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要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采用游戏与韵律操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注重个性发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2.
高校武术,不仅是要向学生传授武术运动技术和技能,而且还向学生传授武术的修身、防身、修身养性的基本知识和传统化思想及化观念。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目前学生对武术课的认识不足,普遍存在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没有有效发挥。如何改革武术选项课,改变目前存在的问题,本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对学校体育而言,应借助武术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小学推行武术段位制段位教学,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特长优势。通过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锻炼意志品质、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学生从段位制段位考评中可以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具有勇往向上的激励作用。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不乐观。本文采用文...  相似文献   

5.
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身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武术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武术教学中融入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期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6.
章剑 《体育教学》2024,(3):68-71
<正>一、设计思路1.“学、练、赛、评”有机结合:本节课以游戏两人双足跳的合作练习导入,为后面的双人对练和创编展示的合作学习做准备;复习少年拳第二套,强化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从武术套路学习自然过渡到防身术的学习,指导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学习第二套少年拳中的技击动作在模拟实战情境下的应用,让学和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理解防身术对自我保护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树立自我保护、防身避险的意识,认识防身术作为正当防身自卫手段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实行选项学习无疑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一、开设体育选项课的现实意义1)符合学生客观实际,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塑造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3)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专长,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4)对于实施国家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二、选项教学的实施方案1.学校的基本情况学校目前有57个教学班(高一、二、…  相似文献   

8.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按水平5课程目标为教学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教学过程选择以跳绳为主的教材,以"生动、活泼、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为主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调节,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有序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体育兴趣,发展个性,增强自信心,发展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体育作为发展人的自然属性的一种身体活动,而武术意为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巧,两者具有的相似点为其转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当武术的军事价值日渐没落,武术在西方体育的强势入侵和自身生存的困境下,开始了自身的体育化转型,其间经历了平行发展期、借鉴融合期、加速融合期三个阶段.研究认为:武术的体育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武术的体育化转型为武术生存提供了契机;武术的体育化加速了武术的传播广度和力度;武术的体育化同时加速了传统武术的没落.中国武术的发展应反对自我中心主义、民族极端主义以及"去竞技化"的苗头,同时力促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即将在全国全面实施,为了方便体育教师备课借鉴,相互交流,本刊将常设"教案选登"栏目,专门刊登从水平一至水平六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方案及教案。本栏目所刊登的教案不是为了提供标准模式,而在于各抒已见,各显其能,相互学习与共同提高。欢迎大家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1.
2001年9月,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大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开始在全国实施,在部分实验区开始试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此外,《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课程标准》从思想高度突破了原来体育课程的传习式框架,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面向新世纪体育教育的一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理论、技术内容进行了设计论证,认为其技术教学内容可以围绕武术的四技:踢、打、摔、拿展开,同时安排一定的器械实用技法介绍;理论教学内容应该围绕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武术攻防课等内容进行讲述。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学设计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体育课要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要求,结合我校武术教学,选用自编武术教材  相似文献   

14.
<正>武术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七~九年级教科书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对水平四七~九年级教科书武术教材的介绍与教学实施建议,给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一些可借鉴和参考的内容。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已经走向世界的运动项目,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等多种功能,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安排武术教学的内容,是搭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武德教育的重要平台,对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用武术健身的同时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提高学生学练武术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  相似文献   

15.
快乐体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实施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江涛 《体育师友》2010,33(5):50-52
文章以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背景,探讨了快乐体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方法,分析了进行快乐体育要注意的问题,试图探索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路径,实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现行的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不但没有起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反而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它显然已经不能顺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因此改进现行体育课考核方法,建立新的评价方式势在必行。本人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自己多年的一线工作体验设计了一份学生体育与健康课成绩综合评价表(见附表)。对设计的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综合评价表的操作解析:(1)考勤情况,以每节课教师或体育委员的考勤为准,无故缺课每年累计达10课时评为不合格;(2)参加锻炼情况较积极以上为合格,经…  相似文献   

17.
开展中职院校武术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实现学生内外兼修的目的,是对学生终身意识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院校武术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意义;之后分别从强化体育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重视武术教学中生活实际的融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几个方面提出了中职院校武术教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中华民族化遗产之一,也是体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武术课的教法进行了诸多有益的研究,对于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促进武术运动的开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武术运动的复杂性,学生学起来并不轻松,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武术兴趣、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教学思路:本教学设计结合七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将运动实践的游戏比赛教学贯穿始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同时,通过游戏化的练习手段和方法来解决立定跳远学习中可能存在的起跳动作不协调、空中姿态不够舒展、落地不稳、前冲后坐,尤其是落地缓冲时没有收腹举腿等问题,从而达成"两快、一高、一收、一蹲"的八字口诀。  相似文献   

20.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并要求各个体育项目课程也要相应的进行变革,明确社会职能,凸显时代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终身体育的时代价值,之后阐述了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社会职能的定位,最后分别从基于终身体育理念转变武术教学思想,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促进高校武术教学社会职能更好地发挥几个方面提出了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社会职能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