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读了何升根、刘宏鹏老师在《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0期发表的《“0”的突破》一文后,不禁为二位老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同时,笔者有一点不同意见,想与两位老师及各位同行、专家们探讨。  相似文献   

2.
任世江主编在2007年第8期《历史教学(中学版)》发表《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一文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学历史教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求真、求实”的大讨论。我同广大历史教学同行一样非常赞同任主编的观点,没有老师愿意将不真实的历史教给学生。同行们的立论大多是从历史教学中求真求实的操作层面人手,  相似文献   

3.
指导小学生作文,究竟是先确定中心、还是先选材,《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第5期和第9期分别发表李正存老师《先确写中心还是先选材》和张运群老师《还是应该“中心先行”》两篇文章,对此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鸣和探讨。张老师的文章(以下简称“张文”)是主张“主题(即中心)先行”的,事实上这种观点在教学中颇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任世江主编在《历史教学》(中学版)第8期发表了《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所举事例让中学教师实在困惑,因此有了第9期胡运珉老师的《求真、求实与我们的困惑》一文。中学老师的专业理解水平有限,不知选择哪家学说的观点,要想把这些观点定于“一”更是困难。面对中学老师的无奈,陈新祥老师在第10期发表了《换一种思路“求真、求实”解“困惑”或许更好》,  相似文献   

5.
“非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教学课例亮相于本刊今年第3期“课例研讨”栏目以后,倍受专家和同行的关注。拜读完刘士超、张友慈、郭家海、李海林等老师睿智中不乏尖锐的评点,我们折服之余,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想法:祈盼能有更多的同行能参与到这场“讨论”中来,让“‘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走近更多的读者,让更多的读者走进“‘非指示性’阅读教学”。同时,作为“非指示”课题的研究人员,我们非示性”:真实而不失鲜活吴根华常需要专家和同行的指点。四年前,我与同组的另外四位志趣相投的青年教师开始了“‘非指示性’阅读教学”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读到陈军老师《“七桥问题”的启示》一文(2006年《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深受启发。陈老师从欧拉用一笔画解决“七桥问题”,进而把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可谓学以致用。但笔者对陈老师文中的一些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想与陈老师商榷,同时也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7.
看了《人民教育》1998年第6期上于漪老师撰写的《“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一文,我也觉得对“标准化试题”有话要说。今趁《人民教育》对语文教育展开讨论的机会,将某些想法写出来,以就教于于漪老师,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们。从于老师的文章看,似...  相似文献   

8.
研读发表在《科学课》杂志2007年第12期上的马兆家老师撰写的《“磨课”记》一文,有几点思考与各位科学课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9.
胡蓉 《湖南教育》2006,(11):20-20
本刊2006年第9期的“教学思考”栏目里刊登了胡红波老师的《这样的“标准”合适吗?》一文,笔者很敬佩胡教师这种勤于钻研、不依循于常规且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教学精神,但笔者对其中有的观点不敢苟同,现将自己的认识说出来与胡老师共同探讨,恳切希望得到专家与同行们的赐教.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工作应慎提“以人为本”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正平 《班主任》2002,(8):25-27
拙文《学校德育工作应慎提“以人为本”》发表后(载《班主任》2001年第11期,《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3期作了论点摘编),听到了一些不同意见(见《班主任》2002年第4期钟瑛:《对“以人为本”的再认识》),十分高兴,因为这有助于笔者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也有助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统一。本文拟再谈几点想法就教于同行,并作为对钟瑛老师商榷意见的答复。  相似文献   

11.
几天前我应邀为优课竞赛做评委,老师上课的文章自选。巧合的是几位老师不约而同都选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但他们的读解我不敢苟同。在课堂上,竟有老师认同学生这样的理解:“从老王身上,我们学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回来查查资料,才知道大家对《老王》主题的讨论很热烈,《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2007年第1期,《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8期  相似文献   

12.
《中史参》2005年第7期上发表了孔旭老师的文章《真善美的抉择》。孔老师根据学生实际,运用“探究性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实施“国共合作抗日”内容的教学,并在实践反思中提出“真善美的抉择”以及相关的“美育”问题。拜读之后,笔者深受启发,联想到历史教学中的目标定位以及历史认识问题,就此发表一点感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3.
江苏杜文民老师发表在2002年第7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的《“三味书屋”的由来》,和河北赵海涛老师发表在2002年第9期《语文教学通讯》(A刊)上的《“三味书屋”的“三味”如何理解》两文,认为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三味”,  相似文献   

14.
近期,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在教材、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弊端,力图改变思想品德课“空洞说教”、“面目可憎”的现状。于是,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呼声日高。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许华南老师的文章《让学生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及《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李永才老师的文章《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单性生殖的归属,早在几年前就有老师撰文讨论过。笔者这次又在近几期的《中学生物教学》中看到老师们旧话重提,对单性生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并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2004年第12期王正彦老师在《单性生殖属于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一文中提出“应该明确把单性生殖归属于无性生殖”;江西高文志老师于2005年第6期发表的《也说单性生殖的归属》一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该文指出:把单性生殖归属于无性生殖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发表的储朝晖博士的《省思中国大学精神》一文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收录,该文同时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之前,《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发表的乔登云研究员的《赵都邯郸故城考古发现与研究》被《光明日报》2005年5月11日第1版摘编论点。  相似文献   

17.
自从“0”归为自然数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有些问题的确不好界定和划分。正如《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5期蓝玉文老师在《都是“0”惹的祸》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0是偶数吗?0是合数,还是质数?相邻的自然数是互质数吗?0/4是真分数吗?”笔者在教学中曾疑惑过,也和同事们讨论过,但就是没有提起笔像蓝老师这样正式“申请”过。因此,笔者读过蓝老师这篇文章后,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个人拙见,以期与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18.
《语文之友》(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1995年第19期发表了王学澥老师的文章《“佛狸祠”的“佛”字读音考》,王老师认为“佛狸祠”的“佛”字应念 fó;《读写月报》(综合版)1997年第11期发表了侯文君老师的文章《常见古音异读字辨正》,文中认为“佛”音 fú,不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11期发表了黄红成老师的文章———《小学生考试不要使用计算器》(以下简称《不》),虽然通篇以调查数据为依据,但是我们还是对“使用计算器进行考试有害而无益,学生考试时不要用计算器为好”这个结论,不敢苟同。“电子计算器的使用”这一内容,人民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4~5期合刊发表了王鸿娣老师《“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一文,认为洪秀全改“国”为“国”反映了他的皇权主义思想,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我觉得还不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