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中国诗词中的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我国古诗词意境有其鲜明的本质和特征。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是:意境是意象的空间,意象是意境的载体。营造意境的方式为:融情人景,借景衬情和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歌的鉴赏评价是近年高考考查热点,考生往往因为缺少必要的诗歌鉴赏知识而茫然不知所措。笔者根据多年的诗歌教学经验,认为考生应具备以下诗歌鉴赏知识,方可事半功倍。一、意象、意境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诗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这种能诱发读者想像和思考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情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李白没有直说“我想家了”,而是借着月这个客观之象来表达他思乡的主观…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  相似文献   

4.
谢玲玲 《考试周刊》2013,(86):21-21
古诗歌的意境渗透着作者的情思,诱发出读者的想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中,领略诗歌魅力需要深入体味古诗的意境。把握诗歌内容,识别跳跃意象,感受形象内蕴,填补艺术空白,是把握诗歌意境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5.
【知识储备】《秋天》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接触到的第三首新诗。和前两首相比,这一首,更加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渲染。1.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即为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这首诗中没有社会性意象,选取的多是静态的自然与生活意象:露珠、幽谷、稻香、冷雾、芦篷、笛声等,又配以动态的伐木、挥镰、撒网等,营造了一个典型的秋的意境。2.诗贵有“意境”之美。意境,是文艺…  相似文献   

6.
狄永伟 《考试周刊》2009,(15):38-39
对于诗歌的教学,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本文针对现行诗歌教学中偏重语言的记忆与分析这一现象,提出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把体味意象作为论述的切入口,来探讨分析诗歌的教学方法。意象具有可感性,读者可以从诗歌中描摹的直接形象来品味诗歌的意境。意象具有想象性,读者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情感。意象具有情感性,读者可以借助被情感化了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意象的可感性、想象性、情感性去品味诗歌,是开启诗歌教学之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王颖 《考试周刊》2012,(52):24-25
"阑干"这一意象在宋词中随处可见,词人们通过"阑干"这一意象,构造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意境,引起了读者的欣赏、品味与思考。本文探究了宋词中的"阑干"意象。  相似文献   

8.
彭小萍 《考试周刊》2007,(34):111-112
霍建起的影片情境优美感伤,物境清新明丽,情境与物境交融,颇有中国古典诗词风韵。他的一部电影就是一首诗,将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情境与意象具体可感,从而使影片的"情"与"景"浑然一体,在优雅伤感的意境中,传达了导演对亲情、爱情,甚至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意象"一词是文艺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有着不同之处,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观念与意象表现方法,对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观念与意象艺术产生了鲜明的影响。本文从审美意象这一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诗歌进行一个整体观照,初探中西方诗歌中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意境     
考点分析所谓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离不开意象。  相似文献   

11.
阅读诗歌,最主要的是把握其意境和主题,体味其神韵和情思。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便是意象组合法。所谓意象,就是作者的主观之意与自然界的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形象。因此,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我们  相似文献   

12.
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有它自己的语言和艺术的表现行为。它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性。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的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诗歌的意境美可以分为很多类,在这里就简单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3.
张晓霞 《考试周刊》2011,(26):56-56
我们体会诗歌妙处的关键在于意境的领会。什么是意境呢?"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动态画面,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相似文献   

14.
贺胜兰 《现代语文》2009,(11):138-139
论文涉及了诗歌中的三个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重点阐述了意象的内涵及意象的特点: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的获取过程便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作者对意象选择、创造的偏好,使作品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意象群的流变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意象的普遍性和传承性使得某些意象在历代诗文中反复出现,延绵不绝,形成了不言自明的象征意义。这几个方面的概括可以较全面深刻地帮助读者认识意象在生成作品意境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品读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象领悟意境;感受意境体会思想感情。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正确运用象征手法,反复揣摩、体味诗人赋予意象的主观情感,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余萍 《学语文》2004,(1):27-28
2002年秋考全国卷中,古代诗歌鉴赏由以前的客观性选择题变为主观性试题,2003年春考、秋考继续沿用这种题型,本文拟就古典诗歌鉴赏,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作为新一届考生备考的参考。一、古代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鉴赏形象即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思想内容是作者在诗作中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而意象与思想情感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诗歌的意境。因此,要准确把握一首诗,要“披文以入情”、“披文以入境”,即要在疏通诗句的基础上,看看作者描写了什么意象,抒发什么情感,意象和情感又是怎样合为一体的。如马致远的《…  相似文献   

17.
一、梦与古典诗词曲赋的情思意境 现代心理科学证明,梦是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外在现实某种刺激而产生的精神现象。因此,梦意象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方式来展示人的情感流程,反映人的内心隐秘。所谓“梦中见隐衷”一语,就说出了这个众所认同的事实。中国古代词赋以抒情为主,梦意象可多方面地随意赋形,化情思为意象,将人的主观世界外现为神奇多彩的梦象,乃至表现为情思痴想的极致便是梦。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诗人以孤独意象入题,营造了不同的诗歌意境。而从审美范畴角度而言,"孤独"意象之美感一曰优美,一曰崇高。以《孤独的收割女》与《孤雁》为例,前者之孤独意象带给读者恬静、愉悦与和谐之感,即优美;后者带给读者灵魂的震颤与敬仰,即崇高。二诗意象之审美与意境迥异,却同样打动人心,唯在情真。二诗意象之意境均是诗人性格情趣的返照,亦是诗人当时当境之真切感受的映射。  相似文献   

19.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学习一首诗,不能离开对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志向、情感。意象是诗人表意时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意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完美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和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情思的载体。“意象”从词义上来看是由“意”和“象”组合而成。“意”即情感、情意,是主观的,抽象的,不可言说,难以形容的;“象”即物象、景象,是客观的,具象的,可触可感的:因此,“意象”就是寓“意”于“象”,是凝聚着诗人主观情感,用来寄托情思的艺术形象。它是诗人传达内在抽象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读’者体会诗人丰富而微妙的创作情感的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