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字记载看,“孝”始见于西周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但作为观念形态,却必定是在此之前的氏族社会即已产生并存在的。依照历史和逻辑的推论,孝的行为和观念,应是与家庭的出现和发育相伴生的。因为只有在家庭出现之后,才会产生稳定、清晰的父(母)子(女)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①依据这一经典理论去思考,我们认为,中国哲学也是通过对古代宗教的“扬弃”而产生的。关于“弃”这一面,哲学界历来论述繁多,对“扬”这一面却少有觉察,甚至根本否认。结果得出的结论大多是,中国哲学是作为古代宗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这显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就以先秦时代的两位哲学家孔子和老子来说,哲学界多认为孔子的道德主义和老子的自然主义是对古代宗教…  相似文献   

3.
阎合作 《寻根》2003,(6):25-28
谈孔子的义利观,得先说说孔子的行学。行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学说。荀子说:“行也者,行礼之谓也。”行学,就是礼仪学。先说什么是礼。千百年来,人们对礼的认识,只是很浅层次的。因而,中国虽号称礼仪之邦,道德水准却不敢使人恭维。很大原因是人们对礼认识有误。礼的出现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规范形成的。礼不是能随意制定出的,而是在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文明的传统里面。不管是朝代的更替,还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都不可能异想天开地另创一套礼。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时如此,封建制向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体制转换时…  相似文献   

4.
义利观是行为主体对客观世界和理想境界的评价性观点。具体而言,义利观总是基于人的客观需要,体现了人的理想,蕴含着一般的评价标准,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想定势,影响着经济思想的演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个体行为,不同社会形...  相似文献   

5.
对董仲舒的义利观,或以义利两有,或以言义不讲利来概括.结合他的哲学、人性论来认识,董仲舒的义利观实际上包括这两种观念.他的义利两有,是与哲学上的自然之天及人有贪仁之性的人性论相联系的;而言义不讲利则与哲学上的有意志的道德之天,及其只有仁义才是人的本质的人性论相联系.但他的两种义利观又是相互补充的,既看到了义利的对立一面,又认识到了义利的统一一面,是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总结,并有重大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6.
儒家义利观与中国民法文化俞荣根中国古代不曾有过成文的民法典,民法文化不发达、不成熟,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如何说明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则论者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大多数论著都提到了农业自然经济、适应这种自然经济的家庭──家族型宗法社会结构、高度中央集...  相似文献   

7.
正"天"作为董仲舒哲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历来受到学者关注。董氏的"天"包含自然之天、宗教之天和道德之天,既相互矛盾,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董仲舒在"天"的基础上又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深远,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对董氏的"天"论加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思想体系和理论特色,对于把握整个汉代思想与社会状况也有重要的裨益。一、引言经历了秦朝的灭亡,汉初政治混乱,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加之匈奴等外患,汉初的统  相似文献   

8.
傅功振  樊列武 《寻根》2008,(2):39-41
“中元节”作为我国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盂兰盆节”或“鬼节”,俗称“七月半”。其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其时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其发源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此时祭天;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此时祭水;而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传说这天地官下降,  相似文献   

9.
传统义利观的基本精神及其价值屈培恒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人们把目光转注于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审视和再评价,传统义利观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评价的重点是传统义利观的特征及其历史作用问题。不少学者把传统义利观的...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不论中外,只要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就无法撇开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就儒家而言,朱熹在《与延平李先生书》中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文集》卷二十四)。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以好学著名,他的"学"的思想对后世儒家的影响也非常大,《礼记·学记》《荀子·劝学》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当然由于《论语》体例所限,我们有必要对孔子论"学"思想进行梳理。前人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等都进行过相对详细的论述,我们仅对孔子"学"的选择思想进行论述。一、"学"内容的选择:君子之学在孔子"学"的思想中,对象选择非常重要。孔子认为"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道德“何以可能”是中外思想家思考很重要问题之一。孟子曾言“人与禽兽相异者几希”,这个“几希”就是人的道德行为。换一句话说,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可以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法制和道德构成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两根“支柱”,在一定意义上,“道德”更具有根本性。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巴恩斯为福楼拜立传时,以捕鱼比喻传记写作:“当拖网装满时,传记作家把它拉上来分类,该扔回大海的扔回大海,该储存的储存,或把鱼切块出售。但是,想想那些没有捕获的东西往往比捕获入网的要多”。  相似文献   

14.
"豆腐"在四川方言中一说为"灰妹儿xueim",各地发音大同而小异。清前期四川爆发了一场空前的"虎患","湖广填四川"来的移民深受其害,他们对老虎畏之、敬之、讳之,故称"虎"为"猫儿",此谓之"讳凶"。发展到后来,但凡跟"虎"同音的诸如"腐、府、斧"等字都跟着避讳,均形成了与"猫儿"相关的讳称方言。"灰妹儿"一词的语源正是来自于此。到了清晚期,虎患消除,人们慢慢地不再谈虎色变,因此"灰妹儿"之类词的民俗语源也日渐不为人知。许多方言词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从民俗、历史的角度研究方言就成了一条有趣而又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境内有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一处是"零关"摩崖石刻题记,另一处是塔拉摩崖石刻题记。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与"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有密切的联系。零关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茶马古道的支线,是汉、藏、彝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路线。  相似文献   

16.
在晋西吕梁地区的农村社区中,活跃着一批乡村精英,他们在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生礼仪,即当地传统的"事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并且在社区传统的公共事务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马克斯·韦伯对合法统治权威的分类,将吕梁地区农村社区中的精英相应地分为三类,通过描述其角色扮演的过程和作用,揭示了其在社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文化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在其《屠猫记》一书中曾经这样评价法国民间故事的文化特性:"法国敲出幽默和家居生活的声调";"法国的故事倾向于写实、朴拙、黄腔与喜感";"法国的故事尝起来有盐巴味,闻起来有泥土味。它们发生在一个洋溢人情世故的世界"可以说,阳光普照、遍地良田、环境怡人、地处西欧文明核心区域的法国,很难像丛林密布的德国或者白雪皑皑的北欧那样,产生充满超自然力、诗意和暴力的童话或神话。因此,法国文学艺术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一种轻松诙谐的视角来反映房前屋后、  相似文献   

18.
19.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开始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并非一个绝对客观的过程,人类既不能脱离自己生存的环境,视域难免受到种种遮蔽,人类又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构建的影像。  相似文献   

20.
作家张伟先生的《徐芾在日本》(载《寻根》1999年小卜。弟2朋),是一扁通过实地调查、历问而写成的佳作。文章行文流畅,叙事感人。但文中有关徐福名称的一段议论文字,却值得商榷。文章开头写道:“在中国,我总觉得从古到今,很少有谁能像这个人物一样值得玩味。他就是秦代的徐带。现在不少人将其呼为‘徐福’,啼’字变了,不知道根据是什么。徐茉是个大知识分子,那时的知识阶级,似乎不太愿沾‘福宝金贵’之类。”这段话只能使读者得出这样的认识:即现在不少人由于不懂古代人起名的真谛,而擅自将“徐茉”改为“徐福”。这种说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