但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已对2010年11月的美国中期选举造成了影响.2012年的美国大选是检验茶党运动未来走向的重要试金石.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陪审制度因其独特的设计在英美法系中运作是最好的,曾经为众多国家所青睐。它作为美国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政治制度,又是一种司法制度,同时还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现拟将从政治功能、司法功能和社会功能上对美国陪审制度进行分析,希望对欲了解和研究美国陪审制度的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两个"翻两番"比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二大报告和十六大报告都提出了用20年时间使我国的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前后两个20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大不一样,因此,两个“翻两番”目标的内涵和实现的条件都不一样,章对此作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董娟 《成才之路》2021,(15):18-19
“把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首先定性为社会人,他们需要在某一具体的社会行动范围内,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完成包括语言活动在内的各项任务”,是“面向行动教学法”的核心教学理念。文章根据这一理念,通过对多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探讨“面向行动教学法”在高校法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结合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通过对其早期喜剧《驯悍记》的结构和剧中女性人物性格的分析,揭示作家真实的创作意图,阐明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4.
撇开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撇开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一些论者把科技伦理定义为全体科技当事人服务于全体人类。这种科技伦理“全员”论只不过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等于运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把社会历史因素存入了“括号”之中,充其量只是谢林的“理智直观”或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的产物,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超现实、超历史、超阶级、超国家的科技伦理只是一种主观的虚妄;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的科技活动及其异化、资本主义国家价值取向的“单向度”性,决定了科技伦理“全员”论不但是“认识论的贵族主义”,而且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唯物主义的科技伦理观的科学性就在于:从科技活动的现实出发、从现存的社会历史形态出发,去说明和解释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及其伦理蕴含。惟其如此,我们的科技伦理学才能立足于“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不但帮助人们“解释世界”,而且指导人们“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通过分析社会关系,找到了研究人的本质的方法,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社会物质条件是决定性因素、社会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保证、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社会基础;与此相对应,在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知识经济的到来等因素都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新形势下,区域性党报在做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发挥好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外,还要突出农民报特色,服务好全省"三农"工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广大农牧民增收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价值"的合理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哲学理论超越了“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传统框架 ,坚持对社会本质的“实践论”掌握 ,认为“社会价值”遵循着自身固有的“超合逻辑” ,绝非单个个体价值的简单加和 ;就内在特质而言 ,社会价值决非既定的、本体论式的抽象观念预设 ,而是关系质的、生成性的 ;社会价值的内涵层次可划分为社会主体价值和社会客体价值两大类 ,是两类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观点阐述了语言或符号的互动,提出了“理想的言语情境”这一概念,他的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话语、交往扣文化规范。本文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逻辑起点,着力分析大众化的短信息文化扣其后现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杨雄 《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2):33-35
要提高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但由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职称评定、社会保障、薪酬等条件的限制,造成师资力量与公办相比有着较大差距。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需要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强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essay, Scott Ellison examines a line of critical thought in educational theory that has unapologetically sought transcendence in the face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Under the banner of critical pedagogy, Peter McLaren sees this current period of globalization as representing a worldwide historical crisis requiring a revolutionary struggle that, in turn, is dependent upon a revitalization of critical pedagogy as the necessary tool for overcoming global relations of domination. Armed with Marxist theory and politics, McLaren seeks to use classrooms as social locations for fostering class struggle and global revolution. However, seeking to transcend today's globalized social processes and structures presents unique challenges that McLaren fails to overcome. He is a victim of the utopic turn. In this essay, Ellison offers a sympathetic reading and critique of McLaren's most recent theoretical work; undertakes a modest and preliminary recovery of Marxian theory and method; and concludes by briefly exploring the applicability and utility of this recovery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this historical mo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