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阿Q正传》中,钱太爷的儿子从东 洋留学回来,一身洋装,手拎文明棍,腿也 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自以为很摩登。可 为此,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 了三回井。他的母亲说:"这辫子是被坏人 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的,现在 只好等留长了再说了。"后来他只好弄了一 条假辫子。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赵国的 大将军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便"肉袒 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写阿Q被洋先生的“哭丧棒”赶出后,接下去是这样两段话:他似乎从来没有经验过这样的无聊。他对于自己的盘辫子,仿佛也觉得无意味,要侮蔑;为报仇起见,很想立刻放下辫子来,但也没有竟放。他游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渐渐的高兴起来了,思想里才又出现白盔白甲的碎片。有一天,他照例混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踱回土谷祠去。  相似文献   

3.
钱府照壁前,两个扭打的人互相揪住辫子,一个进三步,另一个便退三步.两个都弯着腰,顶着头,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仿佛两头后腿陷进泥里而继续顶架的牛.这一场“龙虎斗”的参战双方都是谁?读过鲁迅生先的《阿Q正传》的人大概都会知道,这是阿Q和小D.阿Q和小D都是贫苦农民,都是深受赵大爷所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的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那么他们为什么打起来了呢?就是因为其中之一的阿Q欺弱怕强,(当然,小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5.
一、把“阿Q”读成“阿鬼”…… 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正传》的主人公取名叫“阿Q”呢?其第一章《序》里是这样解释的:阿Q不仅失掉了他与生俱来的姓,而且也搞不清楚他的名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相似文献   

6.
一欣赏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一股浓浓的黄酒味扑鼻而来。阿Q仿佛整个就泡在黄酒里———醒来就喝酒,喝醉便躺下,“躺下便打鼾”,醒来再喝酒……看哪,阿Q遭了闲人的打,“以如是等等妙法(精神胜利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阿Q“投降”假洋鬼子失败了,“心里便涌起了忧愁”,“似乎从来没有经验过这样的无聊”。但我们的阿Q自有其办法的———“他游到夜,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渐渐的高兴起来了……”“有一天,他照例的混到夜深,待酒店到关门,才踱回土谷祠”。又是“照例”,又是…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是以“宾”的循环出现来突出“主”的悲剧意义的,这种手法类似于新诗中的复唱艺术。 被示众砍头的阿Q“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Q在喝彩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看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这吴妈就是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的那个阿Q欲爱不成的女佣。在第四章,阿Q向吴妈求爱,闹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他的毡帽被地保索去,棉被赔了赵家的香烛钱,最严重的是损害了吴妈的声誉。阿Q的轻狂让她觉得无颜活在世上,倘若  相似文献   

8.
丹纳在《艺术哲学》里大致说过这样的话:艺术反映的是事物凸出的方面。所谓“凸出的方面”就是该艺术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的个性。《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艺术作品里成功的一个,阿Q则是先生塑造的人物中成功的一个。阿Q身上凸出的方面就是他的“胜利”,在阿Q并不算长的  相似文献   

9.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阿Q正传》里有一段描述阿Q和小D的“龙虎斗”;阿Q与小D各自揪住对方的辫子,“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相似文献   

11.
阿Q——歪传     
公元2000年1月1日,赵大爷成了未庄第一个买电脑的人,他也因此骤然大阔。四乡八里都来看稀奇。阿 Q 虽因“吴妈事件”被责罚永不能进赵府,但实在耐不住那分好奇,便和小 D、王胡同去。进得赵府,只见大院里摆了个大桌,上面一些大大小小的盒子和线。中间的大盒子表面有些花花绿绿的画。还有几个字,阿 Q 只认得是什么什么网。又见得假洋鬼子正与秀才咬耳朵,阿 Q 模模糊糊听到了“数字革命”几个字。“革命?又要革一轮了么?”阿 Q 有些不解。晚间喝完酒。又同别人乱吹诸如自己先前也有那电脑,只不过后来当了换酒之类的牛皮。阿 Q 照例踱回土谷祠。他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说不出的怒气一点点冒出来。  相似文献   

