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艺术大师罗丹有句名言:“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觉得,我们当新闻记者的也有这样的感触。生活并不是缺少新闻,而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不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民生新闻栏目大有上升趋势,有的栏目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栏目。反映社情民意的民生新闻栏目深受读者欢迎,民生新闻正在成为媒体的主导力量之一。如何做好报纸民生新闻是媒体眼下尤为关切的问题,有必要从媒体责任的高度把握方向,掌控原则。  相似文献   

3.
牛日成 《中国广播》2013,(11):72-74
近年来,一些地方广播电台面临着被冷落、新闻时段被挤压、广播新闻采访可有可无、广播新闻播出模式落后、舆论监督乏力等现实问题,其生存和发展陷入十分窘迫的境地。本文认为,坚持“新闻立台”的原则,打造强势新闻,扩大广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广播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徐立军 《视听界》2011,(6):116-116
最近正在阅读的一本书叫《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为本书所作序言中的几乎每一句话,移植到中国电视业几乎都可以成立。我不停地把主题词“经济”置换为“电视”、把“GDP”置换为“收视率”,用这样的方式读这本书的体验,让我痛感为什么没有人如此来解读和反思中国电视。  相似文献   

5.
每次上网看新闻,总会产生一种茫然不知所措之感,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奔走呐喊,每个人却又都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每个人都有强烈的不满,每个人又都不知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争论是每天新闻的主题,而社会就在这种争论中停滞,也在争论中被割裂。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让人群阶层化,阶层利益化,利益多  相似文献   

6.
7.
《军事记者》2006年第6期发表陈玉祥、章顺湖的文章《新闻发表与发现新闻》。文章说,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摇身一变而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世界上哪些客观事实能够得以传播,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文章认为,新闻发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贯穿于新闻产生的全过程,体现在采写实践的多个  相似文献   

8.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新闻界有句“口头禅”:“没有事实便没有新闻。”因为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摇身一变而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如果没有人去发现,无论具有多大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也永远成不了新闻。世界上的哪些客观事实什么时候能够得以传播,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新闻发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贯穿于新闻产生的全过程,体现在采写实践的多个环节,有报道思路、主题、事实、角度、线索、“文眼”和表现方式等等大小不一、层次不同的多种表现形式。思路发现:是指对某个新闻事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2006,(10):42-42
《军事记者》2006年第6期发表陈玉祥、章顺湖的文章《新闻发表与发现新闻》。 文章说,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摇身一变而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世界上哪些客观事实能够得以传播,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的这个名言是53年前讲的。他说:“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09页)  相似文献   

11.
张姝 《传媒》2008,(9):33-34
一面是此前担任过八年北京市文物局局长的经历,执掌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后,稳健、持重的刻板印象让人自然而然地难以将他与激情四射的报业改革派相联系;一面是前一阵网上沸沸扬扬的“北日”、“北晚”VS“南周”、“南都”关于办报理念的南北报系论战中,《北京晚报》上一篇言辞犀利的《造谣自由的南都长平》上的署名——“文峰”,让人产生无限猜测。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梅宁华,一时之间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2.
去年山西日报摄影部接连举办了三次新闻摄影比赛,分别叫作“巨龙杯”、“春笋杯”、“官庄杯”。作为一个报纸版面编辑,我认真读过三次新闻摄影比赛的全部人选作品之后,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所得,对于新闻摄影在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急切地感到忽视新闻摄影的旧观念非变革不可。一“没有好照片就没有好版面”。这是从忽视新闻摄影的狭窄胡同里刚刚走出来的人自以为“脱胎”的“新观念”。其实,这种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把新闻摄影当作文字报道的附属品和配角、甚至装饰品的传统认识。当然,报纸要讲求版面的改革、突破、美。从美学的观点讲,一张报纸要以美的形象吸引读者,使人有清晰、明快的感觉,一见就喜欢,想看,甚至爱不释手,没有好照片是不可能的。前任美国总统里根有个  相似文献   

13.
去年山西日报摄影部接连举办了三次新闻摄影比赛,分别叫作“巨龙杯”、“春笋杯”、“官庄杯”。作为一个报纸版面编辑,我认真读过三次新闻摄影比赛的全部人选作品之后,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所得,对于新闻摄影在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急切地感到忽视新闻摄影的旧观念非变革不可。  相似文献   

14.
刘杲 《中国编辑》2007,(2):87-88
我欢迎《少年儿童读物编辑学初探》的问世。“本书的作者大都来自全国少儿出版社、期刊社和报社,有比较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从这句话里我读出了两条信息。第一,有丰富编辑工作经验的同志,渴望总结实践经验,使之上升到编辑学理论,而不是停留在经验的层次;第二,他们对编辑学的探讨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因此具备了认识真理的客观条件。这两条,我觉得有普遍意义。我们做编辑工作需要编辑学理论。因为理论不仅告诉我们编辑工作的“当然”,更告诉我们编辑工作的“所以然”。理论帮助我们提高编辑工作的自觉性,提高编辑工作的专业水平和科学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编辑学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它来自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用于指导实践。这是编辑学研究始终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独具匠心地“经营”独家专栏,历来为报刊的主笔们、责任编辑们所重视。这一点,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报刊,皆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基于特色专栏在整份报刊中的地位和作用。许多不同特色的专栏,或以新鲜性让读者耳目一新;或以透视性使读者明察秋毫;或以思想性给读者启迪,或以深刻性引导读者反思,或以服务性给读者实惠,或以干预性为读者利益呼号……就象磁力一般,把不同层次(年龄、文化、思想、社会地位和职业以及性别等)的读者紧紧地吸引,从而使整份报刊确立起宽大、稳定的辐射面,组合起广博、厚实的读者群。为了体现报刊上专栏的独  相似文献   

16.
张闻 《新闻实践》2012,(6):51-53
3月19日10时37分许,河北省保定市利民路一仓库发生火灾。事后,该仓库所在的保定市南市区一主管官员称“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此事“没有新闻价值”。(3月19日,中国新闻网)  相似文献   

17.
正如著名雕刻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样,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发现,这里指它的动词意义,其本质含义是,对新闻事实传播价值先于世人的正确理解、估价和认识。也就是说,新闻发现必然是新的传播价值的认识。那么,新闻发现在什么层面实现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段时间,“出版创新”成了业内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创新”口号以来,“出版创新”更融为“文化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了更为集中和迫切的关注。有的列举“出版创新”应包括的几个方面,有的概括“出版创新”的若干“支点”,更有的据说要开设“出版创新”的课程。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出版创新”的概念,会觉得这似乎是个不言而喻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李德民 《新闻世界》2008,(9):160-160
我们在欢呼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难忘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30年。因为,没有改革开放30年,就没有北京奥运会。  相似文献   

20.
下基层采访,和农民接触多了,发现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常常令我茅塞顿开。比方他们对某电视台一个访谈节目类的评点,就很有见地。 既是访谈,当然就会出现许多人,有联合国官员,也有村夫野老。为了节省时间,被访对象的姓名、地址、职业、职务都用字幕打在荧屏上。除了刚出世的婴儿其父母来不及取名字外,其他人应该都是有名有姓的吧?但是反映在节目中却不是这样。访谈对象只要有一官半职,哪怕是一个村主任,一个厂长,屏幕上一般都在横杠上醒目地打出名字,在横杠下打出其地址、单位、职务。而访谈对象如果是一般的工人、农民、市民、学生等,则只打出诸如“某某县某某乡某某村村民”等等的字幕,这个村民叫什么,似乎有意无意忽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