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有效教学?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首先,相对于教学目标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果的,也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的。它讲求质量,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全面落实,身心、智慧、道德全面发展,当然具体到某堂课上要有所侧重。其次,从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率的,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最小投入要换取最大产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卷人生动有趣地学习活动中,能获得最大程度地发展和提高。这是美好的教育期待,也是我们不断优化教学结构的目标指向。第三,从主体发展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益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谭海岚 《广西教育》2012,(34):28-28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面对如火如荼的有效教学改革,是观望等待,还是迎头赶上?这既是认识问题,也是责任问题。固步于陈旧粗糙的教学行为的语文教师,将以牺牲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代价而被淘汰。所以,语文教师应抱着积极的态度,用前瞻性的目光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已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实践中选择多种方式巧抓切入口确定对话主题,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实现有效的对话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5.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范文,或是出自名家的美文,或是讴歌时代先锋的佳作,无疑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优秀作品和积淀,对于学生有着引导、熏陶等作用。但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仅满足于此,照本宣科式的讲读有限的课本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老师应用在完成好课标要求的课内教学作品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祁颖 《青海教育》2011,(12):32-32
一、重视课前预习,切实做好新课文的教学铺垫工作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对语文文本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有效教学?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首先,对教学目标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果的,也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的。其次,从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率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有趣地学习活动,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第三,从主体发展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益的。学生作为一个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巨大潜能的生命体,在动态的开放的学习过程中,赢得生命的尊严,展现生命的潜能.促进生命力量的壮大。获取生命体验的欢愉。有效教学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是最好的“人文关怀”。[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有效教学?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首先,对教学目标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果的,也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的。其次,从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率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有趣地学习活动,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开启思维、提升语文素养,也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金敏 《学语文》2011,(3):26-27
“语文素养”是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全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从多方而人手。课外阅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活动,也是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仅仅靠课内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活动为语文学习开辟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是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促进,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大环境。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从创设趣味性教学内容、搭建开放式教学空间、搭建生活化语文教学等方面,具体阐述了语文核心素养下有效语文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课外阅读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非常重要的途径,它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15.
郑周轮 《考试周刊》2013,(11):33-34
<正>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已经成为当前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因此必须强化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王力教授指出:讲课应该从写文章的角度,从语言的角度多讲,而不是讲那些作者生平、主题、艺术手法之类的东西。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能写现代文……他们最要紧的是把文章写得很通顺,逻辑性很强,又能深入浅出,把道理讲清楚。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目的是很不容易的,的确需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教给学生好的学法。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我国新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优势,要求在语文教学方面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三国时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同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说:“读得熟,则不得解说,自晓其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说“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目,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各学段的背诵篇目,对诵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过去认为教师只要讲深讲透,学生自然就会了。实践证明,这是极大的误解。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的滔滔不绝,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法宝,也是当今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朗读实践的指导,让学生爱朗读,养成坚持朗读的良好习惯。一、朗读能促进初中生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