12.
刘有斌 《现代语文》2006,(4):101-101
在《阿Q正传》第八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蹩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上段文字中两次出现了“似乎”一词,我在上课时就两个“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阿Q听到‘似乎’有些嚷嚷,看到‘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那么阿Q究竟有没有听见‘嚷嚷’,有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13.
有一天,他照例的甲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乙回土谷祠去.拍,吧…!他忽而听得一种异样的声音,又不是爆竹.阿Q本来爱看热闹,爱管闲事的,便在暗中直寻过丙.似乎前面有些脚步声;他正听,猛然间一个人从对面逃来了.阿Q一看见,便赶紧翻身跟着逃.那人转弯,阿Q也转弯,既转弯,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了.他看后面并无什么,看那人便是丁.“什么?”阿Q不平起来了.“赵……赵家遭枪了!”丁气喘吁吁的说  相似文献   

14.
《阿 Q 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 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 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者 夏志清语)。关于阿 Q 的诞生,说来 还挺有趣的呢。 1921 年,鲁迅在绍兴初级师范 学堂任教时的学生、散文作家孙伏园 主编《晨报副镌》。他向鲁迅约稿,说 副镌新添了一个栏目,叫做“开心 话”,每周一次 。鲁迅答应了孙伏园 的请求。 写什么好呢?鲁迅脑海里浮现 出一个打杂的短工———赤背,赤 脚,黄辫子,厚嘴唇,头戴一顶黑色 的、半圆形的毡帽,那帽边翻起一寸 多高,“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 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 些游手…  相似文献   

15.
对于“阿Q”的命名,鲁迅先生的胞弟周作人曾作过一番解释:“阿Q本来是阿桂拼音的缩写……但是作者因为Q字样子好玩,好像有一条小辫子,所以定为阿Q,虽然声音稍有不对也不管了。”(《中国文艺》月刊1940年3月1日)应该说周作人的这番话是可信的。因为《阿Q正传》写于1921年,其时兄弟二人尚未交恶,朝夕相处常有切磋。这也就是说,“阿Q”这由一个汉字和一个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不仅仅是代表着某一人物的抽象符号,更是对这一人物形象作出的具象的描绘:一个圆脑袋后面拖着一条小辫子。而恰恰是这一条小辫子,不仅给我们传达出了特定时代的信息,还…  相似文献   

16.
在《阿Q正传》中,“小孤孀”曾出现在以下的场合:其一是作为曲名《小孤孀上坟》中的词被阿Q哼唱出来: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回家后想这是儿子打了老子,又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又是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了。其二是有一天吴妈正跟他谈闲天,阿Q心中就想“女人……吴妈……这小孤孀”,于是就下跪向吴妈求婚;吴妈因阿Q向她求婚而寻短见时,阿Q挤到人群去看热闹,心中想:“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于是就遭到赵大爷的一顿追打。其三,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阿Q临刑前,忽然看到了吴妈也在人群中,心中觉得自己…  相似文献   

17.
小D是“小同”而不是“小董”;阿Q是有辫子的中国人,小D是剪了辫子的中国人;小D长大以后就是另一个阿Q。阿Q在中国是不会死的。这样的命名,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且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阿Q的梦     
乍看题目,有人一定会问: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并没有做梦啊?但是,您还记得小说中阿Q憧憬革命时那一系列美妙的幻想吧,我们何尝不可以说这是一场美梦呢.正因如此,改编成电影的《阿Q正传》,在原著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真正让阿Q做了一场美妙的梦,并通过这场“美梦”悲剧的结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记得一句格言说:梦再美,也只能做到醒来的时候.阿Q的梦正是如此,当辛亥革命一失败,他的美梦也就象泡影一样破灭、消失了.  相似文献   

19.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议。起初有人认为落后愚味的阿Q根本不可能革命,近来又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  相似文献   

20.
阿Q“恋爱悲剧”之后,在未庄生计无着,不得已到城里混了一趟,谁知却顿时“阔”了起来,用时髦话说就是“中兴”了,于是得到了未庄人的新“敬畏”。通观未庄人对阿Q的敬畏,似乎只有两回。一回是阿Q自称姓赵,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之后;另一回就是阿Q“中兴”重返未庄之时。其实,未庄的人们似乎从未真正地“敬”过阿Q,赵府、钱府的人且不说,即使是王胡、小D之流,也敢于对他“大不敬”,甚而至于动手同他对打,让他碰几个响头,逼他承认是“儿子打老子”,或自轻自贱为“虫豸”。只是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未庄人反倒对他有几分敬畏,原因自然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