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杨花     
风起时,我看见杨花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放肆的笑声和飞舞的落叶、苍凉的金黄弥漫天地。也许该下一场如杨花般的雪了,也许那样她才不会再孤寂,我想。  相似文献   

2.
<正>每年的春末夏初,我最喜欢的就是看杨花。一场接一场的杨花,像一片片的雪花,将春天舞成了白色的世界。那种纷纷扬扬的情感,那种铺天盖地的情绪,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在天与地的舞台上看到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舞会。岁月的车轮不住地前行,从一个季节抵达另一个季节,仿佛从一个小站走向另一个小站。冬天的雪花以纷纷扬扬的形式告别,杨花又以纷纷扬扬的形式开始。有时我  相似文献   

3.
如果,花谢     
也许我们都喜欢花开,也许我们都不喜欢看“花谢花飞”。但花儿总有凋谢的时刻,我们难道都要像林黛玉那样提着小竹篮去葬花吗?花谢,是一种经历;花谢,是一种告别;花谢,是一种境界。你觉得呢?  相似文献   

4.
“杨花”考     
“杨花”一词经常出现于中国文学作品中,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象,也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题材。“杨花”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地方都把它解释为“柳絮”,那么“杨花”是不是“柳絮”?为什么把“杨花”称之为“柳絮”?为了解答这一系列问题,本文首先从杨、柳谈起,着重从文献学角度对“杨花”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7.
问: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梅雨潭》一课中有这么两句话:“但是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像是杨花了。”“杨花”是指的什么花呢?同教材的几位老师都说不清楚。我们先是看“教参”,“教参”上没有说。又查《现代汉语词典》和新  相似文献   

8.
据《红楼梦》改编而来的戏曲称为"红楼戏"。清代"红楼戏"中写"黛玉葬花"戏的戏曲作品较多且在数量上占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以《红楼梦戏曲集》中的"黛玉葬花"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清代"黛玉葬花"戏对小说《红楼梦》的改编,从而分析清代"黛玉葬花"戏改编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由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创作,高鹗、程伟元整理完成,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诸多章回中,"黛玉葬花"给笔者的感触颇深,作为《红楼梦》的重要一部分,对整个作品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调。本文中,笔者首先从《红楼梦》这一文学著作出发,对其进行了简单地阐述,然后以"黛玉葬花"为线索,对其中蕴藏的情感进行了分析,从而表达出笔者自身对葬花这一回合乃至整部《红楼梦》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2.
<正>在初冬的守候里,大地上翻舞着落叶的最后一场圆寂的梦,我想起了林黛玉的那首葬花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本散文集《花开花落都是缘》的作者山东作家林纾英,原来她在散文气质里一直营造着这样的一场多愁善感的葬花梦境。踩着落花的声音,朝出暮归,每次看到大街上的华灯初出,我的心就会生出此生愿向书中老的心愿,因为书香盈袖会让我们这一刻做着相同的梦,抵达文学的朝圣之地。  相似文献   

13.
江琼 《文教资料》2006,(4):34-35
杨花即柳絮,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意象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一种单纯柔和的自然物象到凝结着人们爱怨情思的情感意象,其内蕴随着文学的发展而逐渐丰富,随着历史的沉积而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4.
苏轼杨花词传唱近千载,其解法却众说不一.笔者集各家之说一陈鄙见,以为该词上片当是写杨花之神貌,下片当是写杨花之归宿,末句点题,由惜花上升到惜人.  相似文献   

15.
散文菁华     
街道笔直地顺山而下,直达水边。湖把城市带到尽头。在那里,我总是改换散步的方向。有时候我几天都不走近,目光穿过树丛,只一瞥,抓住一面帆,在深蓝色上转动的白色斑点。也许有一位很老的老人触了一下我手腕的背面,轻轻地,只是在很短的一瞬间,或者你对我说了些什么。那是什么?紧挨在我头部上方的湖水突然失去了声响。——辑自〔美〕路易斯·简金斯《湖》憧憬你没有听见他静悄的脚步吗?他正走来,走来,一直不停地走来。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年代,每日每夜,他总在走来,走来一直不停地走来。在许多不同的心情里,我唱过许多歌曲,但在这些歌调里,我总在…  相似文献   

16.
在苏轼词中,杨花、梅花、落花是常见的审美意象,这种意象的艺术魅力,与其说是生活的写照,不如说真实地寄托了苏轼的人生理想,再现了他的人格和精神。一、杨花意象:缠绵又无尽的哀思细观苏轼词作,杨花是他寄托情感的重要意象之一。让我们以他的经典作品《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为例细细品味: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梦随风  相似文献   

17.
抬起头看看天,白色的杨花漫天飞舞。 杨花像幻觉一样没有重量,也永远不会跌落,遭到破碎支离的伤害。它们飘忽不定,偶尔刮在一个坚固高大的物体上,一阵小小的风,又使它们轻易地离开……那么神呵,请你凝缩我的一怀无边无际、  相似文献   

18.
琦君是台湾文坛“一颗闪亮的明星”,一株不老的长青树。从散文到小说到评论再到儿童文学,一路走来,她似乎总能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也许是因为她的散文写得太好了,以至于人们对她的小说失去了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苏轼咏物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一首具有结构表层互文性与深层隐喻性的奇妙作品。在表层结构中,杨花的漂泊无着、化为流尘与思妇的梦寻落空、悲慨落泪相互交融;而在深层结构里,杨花、思妇的不幸遭遇又共同隐喻苏轼前半生仕途辗转漂泊,甚至贬谪九死一生的刻骨铭心伤痛。杨花、思妇、创作主体鼎足而三,表里互融,同场共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水龙吟》的诞生,是苏轼仕宦漂泊、贬谪生涯的深刻遇合与天才创构,可遇而不可求。从某种意义上,章词也是苏词的互文。  相似文献   

20.
杨花     
我拍摄白杨树上的鞭毛虫,它们正把杨花纷纷撒落下来。蜜蜂儿迎着太阳顶风飞着,犹如飞絮一般。你简直分辨不出,那是飞絮,还是蜜蜂,是植物种子飘落下来求生呢,还是昆虫在飞寻猎物。静悄悄地,杨花蒙蒙飞舞,一夜之间就铺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