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是与苏联进行谈判。肯尼迪总统在这一政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保证这一政策得到切实执行。肯尼迪政府对柏林危机的政策,受到肯尼迪总统个人对冷战、欧洲局势、德国问题和柏林问题的独特认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1961年8月,柏林墙危机发生之后,英国判断苏联行为的直接目的就是解决东德难民西逃问题,并不是要加速解决柏林问题。据此,英国认为盟国应当避免危机升级,并与苏联进行谈判,达成一项有关解决柏林问题的协定,实现柏林的安全和稳定。为达到上述目的,英国在反对盟国采取过激性应对措施的同时,积极劝说法国和西德参与对苏谈判,并与美国达成一致,成功推动了美苏之间试探性会谈的进行,最终缓解了危机。英国在危机中执行的外交政策,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前期英国缓和政策的继续,这一政策不仅对柏林墙危机的缓和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缓和,乃至20世纪6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后,英国从现实利益出发,把柏林问题的解决看作是利益博弈的过程,主张用和谈乃至妥协的方式加以解决。在应对未来的苏联向东德移交柏林通道管理权问题上,英国认为,应该先与东德进行积极交涉,如果受阻再实施"空运",或是以承认东德政府的方式来换取危机的和平解决,坚决反对美国军方"有限使用武力"的方案。这种主张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危机的立场,为后来英国危机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英国成为盟国内部意见分歧的主要力量,对盟国政策和盟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6.
1956年发生在中东地区的苏伊士运河危机震动了全世界,当时的主要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危机。其中美国与这场危机的关系特别耐人寻味。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美国应对危机的发生与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爆发负主要的责任,而美国反对英法以武力解决危机的原因,是出于其与苏联争夺全球霸主地位的战略考虑。这一危机对中东后来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1948年柏林危机,是战后苏美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第一次全面对抗。我国史学界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接受了苏联史学家的观点,即把危机的起因归咎于美国和西方国家。今天,当“冷战”终于结束以后,再回首昔日硝烟弥漫的“冷战”战场,以曾经存在的国际政治两重格局为背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西方盟国对德国重新统一的立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的统一政策及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面临严峻的考验。经历了第二次柏林危机,联邦德国认识到: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彻底对立是德国重新统一最大的障碍,在统一问题上完全依赖西方盟国的政策不可能实现德国的重新统一,应该采取新的政策。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冲击下,联邦德国的统一政策和基本外交原则发生了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美国应对1948年柏林封锁的政策讨论和决策过程。面对苏联封锁,以克莱为首的柏林美国当局和以杜鲁门为首的华盛顿政府分别进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最后杜鲁门总统做出留在柏林,进行空运的决定。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柏林危机之前,美国支持联邦德国在统一问题上的立场。随着危机的爆发,美英法三国在西柏林的权利受到严重威胁,这客观上要求美国在坚持对德国统一的承诺和维护西柏林利益之间作出选择。为维护西方在西柏林的利益,美国调整了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第二次柏林危机促成了美国对德国统一立场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苏联挑起第二次柏林危机后,西方盟国对之做出了不同反应.西德主张对苏强硬,法国有限支持西德但反对武力对抗,英国始终主张谈判解决危机,美国表面强硬实际却通过谈判以避免危机升级.危机期间西方盟国表面上一致对苏,事实上却龃龉与调适并存,其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虚幻的一致与真实的龃龉并存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是亚洲冷战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次危机中.苏联决策是相当谨慎和克制的。它的危机决策是:既努力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又必须顾及中苏同盟的存在,给予中国以政治支持。这样一种两难境地不仅反映了核时代美苏对抗的实质.同时也凸显出赫鲁晓夫当政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内在紧张。就结局而言,一方面.此次危机强化了赫鲁晓夫对一苏联难以真正驾驭中国的认知,昔日的中苏兄弟关系已经蜕变为蕴藏着危机的“脆弱的同盟”: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更加坚信苏美合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3.
情报失误与苏联在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失败有密切关系。苏联情报机构为迎合斯大林的意图,有意修改隐瞒情报,并低估西方的实力和驻守柏林的决心,极大地误导了苏联对柏林决策,致使苏联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4.
1948年初,英国政府认为德国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苏联为了警告西方国家分裂德国的行为,开始对西柏林采取封锁措施。为了保留西方国家在西柏林的地位,英国对苏联采取了强硬态度。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封锁西柏林,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英国联合美国采取向柏林空运物资,以及让美国战略轰炸机进驻英国本土等措施与苏联对抗。同时,英国极力避免同苏联发生武装冲突,力图以"冷战"的方式与苏联对抗。  相似文献   

15.
从阿富汗独立到阿富汗战争爆发(1919-1979年)60年的时间里,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对阿富汗积极推行了施加影响和渗透的政策,并获得显著的成效;同时,美国作为唯一可以平衡苏联的力量,却忽略了阿富汗的战略重要性,采取了相对消极的政策,在有条件挫败苏联计划的情况下,失去了争取阿富汗、遏制苏联的机会。本文论述了这一时期苏联和美国在阿富汗实施不同政策的内容及其原因和影响,从大国外交的角度分析1979年阿富汗危机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这两个大国也开始走上对立的道路,这种对立并不仅仅是他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而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是他们争霸世界矛盾斗争尖锐化的结果。战后,美国为了达到称霸全球的目的,确保其在欧洲的利益,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并决心把西部德国占领区建立为一个国家,首先破坏了波茨坦宣言关于维护一个统一的德国的决定,导致了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出现。美国为了推行全球霸权战略,1948年6月1日,英美在伦敦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此在6月底开始了德国西部货币改革。对此,苏联认为西方违背了四国占领柏林的协定;德国西部占领区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经在拙文《苏联与1948年柏林危机》一文中,论述了苏联挑起危机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形势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后果,并指出,1948年柏林危机“为斯大林的后任、生性鲁莽的赫鲁晓夫留下了一个极其棘手的难题。”果不其然,贯于冲动、富于冒险的赫鲁晓夫,在其执政初期发动了一阵缓和攻势后,终于按捺不住,于1958—1961年再次主动寻衅,多次以最后通牒  相似文献   

18.
1945年2月4—11日,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三个人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会晤,举行二战期间的第二次盟国会议”: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苏联领袖约瑟夫·斯大林。随同参加会议的还有他们各自的外交和军事代表。雅尔塔会议的目标是,确定盟国在二战最后阶段的进一步军事及政治行动,并解决联合国成立前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图①好战的鹦鹉库克雷尼克塞(苏联)1958年图②在西柏林的毒蛇库克雷尼克塞(苏联)1958年图③局部发炎。需要外科治疗叶菲莫夫(苏联)1958年 图④西柏林已变成北大西洋联盟的侵略基地凡道劳夫斯基(苏联)i958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时事政治漫画选编(十五) 第二次柏林危机@黄金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100006)~~  相似文献   

20.
1941年延安处境艰难,但党报《解放日报》对美国极为关注。对该现象的解读可以发掘这一阶段对中共与美国关系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事关美国的消息社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共对美政策变化及策略的形成与运用,苏联影响、领袖的政治远见和解放区被边缘化的焦虑是关注美国动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