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和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土地是它赖以生存的温床。封建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当风调雨顺,剥削减轻时,小农经济便显示出勃勃生机,迅速发展;而当天灾人祸并行,小农经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自然环境制约而产生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重要条件。在土地价值观、宗法制观念、沉重的封建剥削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小农经济具有个体分散式经营、封闭性强、自给自足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农业占了绝对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了古代中国最重要、最普遍、最主流的发展模式,土地、田园是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所以乡村的民情风俗、日常生活、农民的劳动生活也常被纳入诗歌中。而封建社会必定伴随着压迫与剥削,因此农村的剥削和压迫也常在诗歌中体现。除了关于乡村、农民题材,田园诗还会涉及士人生活。士大夫阶层,包括许多知识分子,他们或因政治上的失意,或在精神上的向往等,他们或依据自己的田园体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平均主义思想仍然是阻碍人们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的主要思想阻碍之一.可以说,平均主义不克服,改革是设有希望的.这里,就对平均主义的有关认识问题,试谈粗浅认识.一、平均主义是小生产者的狭隘思想平均主义思想是小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的产物.在封建制度下,广大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受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从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出发,企图摆脱这种封建的经济制度,用他们理想中的小型的、分散的个体经济的标准来改造世界,幻想在平均分配土地和财产的基础上把整个社会经济改造成为划一的平均的手工业和小农经济,进而要  相似文献   

5.
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个体小农经不起天灾人祸,特别经不起封建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经常破产。破产农民为求生存,被迫到处流浪。我国史籍称这些流浪农民为流民。流民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所以,流民问题往往成为封建社会兴衰的指示器。本文从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流民问题的某些差异来探讨流民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剥削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什么是剥削政治经济学的剥削,是指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占有别人剩余劳动的现象。在这里有几层涵义需要界定清楚:其一,无偿占有是剥削的实质或要害之所在。有偿占有是交换,交换本身不算剥削。反过来看,剥削的实质也不是交换,尽管商品经济中的剥削离不开交换。其二,占有的对象是剩余劳动,虽然劳动者的必要劳动的一部分也常常被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无偿占有,但那是一般或正常的剥削的例外情况。其三,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是无偿占有别人剩余劳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根本无法无偿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这一前提和基…  相似文献   

7.
流民问题与中西封建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个体小农经不起天灾人祸,特别经不起封建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经常破产.破产农民为求生存,被迫到处流浪.我国史籍称这些流浪农民为流民.流民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所以,流民问题往往成为封建社会兴衰的指示器.本文从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流民问题的某些差异来探讨流民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金田起义是在广西各族农民起义的高潮形势下爆发的。鸦片战后,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封建统治阶级进一步勾结起来,除了在政治上残酷地压迫和奴役人民之外,尤其严重的是在经济上疯狂地剥削、掠夺人民的膏血。在广西,广大农民(尤其是少数民族)本来已经被繁重的租税压得透不过气来,鸦片战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大量倾销,严重破坏了日益彫敝的小农经济,并瓦解了农村中的家庭手工业,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经济便再进一步和封建剥削制度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怎样消除收入分配中的"剥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按照传统理论,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有按劳分配才消灭了剥削存在的所有制根源,因此没有剥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于是按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资本进行“按资分配”,得到的只能是剥削收入。因此我国分配制度改革遇到的最大观念障碍,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会不会产生“剥削”?文章对剥削的定义、剥削对象的质和量进行了论述,并且分析了剥削产生的根源除了私有制以外,还有对生产资料使用和支配权的垄断等因素。同时还分析了劳动创造价值应该是指过去的物化劳动和现在的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因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应该根据其自身的价值、供求关系和贡献度来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这样才能既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又充分体现分配中的公平,消除剥削产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剥削的涵义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上的,剥削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有着本质的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剥削,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是一个消灭剥削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剥削观。区分剥削与非剥削行为。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处祖国腹地的河南,地权在集中下又呈不同的态势:地主占有的土地较此前有所降减,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日趋增多,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地主靠出租土地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实物地租占有极大份额;农业商品化生产虽有发展,但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显得十分微弱。农村经济呈现日趋衰退的态势。这些情况表明,只有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农民才能真正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2.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剥削阶级就以劳动妇女作为他们进行最残酷、最野蛮的压迫和剥削的对象。私有制和阶级压迫,是劳动妇女受压迫被奴役的社会阶级根源。因此,在人类历史上,不论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妇女始终是处于最受压迫、最受剥削的悲惨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 ,经济史是一个颇具难度的领域 ,对小农经济的研究 ,则是这个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 ,小农经济是其主体经济形态。近代中国虽已出现工业化的趋势 ,但从本质上说仍是农业社会 ,小农经济的主体社会经济形态地位未变。尽管如此 ,但相对于传统小农经济而言 ,学术界对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研究要薄弱得多。在近代经济史研究中 ,我们往往关注那些与西方影响联系较为密切的工业、外贸等领域 ,对小农经济中发生的诸多变动往往知之不详 ,给人留下小农经济在近代变化不大的模糊印象。有关近代小农经济的资料也十…  相似文献   

14.
自然经济就是小农经济吗?否!小农经济一定是自然经济,但自然经济不一定是小农经济。因为,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后者包含了前者。为什么呢?小农经济,强调的是个体农民在固定的土地上自我生产、自我消费的经济形式。主要特点是:①在中国,它是生产力发展到铁农具普及、自耕农大量出现程度的产物。换言之,自耕农的出现,是小农经济产生的前提;②以小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自给自足,很少交换;⑤是封建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⑥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和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农经济在21世纪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几个主要小农经济学派的反思,以新的观点阐释了小农经济的一般性质和特点,认为小农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小农系统能否较好地依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小农经济营运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推翻清王朝统治最后一战的辛亥革命,其导火线自四川烧起,绝非偶然。保路运动在四川爆发,除有其直接的、具体的动因外,还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矛盾进发,势所必然。 马克思指出:在中国鸦片战争及外国商  相似文献   

17.
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对什么是剥削,马克思未提出明确定义.分析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艾伦.布坎南重构了剥削理论,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上创建了跨历史剥削概念和一般剥削概念.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剥削与异化的关系及对三个质疑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意见进行了批驳.在马克思文本中,剥削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跨历史剥削概念与一般剥削概念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分.因此,艾伦.布坎南把马克思剥削理论解释为抽象概念是有失偏颇的.比较两种剥削理论,对于科学、全面地认识马克思剥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产生与存在的技术基础和经济关系基础,批判了新自由主义和唯生产力论割裂这两个基础的辩证联系的错误做法;小农经济是集体制农业衰败的产物,它只能导致中国经济的古代化,而不能导致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对小农经济的改造必须从技术基础和组织基础两个方面进行,合作制是可行的选择,改造小农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剥削理论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剥削理论成为西方左翼乃至自由主义主流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当代西方剥削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评析,结论是:当代西方剥削理论研究的总体走向是从经济学意义上的剥削转向哲学意义上的剥削,从生产领域的剥削概念转向交换领域的剥削概念,这种走向正好与马克思剥削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路径相反。  相似文献   

20.
四川知识分子的留法经历,使他们认清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仇视,为他们最终抛弃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幻想、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感性的、理性的、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